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攝影展

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攝影展

改革開放的前後幾年裡,一批外國攝影師來到中國,記錄了當時中國的「素顏」:悠閑緩慢的社會節奏、單調的市井生活、裊裊炊煙的農耕鄉舍,淳樸的面孔、單純的舉止……樸實生動的影像,真實感人,成為中國現代歷史的經典記憶。

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和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外攝影對著拍——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攝影展」旨在以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年為契機,通過中外攝影家的不同視野,形成跨越時間的對視,彰顯比較的力量,渲染影像的魅力,追溯發展的足跡,助推偉大的復興。

「中外攝影對著拍」本身就是一項別出心裁而意義重大的策劃,意在以中外對映、新舊對照的方式,既能顯現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給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帶來改善和提升,又能通過這一項目,顯現中國攝影界與國外攝影名家同台對話、互為映照的實力。

作為「對著拍」活動的延伸,即日起,本版將陸續邀請相關業界專家就40年來部分中外攝影人中國拍攝的比較分析,當時拍攝的歷史價值等話題展開探討,以供業界參考。

知名的媒體人、評論家、學者楊浪曾多年鑽研地圖、歷史影像信息的考證研究工作,成果豐碩,其對於老照片的釋讀方法及今昔對照意義的闡述,有助於「中外攝影對著拍」的參與者和關注者更為深入地體會這一策劃不同凡響的意義,也更有助於活動本身學術價值的深化和提升。

——編者

老照片釋讀的方法論 楊浪

改革開放的國策,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文化交流的擴大,使得150年來,尤其是近50年來有關中國的老照片愈來愈多地進入人們視野。變化這個主題不僅具有政治正確的意義,同時也具有極大的觀賞性。

構成歷史的是人物、事件以及細節。通過書面文獻,人們或許熟知事件發展和人物行止,但對於瀰漫在人事中的細節卻幾乎一無所知。所以,即使在我們熟知的歷史事件的照片面前,人們也會感到十分陌生。解答陌生,正是釋讀老照片方法論的意義。

解讀老照片的趨勢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山東畫報1994年開始出版《老照片》雜誌,當時被認為是出版界的個別現象。之後,法國攝影師方蘇雅的照片在雲南被發現,殷曉俊、羅慶昌傾囊而出,花重金複製了600張底片,構成了重要的文化事件,並對方蘇雅影像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再後來,莫里遜、詹布魯恩、甘博等一批民國時期的攝影師進入我們的視野,還有被我們熟知的馬克·呂布、齋藤康一等拍攝的新中國,布朗日·索朗德拍攝的文革時期的照片,閻雷拍攝的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等。四月影會的發起人之一李曉斌和曾璜、徐宗懋(秦風)、徐家寧(照相館研究)、張明等系統研究老照片的研究者及其著作陸續出現。以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張明為例,她的《外國人拍攝的中國影像——1948-1949》中收入了60多位外國攝影人的作品以及介紹。

老照片是攝影界的一個重要文化現象,主要價值在於其不可替代的形象文獻價值。中國股票市場是重要的經濟線條資本,而中國股票市場中上海人所謂的「老八股」,沒有留下最早的兩隻股票的影像。我們在出版《中國改革開放變化30年》這本書時,找不到關於上海「老八股」的影像,但是在閻雷1987年拍攝的影像里找到了線索。作為當時中國最古老的股票之一,「老八股」的影像對於市場來說,有著不可替代的形象文獻價值。

其實我們讀到的歷史,都是教科書上的歷史,都是別人「嚼過」的歷史。這些年所湧現出來的大量老照片,無論是外國人拍的還是即將被大量發現的,無論是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還是80年代我們生活中的,還是自己祖輩的影像,足以構成一部當代中國的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生活史。這些老照片構成了歷史的細節。

2006年,我的朋友打電話跟我說,上海有900多張老照片,一共3萬塊錢,收不收?我當時猶豫了一下,收了這些照片。這些照片其實就是未沖印的底片。照片用「英明照相館」的袋子裝著,除此之外,再無任何關於影像的文字信息。

