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生存還是滅亡?ofo或將有這四條路可以選擇

生存還是滅亡?ofo或將有這四條路可以選擇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來源 / 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文 / 姚贇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客戶端,關注科技頁卡,查看更多科技熱點新聞

「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問題。」

莎翁筆下困擾著哈姆雷特的這個抉擇,將換一種方式呈現在戴威面前:「獨立還是投誠,這是個問題」

有兩篇文章引起了炮火,一篇是6月4日發表的,披露ofo大幅裁員、管理層劇變、資金鏈緊張等問題的《小黃車快黃了》;另一篇則是6月11日發表的《ofo押金僅剩35億元,挪用押金或超百億?》。

ofo雖然均給出了相應闢謠和回應,但嘈雜的聲音中,事實到底如何,不如讓子彈再飛一會。

能肯定的是,快速擴張但自身造血不足的ofo,有些事關命運走向的關鍵選擇,遲早要面對。

選擇1:繼續融資

某種情況下,能延遲作出關鍵選擇也是一種勝利。

延遲,換句話說就是維持現狀。這種假定條件下,就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一是獲得足夠維持存續狀態的資金,二是維持目前戴威對ofo 的控制權。

滿足兩個條件,只有未布局共享單車市場的財務投資者了。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要融資,這次ofo到底需要融資多少錢才能換來又一絲喘息?

先來看距離最近的一筆融資情況。

2018年3月,ofo宣布完成17.7億元的E2-1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灝峰集團、天合資本、螞蟻金服與君理資本共同跟投。

另外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4月,ofo進行A輪融資時,估值1億人民幣;2017年3月,進行D輪融資時,估值10億美元;2017年7月,完成E輪融資時ofo的估值已達30億美金。

ofo一年翻了200倍的估值,在下一輪融資中如果估值下降,對之前的投資人會形成壓力。

今年3月,ofo通過動產抵押的方式,先後兩次將公司共享單車作為質押物,換取了阿里共計17.7億元借款。通過債權融資也就意味著,ofo面臨著喪失抵押單車所有權的風險。

有媒體報道稱,在美團收購摩拜時,曾曬出一張財務報表,顯示摩拜每月要虧損5-6億元人民幣。在市場體量方面,摩拜與ofo接近。加之ofo小黃車的損壞率要高於摩拜,車輛數量也稍微高於摩拜,粗糙的演算法,ofo每月至少需要6億元的資金。

這筆只夠撐3個月左右的融資,讓ofo抵押了大部分單車,這種自斷一臂式的融資方式可以推測,一是當時ofo資金鏈確實緊張,二是用以往的融資方式進展不太順利。

國外社交媒體管理平台Hootsuite的CEO Ryan Holmes曾談過融資多少的問題,他的觀點是:特別是後期融資,應該堅持這個原則:留有足夠的備用金。當公司越來越大,也就越需要在手頭上留有足夠的備用金,以備不時之需。一般來說,它可能是公司全體員工幾個月工資加起來的總額。

而對ofo來說,除了工資外,數額龐大的運營成本也需要考慮在其中。維持ofo正常運營四五個月的話,就需要近二三十億人民幣。

這麼一筆「巨款」,想讓投資方再次加註或者進入,戴威除了要好好講一個故事外,還需要用真槍實彈的運營數據作為重要的補充材料,讓他們相信ofo未來還有很大空間。

選擇2:接受被控制,不管是被滴滴,還是被阿里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句話用在滴滴、阿里巴巴和ofo的關係中,很貼切。

滴滴與ofo從蜜月到絕交再到另起爐灶——扶持自有品牌青桔單車、託管合作小藍單車,用了4個月。而阿里巴巴在出手給了ofo一筆救命錢後,3個月內,阿里巴巴又加註哈羅單車,增資18.94億美元,讓人看不透阿里和ofo的關係親疏到底如何。

