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話楊門(十九)楊繼業撞死李陵碑,為何楊延輝效仿李陵投降異族

大話楊門(十九)楊繼業撞死李陵碑,為何楊延輝效仿李陵投降異族

《李陵碑》一段不僅是小說故事的重要轉折點,而且也暗示了楊家對於效忠宋朝的態度變化和複雜的決策過程。這段劇情中表面上是楊繼業在陳家谷外力戰被俘,不願投降遼軍而一頭撞死在李陵碑上。然而與這段劇情對應的暗線卻是幽州城突圍戰中為了掩護宋太宗趙光義逃跑而被俘的楊延輝以木易的化名投降了遼國,並娶蕭燕燕的女兒鐵鏡公主為妻。在同樣的絕境下,父子兩人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在我看來,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個家族在複雜的政治鬥爭環境中的多頭選擇。

楊家將的故事中對楊家將的評價往往是「忠烈」二字,這也是對這個軍事家族忠於國家並做出的壯烈犧牲的最大褒獎。然而在具體到各種歷史事件中,楊家雖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付出了慘烈的代價。但事後除了一些最基礎的賞賜,在政治上和軍事上楊家都受到猜忌,且無實質性的保障。面對這種情況,楊家自保的選擇要麼是藏拙低調,要麼是投靠有強大政治背景的勢力。從小說的故事來看,楊家這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選擇了將雞蛋分到幾個籃子的不同辦法。這種多頭的風險管控辦法,在各大軍事家族中進行這樣選擇的也不少。

楊家的第一次危機發生在幽州突圍戰中,而這次戰爭卻是宋太宗趙光義輕敵冒進造成的。這次戰爭是在宋朝平定北漢後發生的,小說中提出的原因是趙光義欲造訪幽州的昊天寺,進而不顧遼國大軍的威脅,執意北上。在這個故事的細節中,多數宋朝的將領是對此此有反對態度的,僅有潘仁美支持趙光義北上。然而當北上遇到困難,宋朝君臣被困於幽州城中時,潘仁美等舊派的宋軍將領卻不見了蹤影,而楊家卻成了趙光義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雖然小說中描述得非常簡單,但結合此戰的原型「高梁河之戰」,我們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中國古人寫小說,由於政治環境和社會條件的約束不能把很多說得太明白,這需要讀者對歷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高梁河之戰前宋朝軍方是強烈反對趙光義的之一舉動的,除了殿前都虞侯崔翰贊支持,其他人都明確提出反對已經。這一方面是宋朝剛剛滅了北漢,將士的賞賜還沒發放,軍隊也需要休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後勤部署準備還不足以對抗遼國這樣的大國。然而對軍事指揮一知半解的趙光義卻被對北漢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最後輕敵冒進造成了高梁河大戰的失敗,也使得宋朝喪失了對遼國的戰略優勢。

對比故事和故事的歷史原型,我們可以看出楊家在這裡面其實沒有太多發言權的。因為當時的楊家只是一個剛投降的將門世家,既不是宋太祖趙匡胤留下的守舊將門,也不是趙光義的心腹,反而是處於被雙方猜忌的尷尬場景。趙光義招降楊家是出於對安定北漢原領土的政治需求和培植己方軍事勢力的需要。這是長期的過程,楊家並不是能短期可以取得趙光義信任的。在這種情況下幽州被圍或者高梁河戰爭的失控,趙光義選擇了楊家作為自己的救命稻草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因為當時守舊將門都有了改立趙德昭為皇帝的打算。

事實上趙光義利用楊家的力量與整個守舊將門抗衡的打算只是救急而已,危機解除後他並沒有打算將楊家作為自己的重點勢力進行依靠。楊家在處置這種局面時是有分歧的,由於得不到宋朝皇帝的信任,楊家改投別人其實並不算恥辱。首先楊家不是純粹是漢人世家,而是多民族雜居共存下的產物。楊家的姻親折家、慕容家都是北方少數民族,楊家的漢族血統並不純正,因此他們投降遼國和投降宋朝都沒啥大的差別。楊繼業選擇了宋朝這個路線是由於楊家畢竟是漢族姓氏,而且楊家的傳統勢力範圍麟州也在宋朝統治之下的原因。

可是由於宋朝皇帝的態度並不堅決的支持楊家,所以楊家的子弟對其很大的猶豫。實際上在整個宋朝期間都有部分大漢族主義者將楊家視為外族,這也是楊家並不完全信任宋朝朝廷的原因。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人物就是司馬光,在其著作《資治通鑒》中有一段對宋夏遼邊境的外族勢力的描寫,他筆下的楊家就是楊家將中還留在麟州老家的這一支隊伍。當然也有視楊家為漢族精英的高官,其中以宋仁宗時期的文壇盟主歐陽修最為著名。由於歐陽修與楊家交好的關係,他親自給楊延昭的堂兄楊琪寫下了墓志銘,在這篇文章中大量的描述了「楊無敵」父子兩代人的事迹,成為現在研究楊家將的一手資料。

在這種政治和社會環境下,楊家實際上至少分為了兩支。楊繼業帶著自己的後代以及願意為宋朝效力的楊家子弟去了東京汴梁,這就是我們故事中看到的楊家將。楊繼業的弟弟帶著剩下人依舊在老家麟州生活,成為宋朝邊境上抗遼抗夏的主要力量,這就是《資治通鑒》中的外族楊姓家族。而對於楊延輝來說,開始聽從父親的話歸順宋朝,這是他對宋朝情況並不熟悉時的考慮。當他與宋軍接觸越來越多,並且對宋朝的皇帝和朝廷有了深刻的了解後,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這種想法促使他在遼國被俘後做出了與父親截然不同的選擇。

老令公楊繼業的選擇是以死明志,一方面向宋朝做出楊家始終效忠的保證,另一方面也是保護生活在東京汴梁的楊家人。楊繼業的選擇是很有成效的,此後太宗真宗兩朝在表面上楊家非常風光。在仁宗時期狄青去世後,楊文廣一度成為軍方的首席將領。趙光義及其兒子以楊家的風光為誘餌分化瓦解了原來團結一致的太祖朝守舊將門勢力,完成了對宋朝軍將世家軍權的而巨大削弱。而楊延輝的選擇則是反映了他對楊家在宋朝受到猜忌和歧視的不滿,這種選擇正好與李陵碑的主角李陵在漢朝時候的選擇對應,也是對宋朝朝廷的一種警示。

老令公撞死李陵碑表現了他不願意做李陵那樣的降將的志向,而他的兒子楊延輝選擇成為李陵那樣的降將卻又是宋朝政治形勢逼迫所致。這件事情雖然表面簡單,實際上卻有著極為複雜的背景。實際上後來楊文廣在平定播州南蠻之亂後也將東京汴梁的楊家遷出京城,此後他一生在南方終老,這也是在政治形勢不利於楊家時對家族的保護。當然這樣的結果是在北宋遭遇滅國危機時,在保家衛國的前線上卻見不到楊家的影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代十國 的精彩文章:

緣何被三個帝王貪戀?絕代佳人的她下場比小周后還慘
五代十國第一猛將李存孝的墓在哪?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