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糰子:送孩子去早教班到底有沒有必要?

糰子:送孩子去早教班到底有沒有必要?

本文作者:糰子

糰子是一名醫學博士,思維縝密有條理,專業技術過硬,處事冷靜而務實。

胖老虎的創作團隊很強嘛!

如題,這是我問自己的問題,因為我的孩子還是個小奶娃,我也在摸索怎樣和我的孩子一起成長,希望他健康又聰明。

對於這個問題,我聽到別人的回答,大概分兩派吧。

一派是有必要,為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另一派是沒必要,理由很多,就不羅列了。

於是,有一天清晨,天蒙蒙亮的時候,我的思緒終於按捺不住,開始跳躍,非要把這個事好好琢磨琢磨,反覆問自己到底該不該送孩子去早教班,都把自己問煩了,所以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去想了想:

去早教班的目的是什麼?

我覺得是從多個層面、用多種方式的去儘可能的刺激孩子的感官,或者說是感覺系統。刺激由感官最終傳遞給大腦,因為大腦是一切感官的中樞,所以這些外來的刺激促進大腦工作,最終達到開發智力、增長見識、提高綜合素質的效果。

簡而言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開發大腦。所以展開來講,較好的結果是什麼?

表現在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增加,再理想點,孩子對事物的思考分析能力(建立邏輯及關聯)、判斷能力,甚至言談舉止都得到提升。當然啦,這是大人的分析,而實際中,孩子在接受這些刺激之後,收穫多少是我們事先無法預知的。

打個比方吧,你要做好心理準備,有可能孩子上了早教班之後:

只認識了水;

有可能認識了水和杯,或者更多東西;

有可能知道了喝水要用杯,這就已經是更高一層次的認知了;

還有可能,孩子會為你接杯水,甜甜的一笑:「媽媽,你辛苦了,喝杯水吧」;

當然,還有可能孩子對早教班產生抵觸情緒,不想去,去了也什麼長進。

好多種可能把我們搞暈了,那不如再換個角度去考慮,如何開發大腦?思緒跳躍到這裡,可能已經有點偏題了,從糾結去不去早教班到如何開發大腦,但我的大腦確實在很努力的工作,想去突破束縛,探一探究竟,也許二者存在一定聯繫呢?

以下內容純屬個人的分析,小腦袋不停的轉,也算是一次開發吧,哈哈,記錄如下:

大腦的開發是立體多維的,即廣度(認識多少事物)深度(建立聯繫,思辨),同時伴有時效性。

大腦的開發首先是需要感官接收刺激,然後後將信息傳遞給大腦,拿其中一種感官,眼睛舉例子吧。

突然想到個成語,見多識廣

真的是這樣嗎?

我的分析是:假設「見」了100個事物,而「識」卻是有範圍的,用數字表示是0~100;

換言之,就是無效→一般→高效。

見與識二者是否成正相關?

不一定,因為不定性因素太多,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識多,並且建立聯繫

同樣也是從立體多維的角度出發,我將「識」從廣度和深度上定義,並不只是廣度而已,並且還應具有時效性。

還是拿眼睛舉例,這一天我見到100個東西,其中有50個我認識了,科學點說就是知道了其中50個東西的一些屬性,相當於我不但看見了他們,同時我也把他們存入了大腦(廣度);50個東西存進來之後,其中的某些我可能會進行整合,比如將他們彼此建立一些聯繫,具有邏輯性(深度),也許50個全部被整合,也許整合一部分,也許為零。

如果用吃來說明可能簡單些,就是吃了多少(見到)不等於消化(認識)多少,消化多少也不等於吸收(建立聯繫,具有邏輯性)多少,但不吃不喝,則消化和吸收均為零,所以我們姑且認為是消化和吸收與吃多少是成正相關來分析。

而時效性是什麼?

更好理解了,我到70歲的時候才懂得喝水要用杯,而你3歲就知道了,雖然現在咱們都知道了,但是你說你在這方面大腦開發是不是比我強很多啊,舉的例子好傻,哈哈,原諒我吧,因為乾巴巴的在這想這些邏輯性強的東西已經很費腦細胞了,能迅速想到的例子也只能是最最簡單的了。

那如何做到識多?也就是如何獲取大量信息(廣度)並且建立聯繫(深度)?