導致這些關係急轉直下、忽近忽遠的關鍵點,便是ofo的創始團隊對實際控制權的堅持。

接受被控制是戴威的另一項選擇。

中國新聞周刊在報道中稱:公開資料顯示,ofo有30位投資人,總融資額約180.96億人民幣。在ofo的董事會中,管理團隊有五個席位(戴威行使全部投票權),滴滴兩席,阿里一席,經緯一席,其中,戴威、滴滴、阿里、經緯都擁有一票否決權。

前期進入並多次投資的滴滴,在ofo的地位舉足輕重。而另一邊,大股東阿里巴巴,在完成3月份那筆抵押式融資後,也握住了ofo的命門。

3月的那筆抵押式融資按照約定,如果到時逾期後不能償還,在經過雙方協商後可以將單車的所有權出售給阿里或是第三方。有媒體分析阿里巴巴很有可能選擇「債轉股」,憑藉ofo的單車資產作為籌碼來收購ofo的股權。

出行領域的布局中,滴滴有青桔單車和小藍單車,阿里巴巴有哈羅單車,ofo的命運因為創始團隊的堅持,正在被邊緣化了么?滴滴和阿里巴巴還有出手的必要麼?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北京尚在運營的共享單車企業有10家,運營共享單車總數控制在190萬輛左右。其中,以ofo和摩拜兩家企業的運營車輛數最多,佔據了北京市場總量的90%左右。

由於過量投放導致影響市容、環境等而飽受詬病,不少地方政府開始介入管控和限制投放數量。北京市交通部門曾表示,預計將藉助科學技術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進行轉變,下一步將限制共享單車增量,並進行減量調控。

而哈羅單車一直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官網顯示,哈羅單車已經進入寧波、杭州、廈門、武漢、南京、長沙、青島等180多個城市。這裡還沒有一線城市的身影。

而對滴滴的青桔和小藍來說處境堪憂:共享單車這個戰場上,二三線城市有強勢的哈羅單車,一線城市市場份額又被摩拜和ofo牢牢佔據。

而摩拜已經投身美團,其背後也早就有騰訊的身影。2016年10月,騰訊就參與了摩拜的C+輪投資。2017年1月,騰訊宣布領投摩拜2.15億美元的D輪融資,6月再次領投摩拜E輪融資。

對滴滴和阿里巴巴來說,ofo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倆都有出手的可能。

但,接受這筆來自滴滴或阿里巴巴的幫助,對ofo來說,代價便是戴威和創始團隊放棄他們的堅持。

選擇3:接受被其他公司併購

除了阿里或滴滴,找另外一棵大樹去乘涼,也可以是一個選項。

今年4月之前,對於摩拜的何去何從,也是眾說紛紜。滴滴、騰訊,甚至阿里都是熱門「競猜」對象。然而,4月3日,最終落地的是摩拜被美團以27億美金全盤收購。

也就是說,ofo的歸屬不排除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接受被其他公司併購。

ofo完成E輪融資時被估值30億美金,再參考摩拜被收購的金額27億美金,兩個數字相差的距離並不算大。如果ofo接受這個選項,那收購金額大致也在這個位置。

至於除了滴滴和阿里巴巴,誰有可能掏30億美金來收購ofo?企業併購動因無非是:實現管理協同、追求市場控制能力、追求規模經濟效益、降低成本、分散風險、應對市場失效、增加管理特權等。

其中,能讓對ofo有興趣的企業出手併購的原因,一是追求共享單車市場控制能力的橫向併購,二是實現管理協同而關聯上下游企業的縱向併購。

第一類的橫向併購,是沖著ofo在共享單車的市場佔有率來的。也就是說,除了阿里巴巴和滴滴外,如今入局共享單車且有一定資本的企業中,還有誰有野心和能力吞下ofo?

