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尚君:唐人文化自信的底氣何在

陳尚君:唐人文化自信的底氣何在

今年是唐王朝建立1400周年,作為中華歷史上國力強盛、文化昌盛最值得驕傲的時代,當然值得隆重紀念。唐王朝之建立過程、延續歷史、文化展示、文學繁榮,前人都已有過太多的論述,我認為特別值得討論的是:唐王朝的文化自信是如何形成的?唐文化為世界文明作出了怎樣的貢獻?我們應該從唐王朝的成功得到哪些啟示?

隋末大亂,群雄逐鹿,李唐勝出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今人多從隋唐故事了解唐王朝之成立,不太了解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和隋煬帝楊廣的母親乃是親姐妹。隋煬帝在天下已亂之際將北門重鎮太原交給表兄李淵,沒想到這位年過五十、從無特出成就的表兄,用北防突厥的大軍襲取關中,奠定王業。唐王朝的最初幾十年的任務,是「與民休息」,對外說是仁政,不說的則是隋代基本建設做得太好了,乃至重勞民力,二世而亡,新王朝坐享其成,還不斷說要吸取歷史教訓,一句感謝都沒有。

承前啟後 政通人和

唐王朝最大的成功是制度和法律建設。隋唐皆承北魏、北周的舊制,但也在不斷完善調整。唐王朝在中央行政運作方面,最大成就是三省制的建立,從而最大程度保證在皇權主導下政府行政行為的合理運轉。三省制在唐以前久已實行,但唐代使其完善妥適,高效有序。三省中,中書省主定旨出命,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貫徹執行,三省互為制約,各負其責。

在存留的唐代詔敕文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大赦天下到官員任免,誰起草,誰同意,都逐一有主官簽名,方得生效。從文獻分析,朝廷重大的政策,不斷在調整修訂,涉及全局者多以赦書方式頒布,僅涉細節者則以敕令的方式下達。涉及到具體部門落實執行,則有更進一步的細化條流。要求各具體部門將有關此部門之政令,大字書寫於顯見的白牆上,政務公開,切實執行。其中門下封駁的設置,對具體政令調整或人事任免,都可作明確的反對,避免偏差。

當然,最重要的是官員遴擇。唐王朝建立不久,就發現有軍功的人未必適合擔任高官,而適合重要行政職務的官員,則常因年資位階稍低而不能擔任要職。解決的辦法,一是將階、勛、爵、職分開,階要循資格而進,但低階也可以擔任高職,有功可以賞勛進爵,不一定要給予顯要職位。二是特別重視臨民而治官員的選拔,玄宗時多次親自遴選,親自訓誡,親自送行,以改善吏治,這是開天之治的關鍵所在。三是承認法治還要依靠人治,改善吏治的關鍵在制度完善。

唐代進入仕途,有蔭官、薦舉、科舉等各種途徑,各級官員可以憑自己喜愛推薦官員,中唐後更規定官員到任即可推薦接任者,內舉不避親,當然都可以,但被推薦的官員勝任與否,推薦者必須負連帶的責任。唐人常說坐累貶官,就是受被推薦者連累而追究責任的結果。當然,對官員考課考功、加勛晉爵,乃至守孝服憂、奪情起複等,都有完善的制度,宰相以下,誰都不能特殊。

唐代法律之完善及實施,在中世紀可以說領先全世界。存世最重要的法典是《唐律疏議》,詳盡規定了從刑法到民法的各種細節。在唐代具體實行中,其實不僅是一部法律,而是一系列的法令,包括律、令、格、式等各類法律條文。比方婚姻,規定了什麼身份的男女之間可以結婚,什麼人不能結婚。雖然士庶不婚的限定,體現士族社會的人際分野,但如若違反,應得到什麼懲罰,無不清楚豁然。再如胡商入唐經商,一旦身亡,遺產如何處置,親屬如何認定,財產如何分割,都有具體規定。

