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收復台灣的第一功臣——勞苦功高卻一無所得,最後抑鬱病死

收復台灣的第一功臣——勞苦功高卻一無所得,最後抑鬱病死

收復台灣的第一功臣——勞苦功高卻一無所得,最後抑鬱病死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水師提督施琅督率水軍穿越台灣海峽,攻打澎湖,拉開了清廷收復台灣之戰的序幕。二十二日,清軍大敗澎湖鄭軍,共斃傷鄭軍官兵1.2萬人,俘獲5000餘人。擊毀、繳獲鄭軍戰船190餘艘。鄭軍主將劉國軒僅以身免。八月十三日,施琅率領舟師到達台灣,台灣失去澎湖後門戶大開,加上精銳已經盡失,鄭經之子鄭克塽率眾請降,台灣遂被清廷收復。立此大功的施琅被康熙帝封為靖海侯,成為了一代名將。但在施琅功勛卓著的背後,還有一人為收復台灣立下的功勞並不比他少,但兩人的境遇卻是天壤之別,此人就是姚啟聖。

收復台灣的第一功臣——勞苦功高卻一無所得,最後抑鬱病死

姚啟聖,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從小有豪俠之氣。康熙二年(1663年),姚啟聖在八旗鄉試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但不久後就因擅自開放海禁,被彈劾罷官,從此賦閑在家數年之久。直到三藩之亂起,姚啟聖在家鄉募壯兵數百人,趕赴康親王傑書麾下效力,之後姚啟聖父子隨康親王軍征討耿精忠,克複福建,屢立戰功,康熙帝以其功勞下詔嘉獎,並晉陞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姚啟聖也由此成為了封疆大吏。姚啟聖在成為福建總督之後很快扭轉了之前和台灣軍隊作戰時的劣勢,姚啟聖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請自己的戰略部署,提出以「剿撫並用」的方式,一邊攻取收復失地,一邊招撫敵方不堅定的盟軍將領。這一策略正適合清初國情,很快被康熙採納。姚啟聖一邊給鄭成功手下的軍隊帶來壓力,一邊從內部分化鄭氏,以高官厚祿來誘惑鄭氏將領,吸納從鄭氏趕來投奔的將士,致使鄭經所屬官兵近五萬人選擇投誠。姚啟聖為了大大的增強清朝水師的作戰能力,從江浙選戰船百餘艘,從湖廣撥發新式西洋火炮,大為增強福建水師的力量。他和大學士李光地共同保舉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為平台選將做出關鍵性決策。

收復台灣的第一功臣——勞苦功高卻一無所得,最後抑鬱病死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啟聖因攻克海澄、金門、廈門之功,進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被授予世襲騎都尉,加一雲騎尉。當時鄭經已死,其子鄭克塽襲位,金、夏一失,台灣失去了在內陸的屏障,鄭克塽表示願意對清稱臣進貢以換取清廷的承認。但康熙帝決意收復台灣,令姚啟聖與水師提督施琅準備攻台。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施琅攻克台灣,姚啟聖還兵福州。在施琅受封世襲罔替的靖海侯,受賜御用袍服時,姚啟聖卻已抑鬱病逝,享年六十歲。姚啟聖死於背疽,人生亦如悲劇。康熙並未因他的死,按例賜祭葬,給謚號。第二年九月,朝廷追究姚啟聖修造船舶、軍械虧欠四萬七千兩銀子,應追繳。康熙帝感念其生前勞苦,免於追繳。而對於他殉職任上,卻始終沒有蓋棺定論。

收復台灣的第一功臣——勞苦功高卻一無所得,最後抑鬱病死

陶元藻:「迨台灣之亂,衝鋒陷陣,雖施琅功,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應時以輸軍餉,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師緩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啟聖)之力也。劉國軒敗,澎湖凱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師,少保遣飛騎由內地馳報,遲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施琅與姚啟聖在收復台灣戰役中各有功績,儘管最後率軍攻入台灣的是施琅,但如果沒有姚啟聖前期的準備與鋪墊,施琅不會輕易取得這場勝利。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書多將平台之功歸於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台灣後搶先姚啟聖數日奏報朝廷,得以進封靖海侯。而實際勞苦功高的姚啟聖卻一無所得,返還福州後即在病痛中鬱鬱而終,其人生之境遇不可謂不悲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誌 的精彩文章:

皇帝讓大將來宮中赴宴,大將提著兩個兒子的首級向皇帝說了八個字
皇帝:「你有多少個義子」?大將:「我有一千個」 大將遂被族誅

TAG:歷史人物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