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核雕非遺傳承人王龍剛 與核為伴,雕刻人生

核雕非遺傳承人王龍剛 與核為伴,雕刻人生

核雕是中國傳統的民間微型雕刻工藝,追求精、細、奇、巧,作品被稱為「鬼工」。之所以這門技藝能自古延續至今,除了大眾的喜愛,更重要的它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保存至今。包頭市核雕非遺傳承人王龍剛,在核上雕刻人生,為傳承奉獻終身。

興趣使然

王龍剛的工作室里,到處堆放著杏核、桃核以及各種各樣的核桃。其中有栩栩如生的成品,也有雕刻了一半的半成品。仔細觀察,花鳥魚蟲、動物植物,足以可見王龍剛的雕刻技藝巧奪天工。

王龍剛出生於1964年,他7歲的時候,叔父來家做客,隨手拿了一個杏核開始雕刻。看著叔父用一把小小的刻刀便在杏核上雕刻出了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王龍剛被深深地吸引了,他沒有想到,平時不起眼的杏核,被叔父雕刻得如此傳神而有意思。

王龍剛自幼喜愛繪畫,叔父的核雕一下子激發了他的好奇心和興趣。在叔父的指導下,他僅僅嘗試了幾次雕刻後,就受到了叔父的讚賞。從那以後,核雕就慢慢地融入了王龍剛的生活。只要有時間,他一定會拿起刻刀刻一刻。

果核及核桃別看個頭小,質地卻堅硬且脆,在上面走刀並非易事。初學的時候,王龍剛經常把手劃傷,但他毫不在乎,貼個創可貼,繼續拿起刀雕刻。王龍剛說:「初學的時候,簡單地雕刻個小魚了、小雞了,可高興了,很有成就感。」但隨著深入的學習,他開始審視自己的不足,也平添了一股鑽研的勁兒,想雕得更好更精緻。王龍剛認為: 「別人能雕好,我也一定能雕好。」

當時的王龍剛對於核雕純屬是一種執念般的喜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娛樂方式。憑藉著一股子韌勁和炙熱的興趣,經過長時間的埋頭苦練,漸漸地掌握了雕刻的技巧,雕刻起來,也越來越遊刃有餘。

精雕細琢

外人看來都差不多的核在王龍剛眼中卻千差萬別,南方的橄欖核雕刻細膩、柔美,是因為橄欖核表面光滑,壁厚,所以可塑性強;而北方的果核多有不規則紋理分布,且有孔洞,在果核上很難事先規劃好創作方向,所要表現的內容只能按照本來的形態進行加工,所以,提前構思尤為重要。將自然景觀微縮到這小小的核上,可以說非常艱難。

從選核到雕刻再到完工,每一個步驟都不容忽視:首先用木刻刀對果核毛坯進行初步清理加工;然後根據不同的果核材質,進行設計構思;然後用木刻刀根據設計做出粗糙的造型、定型;用核雕刀進行精細雕刻,根據不同部位用不同的刀具進行雕刻;磨光、上蠟,最後打眼穿珠,或者配底座——一件作品才算完美收工。往往,精美的核雕作品令觀者無不嘖嘖讚歎,但一件成型的作品,往往雕刻幾個月,甚至是一年半載都是常事。

王龍剛的核雕作品,粗獷而細膩,質樸而大氣,具有著傳統文化的深遠寓意。大象、虎、獅子、大猩猩、狗等合為《動物組雕》,寓意著吉祥或者喜慶;瓜果,用來比喻子孫延綿不斷;蝶戀花,象徵純美的愛情;白菜,聚百財於一身,財源滾滾來;牡丹,寓意繁榮昌盛、幸福和平;海底世界,寓意中國人喜愛的年年有餘……

非遺傳承

隨著民間文玩市場的火爆,核雕的工藝進入了流水線生產時代,現代化的工具也應運而生,核雕產品開始大量出現在文玩市場上。但多年來,王龍剛始終堅持著他的純手工雕刻。

在模具以及機械發達的現代化社會裡,王龍剛這種左手持核、右手運刀的工藝,雖在指掌之間,卻蘊藏著世間百態。

2007年,王龍剛的核雕作品《動植物組雕系列》榮獲包頭市首屆旅遊商品大賽「最具創意獎」。同年,他加入了包頭市民間藝術家協會,開始經常參加各種文化活動。2008年,他的核雕作品《野山核桃、杏核雕》榮獲包頭市第八屆文藝振興二等獎;2009年,在「慶祝建國六十周年、文聯成立五十周年、《鹿鳴》創刊五十周年書法、美術、攝影、民間藝術精品聯展」中入選並積极參加展覽;2009年,榮獲包頭市文化局舉辦的「包頭市文化產業工藝美術作品展覽」優秀作品獎;2012年,「包頭市第九屆文藝振興獎」中創作的《核雕組雕》作品榮獲一等獎;2013年,王龍剛被評為包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5年,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優秀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017年,申報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目前已經立項。

肩負著非遺傳承的使命,王龍剛早已不再把核雕作為一種興趣愛好,而是努力地提高作品的文化藝術內涵,為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王龍剛與學生

掃融媒體《馨風尚》微信公眾號,

關注旅遊、文化、民俗、健康等更多動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馨風尚DM 的精彩文章:

TAG:馨風尚D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