前些年在寧波天一閣發現的《天聖令》殘本,是一部國家各方面制度法規的總結性著作,引起中外學者極大關注。日本早期的國家制度設計,就是拿著唐朝的成功經驗,照樣移植,日本史上稱為律令制國家的成立,其影響持續到幕府統治末期。而唐以後的宋、元、明、清各代法令,也基本沿襲唐代的格局。這是唐代的光榮,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

與任何一個王朝一樣,唐王朝延續289年,經歷了無數次血腥的政變與殘酷的政爭,一路跌跌撞撞,但又始終有應對的策略與恢復的元氣。如果加以歸納,則前期以宮廷政治為主,無論玄武門政變,還是武后獨裁,關鍵是對中樞權力的爭奪。神龍、先天之間,這一爭奪達到白熱化的程度。玄宗以諸王不出閣的辦法化解了危機,但在削弱宗室的同時,帶來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與朝廷黨爭的新問題。

安史之亂的實質,是坐擁軍權膨脹的野心家對中央權力的覬覦。亂平的代價,帶來一系列的變化。皇帝通過宦官加強對中央與地方的控制,宦官集團與王權成為互生的共同體。中央對地方實力派的討伐與妥協雖然看起來風起雲湧,跌宕起伏,但實質是王權的削弱與地方的分裂。各種力量的相對平衡,維持了亂後150年王朝的延續,一旦平衡打破,某派獨大,唐王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盛世華章 多元並存

現在我們仰望唐朝,特別欣賞唐詩之閑雅從容,如果真實地去了解唐朝,就會感受到唐代是一個尚武的時代,是一個胡風浸潤一切的時代,也是一個士庶分明的時代。

必須知道,北周、隋、唐三代都源出北魏六鎮之一的武川鎮,其先人都是戍邊的武人,沾染胡氣,或者本身就是胡人,或者累代與胡人通婚。這就能很好地解釋唐文化對於中亞及四邊異文化兼收並取的原因。從皇帝以下,無不適應這壯盛疏峻、多元紛呈的文化氛圍。胡風不僅影響唐人的服飾與樂舞,也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態度與精神信仰,這就是開放寬容、多元並存的文化精神。唐詩的成就,其實也就是南朝華美與北方俊朗相結合的結果。因為尚武,唐初國力強盛,得以征服四夷,萬國來朝,唐太宗也因此得到「天可汗」的美稱。

對唐代,我們一定要有一基本認識,即李唐王朝有效管理的地區,是在「四夷」以內的地區,而服膺唐王朝之周邊各國,則形成更為宏偉的大唐帝國。當然,唐王朝在國力強盛時,四邊不敢輕啟兵釁,國內有事乃至皇權衰落時,四邊也會各有動作。在大多數情況下,唐王朝都遠強於周邊各政權,不忌憚別樣文化之滲透會影響本國文化的變質,更不擔心異文化會取代本國文化。以日本來說,奈良、平安時期,無論都城建築、宗教信仰、詩文寫作,乃至治國原則,都以唐為師。低眉拜師,真誠請益,反過來的影響則很有限,故唐人樂於交流,熱誠接納,絕無顧忌。

中唐後,胡人軍將割據河北,佛道盛行,一部分學者對漢文化之存續有了危機感,因此而有趙匡、啖助、陸淳提倡《春秋》學,有韓愈寫《原道》攘斥佛老,直到宋學高揚華夏正統的大旗。唐代之士庶分野,常被許多學者所忽略,多嚮往唐人詩意的棲息。確實有人詩意生活,這部分人是「生常免租稅」的貴族,擁有較多的生活和精神資源,承擔國家的主要責任,也創造最燦爛的藝術和文學。但社會之人群,從南北文化、族群文化和家族文化來說,都是變動不居的,唐代也是如此。對此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不必過分地厚此輕彼。

大唐文化早已遠去。今日重溫,如尚有可以會心之處,則幸甚。

作者簡介

陳尚君,復旦大學文科特聘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瑰寶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瑰寶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