互聯網專家王越認為,目前,從全國而言,共享單車市場正從ofo、摩拜兩家獨大的格局演變成摩拜、ofo小黃車和哈羅單車「三足鼎立」的格局。

如今,摩拜、ofo小黃車和哈羅單車三家地位相對穩固。摩拜和OFO更多地在一線和超一線城市,逐步向二三線城市滲透。哈羅單車可能更多地從二三線城市開始,慢慢向一線城市擴張。

來勢洶洶的哈羅單車,在二三線城市攻城略地後,開始向一線城市擴張。如果ofo被阿里巴巴拿下後,一線有ofo,二三線有哈羅單車,國內的共享單車市場很有可能被阿里巴巴掌控。「三足鼎立」中有兩家聯手,那摩拜的位置就比較尷尬和危險了。

於是,就存在這種可能——美團一咬牙,在將摩拜收入麾下後,又拿下ofo,徹底堵死阿里巴巴進入一線城市共享單車市場,同時,也能對滴滴產生一定的殺傷力。

第二類的縱向併購,則是更多是一種企業布局多元化的戰略布局。

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初創企業——新特汽車,為戴威帶來了另一種選擇。據極客公園5月29日的消息,摩拜、美團、中國一汽擰成了一股繩子,開始布局共享汽車領域。而這種通過車企+共享單車平台+資本跨界合作,進軍共享汽車領域的模式,或許能給ofo帶來參考。

管理諮詢公司貝恩在近日發布的一份《中國出行行業引擎加速——2018年中國新型出行市場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目前最普及的出行方式是共享單車;網約車(包括網約順風車、快車和專車)排名第二位;38%的受訪者嘗試過共享汽車(包括B2C共享汽車和C2C共享汽車)。

從2011年業務萌芽,經歷了7年發展,雖然各界都看好這個萬億級市場,卻鮮有資本敢輕易地重磅投入,與共享單車相比一直受規模化、運營等困擾的共享汽車,一直在尋找突破口。

北汽新能源營銷公司副總經理、輕享科技總經理王春風認為,要突破現有的困局,未來運營商需要具備四大核心能力:技術、運營、資源整合與資金實力。而看起來如今一地雞毛的共享單車企業,在運營方面測曾經走過的彎路和累積經驗,是他們需要的。

如中國一汽這種體量且開始布局共享汽車領域的車企,或許是ofo的另一種可能。

選擇4:背水一戰自我造血

「大聖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資本冷卻,又不願放棄ofo控制權的戴威,只能咬牙背水一戰。

5月15日,《南華早報》報道稱,ofo舉行了一場內部會議。澎湃新聞報道稱,在此次內部會議後,先是傳出戴威拒絕了滴滴的收購要約,此後,ofo便推出了一系列商業化舉措。

一家正常的企業,探索商業化和盈利模式,這應當是「本職」。「一切不賺錢的商業模式,都是耍流氓!」伴隨著行業的發展起伏,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被詬病已久。

打開「燒錢—融資」怪圈的突破口,擺脫背著資本負重前行的壓力,如何盈利是關鍵。目前一直強調已經百城盈利、不斷試水商業化的ofo,或許已經做出了他們的選擇。

6月13日,深陷資金鏈緊張、大規模裁員等風波的ofo,在闢謠和聲明後,再次發聲。

ofo的B2B業務負責人邵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ofo B2B各項業務進展順利,目前營收已經超過1億元。同時ofo在國內100餘座城市也已實現盈利。」

ofo刊例,圖片來自網路

成立兩個月的ofoB2B事業部,主要業務涵蓋了車身廣告、App端內廣告和企業綠卡。

《小黃車快黃了》一文中提到的售賣車身廣告、APP開屏廣告等業務,應該便是由這個部門直接負責的。

兩個月營收超過1億,一個月便是5千萬左右,這對一個月運營成本大概在五六個億左右的ofo來說,有些杯水車薪,而「百城盈利」的具體數字和細節都未看到。

ofo這條商業化嘗試的路,看起來道遠且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微軟進軍新零售 開發自動結賬系統或與沃爾瑪合作
貝索斯個人凈資產達1388億美元 一周增加33億美元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