具有不定性因素:

1.時間因素

(昨天看到了這個東西但並不認識,也許今天認識了,並且能夠建立聯繫,甚至在未來又對這個東西重新認識)。

2.情感因素

(喜歡某人,喜歡每個地方,也就是在心情愉悅的時候更有意願獲取信息)。

3.感官及大腦工作的效率

(①感官自身的質量,比如視力好看到的就更遠更多;②身體和大腦的狀態,因為人身體和大腦的運行模式是工作+休息,所以二者疲憊時低效率,活躍時高效率,而疲憊和活躍往往還與自身質量和心情都有關係)

目前我能想到的因素就這三點,也許在未來還有更多更新更深的認識和理解(時間因素)。

這裡,我想補充一些知識點,把開發孩子大腦落到實處,那很簡單,從對感官/感覺系統的刺激開始

普通人的感官包括九感:

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舌(味覺)、肌膚(觸覺)、心(心感)、時覺、空間感、終極意志。

感覺系統(20多種):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平衡感,本體感受,熱覺感受,疼痛感,內部感受,空間感,情感,身體狀況,時間感,辣味感等等。

刺激感官/感覺系統→→大腦→→認知,思考分析(邏輯,關聯),判斷→→言談舉止

上面這幾個箭頭一羅列,就一目了然了,但仔細看看,你會發現真正做起來不易啊,你想讓孩子做到聰明又懂事,也就是智商情商雙高,那麼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為家長你就要適當的給予孩子感官/感覺系統的刺激。

為啥說適當呢,因為刺激的同時你要考慮:

一是時間因素,假如你第一次教孩子寫名字,孩子沒有學會,這時你要有良好的心態,有充分的耐心和信心,相信自己和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也許多教幾次他就會了;還有一點很重要,你要清楚,對某些事物的認知和判斷,你也許不如你的孩子,也許在某些方面他會是你的老師(寫到這裡好像又有很多想表達的東西,暫時先放一放吧,別搞的自己太累)。

二是心情因素,展開來講包括孩子的心情,你自己的心情,甚至是一切相關人的心情,當有內外因素影響心情的時候,也許你對孩子感官/感覺系統的刺激是低效或無效的,並沒有起到開發大腦的作用,甚至是反作用的。

三呢,還要考慮感官及大腦工作的效率,很好理解,視力好的孩子可以看事物更清晰,聽力好的孩子可以聽聲音更清楚,等等,這裡你要問我怎麼讓孩子視力好、聽力好、感官好,那我還真回答不上來了,弄清楚了沒準能拿諾貝爾獎了,哈哈。

當然了,適當還體現在不要一味填塞式的給予孩子感官/感覺系統刺激,因為任何人的身體和大腦運轉都有自己的節奏和規律,工作一段時間會疲憊,疲憊了就需要休息,休息好了才能更好的去認知事物。我會要把「高效率」這個詞刻在心裡印在腦里,也不只是在培養孩子這一件事上,而是方方面面,不需多說,大家應該都有敗在「低效率」這裡的經歷吧,那往更深層次想,你想好好的去開發孩子智力,提高他的綜合素質,那你自身是不是也要有理性的判斷和較高的情商智商啊?這是值得深思的!

現在我來回答,送孩子去早教班到底有沒有必要這個問題。

我覺得沒有參與就沒有發言權,也許條件允許,帶孩子體驗一下,你問問孩子的意願,就知道答案了。

不要過於糾結在這裡,我覺得早教是必須的,而早教班只是早教中的一種形式,只是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為他安排的活動之一。作為家長,不可寄全部希望於某一項活動中,多想想哪些活動可以有效的開發孩子大腦,科學合理的安排活動項目,對可以達到的效果有個初期的預判,做好未達理想效果的心理準備,及時調整,還要給予孩子時間和空間……

寫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很多話想說,越是思考越發現我們作為家長真的應該和孩子一同開發大腦未知領域,一同成長,是不是?

如果覺得糰子寫得不錯,請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並點擊文章最上方藍色字「玉宇清澄萬里埃」關注本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這是多少人夢想中的家
在爐石傳說的競技場要玩好德魯伊必須知道的要訣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