照片上的人是誰?他們的後人在哪裡?照片拍攝於哪個年代?隨著沖印與網路上好友的幫助,一段段封塵的歷史被打開,一個個家族的歷史被顯現出來,城市裡的角落被破譯了。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釋讀老照片的總體事件,並被中國攝影報推選為2007年中國攝影界的十大新聞之一。

因為中國早期影像史料的缺乏,這些照片中的每一個細節對於研究真實地回訪歷史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這些照片涉及大量當年社會的各個層面,像建築、交通、民俗、婚俗、體育、會所、宗教、祭祀等。把這些視覺的碎片拼接在一起,不僅能還原當時上流社會的生活場景,還能夠局部反映出如今尚不多見的市民社會情景。

與已知信息對比

因為有孫中山奉安大典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一些照片被幾位考證者大膽地聯繫在一起,認為是當事人一路旅行過程中的留影。查詢相關資料得知,英明照相館是由王開照相館的老闆王熾開和一周姓老闆合開的。那麼,王開照相館拍攝了孫中山奉安大典嗎?這批老底片里的孫中山奉安大典照片是由王開照相館所拍攝的嗎?王開照相館變成了破譯照片的第一個線索和信息。我們把王開的形象找出來放在老照片的中央位置,與照片畫面中相近的人物形象作比對,這也是老照片研究的第一步工作,比對形態。經過與老照片的對比,我們發現,畫面中沒有發現王開的身影。經過甄別,發現這是另外一個家族。比對形象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曾經和朋友提議,有必要出一本清末明初時期重要人物形象的圖錄作為工具書。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發掘人物及關係

在研究這900張老照片的過程中,由於沒有任何的文字記載,我們就要通過圖片來分析人物的關係。

例如:我們在解讀家族合影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個家族中有大奶奶、二奶奶。當我們不熟悉家族人物關係的時候,就會先去判斷誰是攝影師,因為攝影師在操作完相機後,加入合影的時候,他一定是站在最旁邊的那個人。

在眾多的老照片里,有一張不太引人注目的照片。在畫面中人物的頭部上面有一個相框,我們請收藏家把相框無限擴大,發現相框中是裝裱起來的聖約翰大學的畢業證書,畢業生的名字叫做何聯第,雖然名字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們通過工具書發現了聖約翰大學確實在這一年有一個畢業生叫做何聯第,於是這個人的身份就得到了證實。

還有一張照片是這個家族在清明節掃墓的時候留下的。通過對照片的放大,我們猜測這是三品銜侯選知府丹書何公,可能是何聯第父親何丹書的墓。之後,我們通過查閱史料發現,這是曾經上海很重要的一個大家族。

何丹書曾經是清朝的三品官員,他為中法戰爭捐了一大筆錢,用他捐獻的錢買了一批克虜伯的槍炮,助力清軍在中法戰爭中獲得了勝利。再之後,我們發現這個家族至少有4台照相機,有135mm的也有120相機,這是一個非常有錢的家族。通過一系列的發現,這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就得到了突出和顯現。

隨著何聯第的後人出現,老照片的謎底也被解開了。有一天,我們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電子郵件的內容大概如下:「我在網上看到了你們研究的老照片內容,知道你們在研究何丹書和何聯第的歷史故事。巧合的是,我也在研究這件事情,何聯第是我的曾祖父,何丹書是何聯第的祖父。照片中很多故事我的小爺爺和大爺爺都知道。這個墓地還有一些老照片,我們家裡都有,雖然當時被破壞掉了很多,但是還是遺留了一部分。」

寫信的人叫何天雯。何天雯對何丹書的情況不太了解,她只知道何丹書是何聯第的祖父,何聯第是何丹書一手養大的。隨後,我們追隨著一些線索繼續探究,發現他們曾經住的房子大量出現在老底片里,房子現在是上海市兒童醫院的住院部,這是他們家族的房子。

之後,我們找了唯一一張何丹書的照片,這張照片在900張底片里沒有出現過。照片在文革時期被撕碎,之後又進行了拼貼。歷史影像在相互印證,同時在這個影像的破壞當中,又隱含了一段其他的歷史。

