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曇花一現的「勝利」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曇花一現的「勝利」

原標題:印度坦克發展連載:曇花一現的「勝利」


對「勝利」主戰坦克的評價


初期型「勝利」主戰坦克的技術水平和綜合性能被認為接近於M60A1或是蘇聯的T-62,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評價。不過,這些一批次的生產型(被稱為「勝利」MKI)與原型車又有著些許不同。比如,生產型「勝利」裝有樣車所沒有的履帶鬆緊調節裝置就是一例。另外,出於成本考慮,第一批次的生產型「勝利」主戰坦克(包括英國原產的90輛在內,第一批次的「勝利」主戰坦克計劃裝備印第1裝甲師,而印第2裝甲師已在此前換裝了「百人隊長」MK7),儘管火控系統仍然較為簡陋,但較之大部分原型車還是完善了許多,開始裝備有維克斯公司設計印度巴拉特公司授權生產的MK1A型簡易坦克火控系統。再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批次的量產型「勝利」,其傳動裝置也與原型車有所區別----既將原型車使用的TN12傳動裝置,升級為TN12MK4。


百夫長MK5


在維克斯公司埃爾斯維克工廠的90輛「勝利」生產合同結束後,「勝利」坦克的生產全部轉移到印度阿瓦迪坦克廠進行,開始以每年約80-110輛的速度勻速生產,並很快成為了1993年引入蘇聯T-72生產線以前,印度裝甲部隊的支柱性裝備(截止到1984年停產前,共生產了1400輛,如果加上英國生產的90輛生產型和9輛樣車,勝利的總產量高達1499輛)。不過有意思的是,雖然後續批次的「勝利」國產化率不斷提高,最終穩定在80%左右(除了發動機、傳動系統以及火炮身管外,主要部件在1969年全部實現了國產化),但一些關鍵性能卻與英國原廠產品相比有所下降,這一點突出的反映在戰鬥全重上-----英國製造的生產型「勝利」戰鬥全重39.1噸,而印度國產化的「勝利」卻重達41.9噸(這種國產化程度較高的「勝利」被稱為MKIA型),這自然引起了機動性的下降和故障率的上升(英國製造的生產型「勝利」能夠在公路上跑出49.1千米/小時的最大時速,而印度生產的勝利只能跑出48.3千米/小時的最大時速)。究其原因,印度阿瓦迪坦克廠學藝不精是一方面,但這並不是主要問題,真正的原因在於,為了保證國產化率,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印度生產的「勝利」裝甲板材料於1960年代末期開始改用由蘇聯援建鋼廠生產的52C和42CM兩種鋼號,裝甲鋼板厚度有所調整所致。


由於投產時間的緣故,「勝利」主戰坦克並沒有趕上1965年3月「意外」爆發的第二次印巴戰爭,不過由於這次戰爭中印度第2裝甲師裝備的178輛「百人隊長」MK7雖然一度在空襲中損失慘重,但卻在克姆卡蘭力挽狂瀾,被證明能夠有效對付巴軍的M47和M48A2,這使印度軍方增強了對「勝利」主戰坦克的信心-------畢竟「勝利「在本質上是一種應用了部分」酋長「技術的」百人隊長「改進型號。於是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勝利」作為印度陸軍裝甲部隊的拳頭,被用來大打出手,最終肢解了巴基斯坦,充份證明了自己的戰場價值。也正因為如此,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之後,雖然印度在實質上全面倒向了蘇聯,印蘇關係全面升溫,蘇聯對印軍事援助的範圍和力度空前加大(整個南亞地區的戰略格局呈現出了以印度、蘇聯為一方、以巴基斯坦、美國為另一方的「雙打對抗冷戰態勢」),更多的T-55、PT-76這類蘇聯坦克被運到了這個野心勃勃的南亞霸權主義國家,但出於一種源自於戰火中才能產生的由衷信賴,在印度裝甲部隊的戰鬥序列中,由英國人設計的「勝利」卻始終牢牢佔據了支柱性的位置------到1983年停產前,總產量之所以高達1499輛,絕不是沒有原因的。


勝利主戰坦克


就技術角度而言,「勝利」本質上是一種應用了部分「酋長」坦克技術的「百人隊長」改進型號,但同時又為適應印度薄弱的工業生產環境,對製造工藝和整體設計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簡化調整。也正因為如此,雖然我們不能否認其具有戰後第二代主戰坦克的諸多典型特徵,並且以合理的設計實現了較為理想的綜合性能(而且通過頻繁的升級改造,「勝利」的「生命力」始終十分旺盛),但同時應該看到,「勝利」本身不過是當時英國維克斯公司利用已有的成熟框架和現成的「貨架部件」拼湊起來的一種出口型產品,在走向繪圖板伊始,便註定了只能代表當時西方的二流坦克技術。不過,印度政府和軍方在當時能夠接受這種西方「第二流」的主戰坦克,恰恰從一個側面說明,儘管當時印度政府已經開始拋開「不結盟和非暴力運動」的道德光環,露出了猙獰的獠牙,但其在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上的態度卻仍是務實的,這與其後來發展「阿瓊」主戰坦克時所體現出的浮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石弩 自行火炮

有意思的是,雖然自1993年開始,大批」勝利「主戰坦克退役封存,但印軍卻以廢物利用的方式發展出了兩種基於該坦克底盤的自行火炮:其一被稱為」石弩(Catapult) 「,設計較為簡陋,實際上是在為底盤增加了一個負重輪延長了車體後,以半敞開式的結構頗為」粗暴「的安裝了一門射界範圍有限的半固定式蘇制M46 130mm加農炮。人1996-2003年間,印度陸軍大致獲得了近100輛這種實際上只能被稱為」自行炮架「的所謂」自行火炮「;至於另一種基於」勝利「坦克底盤的自行火炮則較為先進和完善,既以」勝利「坦克底盤與1個由英國維克斯造船與工程公司(Vickers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提供的GBT 155炮塔,組合裝配成了一種性能達到了1980年代初中期世界先進水平的39倍徑155mm自行榴彈炮。可惜的是,雖然製成的2輛樣車曾在印度進行了長時間的測試,但由於GBT 155炮塔價格過高,印度國防部與英國方面始終沒能達成協議,這使這種」勝利「式155mm自行榴彈炮最終沒能投產,出現在印度裝甲部隊的戰鬥序列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勝利」來了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