影像之於文字的核心區別就在它的形象性、可視性,在可觀瞻的圖像中,細節的歷史價值是不可替代的。經常所謂的「震撼」,就在瞬間呈現的空間里的巨大變化,歷史被濃縮、跨越,因而呈現出其他的藝術或者社會意義。

牆上的證書與被放大的細節

通過細節的對比發現,這是當年一個民族資本家家族的宅地

135

右圖:何聯第與兒子的合影

左圖:何聯第的孫子與重孫女的合影

解析影像中的歷史

直升機在戰場的出現:老照片中蘊藏著的豐富信息需要我們在熟悉和掌握史料的基礎上重新書寫。比如,直升機什麼時候出現在戰場上?今天部隊配備了大量的陸航直升機,而直升機在戰場上是什麼時候出現並使用的呢?通過對老照片的考究,我們發現美軍是在朝鮮戰場上開始使用直升機的。1945年,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和印緬戰場使用直升機運送傷員。也就是說直升機投入戰場是在1945年左右。我們平時看到的文獻中可能缺少這樣的記載,但是影像對這部分歷史文獻做到了很好的彌補作用。

高志航生前9年的照片被發現:1921年1月,張作霖下令設置東三省航空處,設置機關組建航空隊,有了東北航空軍的雛形。中國第一個空軍英雄高志航在一次飛行訓練中,因機械故障折斷右腿,手術後,右腿短了1厘米,被稱為「瘸子飛行員」。他參加過抗日救亡宣傳運動。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爭爆發後,於8月14日空戰中首開紀錄,擊落日機1架,之後獲勝無數。1937年10月,在周家口機場駐防時,因機場警報不靈,遭到日軍的轟炸機偷襲,壯烈殉國,時年30歲。在整理900多張老照片的時候,我們發現了關於高志航與中國空軍的歷史照片。

「瘸子」成為了釋讀老照片的重要細節,如果我們把圖片的拍攝時間定為1929年夏(奉安大典的時間)至1931年秋(九一八事變),這段時間正是高志航在瀋陽任職的時候。按照這個線索進行推理,那麼以他的職銜,就一定存在於底片當中。

因為瘸腿的原因,高志航只能稍息,不能立正。我們在台灣找到了高志航的紀念照片,這是唯一一張傳世的關於高志航的影像。我們把標準照與老底片的合照進行比對,從身高、臉型、眼型、唇形、特徵(右腿短)來看,合照中右起第十一人就是高志航。這是老照片釋讀考證中的又一個重要的收穫。之後,我們找到了高志航的女兒,她工作於雲南省博物館,對於高志航史料的研究,她非常激動地說:「我從來沒見過,也不曉得。」

與影像、史料、軍史、戰史的比對與分析,得出對影像解讀的新內容。

書店一角 布魯諾·巴貝 攝

我覺得讀老照片就像是讀老地圖或者小說一樣,照片里蘊藏著極大的信息量。比如,布魯諾·巴貝的照片《書店一角》,我們通過對於照片的觀看,很快就能進入到當時的那個年代。這是1973年8月拍攝的,可見當時中國的文化枯燥、單調。這張照片想表述怎樣的內容呢?通過畫面中的海報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細節,海報里有紅色娘子軍,有沙家浜,有智取威虎山等。許多外國攝影人因為不了解當時中國的語言和環境,所以憑藉著他們的直覺拍下了這一幅幅「跨文化」的照片。而正是他因為對形象的直覺,拍下了這張照片,反而使我們今天讀起來具有豐富的解讀意義。

關於「對著拍」這一活動,如果只是在老照片的場景中故地重遊,在原來的角度上再隨手拍一張,我認為這是極其膚淺的行為。就像釋讀老照片一樣,我們需要深刻地理解內容的變化,掌握方法論,理解到照片內在的東西,然後思考在時空跨越的今天該怎樣去表達。老照片的釋讀,可以發掘出極大的歷史價值與意義。它是一個需要史料基礎,需要視覺記憶,需要圖像敏感和文獻集成的綜合性研究學科。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46期·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色調分離,碧波分明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