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黎星 《周易》導讀

黃黎星 《周易》導讀

《周易》導讀

黃黎星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周易》是一部傳承古遠、形式獨特、蘊涵豐厚的重要經典,這部古老、奇特的思想文化之「聖典」,是華夏大地豐厚、特殊的土壤所孕育、萌生、綻放的思想智慧之奇葩。作為冠居群經之首的儒家經典,《周易》又被認為是「群經之原」(語出《漢書·藝文志》),兩千多年來尊崇勿替,影響至為深遠。《周易》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性經典,傳播於世界各地,引起廣泛的關注。可以說,《周易》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乃至世界思想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周易》,《漢書·藝文志》著錄為「《易經》十二篇」,是指「經」部分的上經、下經,以及「傳」部分的七種十篇。

《周易》的創製,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之舊說,即:上古伏羲始創卦畫,中古周文王推演古易撰系卦爻辭,近古孔子作《易傳》。此說為絕大多數古代學者所信從,影響極大。

近現代以來,學界對《周易》創製的問題,曾進行許多研究探討,但眾說紛紜之下,具體結論仍未臻一致。本著慎重對待歷史文獻的實事求是的態度,通過冷靜、科學的辨析,我們或可以對《周易》經、傳的創作歷程作出如下的擬議:在西周以前的漫長歲月中,古人就已經運用八卦重成的、類同《周易》六十四卦的符號進行占筮活動,並附有簡單的筮辭;到殷(商)末周初(約公元前十一世紀),當時的學者(聖人,王者,卜官,筮人)對舊筮書進行了一番革故鼎新的改編工作,最後編定成為卦形體系完整、卦爻辭文句富有形象性的《周易》一書。此後,隨著《易》書傳播日益廣泛,及治《易》者的不斷增多,尤其是孔子設教授徒亦涉及《易》學,遂陸續出現了從各種角度闡釋《周易》大義的作品,並被學者編為專書傳習,這就是漢儒稱為「十翼」的《易傳》,其創作時代當在春秋至戰國時期。

《周易》的命名含義,可從「周」和「易」兩個詞語來分別解說。

當代《易》學名家黃壽祺教授曾簡潔明了地指出:「周字之義,自來蓋有兩說:一曰,周者代名;二曰,義取周普。」「周者代名」,就是說,「周」指周代,即《周易》是西周時代的書。至於「義取周普」,即「《易》道周普,猶天地之無所不備」,能夠歸納、涵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針對以上兩說,唐代學者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認為「因代以稱周」較為合理。這也是《易》學史上居於主流的觀點。

「易」字之義,古今歧異之說非常多。當代《易》學名家黃壽祺教授總結說:「易以象為本,易象變化多端,故主於變易。」這是對「易」之核心要義的把握。當前,歐美諸國漢學界對《周易》書名的西語意譯,多作《變化的書》(The Book Of Changes),或者作《變化的經典》(The Bible Of Changes),也正是立足於「易」字本義,頗見確切。

至於稱《周易》為《易經》,則始於西漢初,因《周易》被列為學官的「經」書之一,學者才開始普遍地尊稱其為《易經》。《周易》或《易經》,又簡稱為《易》。

《周易》的內容,包括「經」與「傳」兩個部分。「經」部分,指《周易》的古經文,即六十四卦符號,以及配合符號系統的卦爻辭文字。「傳」部分,指《易傳》十篇(又稱「十翼」),是解釋、闡發古經大義的一組文章。

六十四卦卦形符號,是頗有規律的符號象徵體系。這六十四組乍看起來如「天書」複雜的卦形符號,若稍加分析,卻是至為簡單的:它們的構造組成形式,無非是由八卦符號兩兩相重而成的;而八卦的形態,又無非是「陰」「陽」兩種不同的符號三迭而成的。

《周易》的「陰陽」符號,是後來所形成的八卦、六十四卦符號的最基本元素、內核。這兩種符號,奇特卻又簡單,它們分別是呈中斷的與完整的線條形狀。

「陰陽」意象符號的創立,使陰陽概念有了簡單而奇妙的表現形式,是古人對大自然一切對立而又和諧的事物現象的高度象徵性的概括。就陰陽的符號形式來看,它是《周易》內容得以誕生的基礎條件。換言之,沒有這兩種符號的出現,也就不可能產生後來冠居群經之首的《周易》。

「陰陽」符號出現以後,古代聖哲又把它重疊成八種更具獨特而豐富內涵的象徵符號,這就是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八卦」。八卦構成八種不同的卦形,配以不同的卦名,擬取不同的象徵物,表示各自的象徵意義。

「八卦」或稱「小成卦」(《繫辭傳》:「八卦而小成。」),《周禮》稱為「經卦」。八卦所含的八種基本象徵意義是基本不變的,但各卦的象徵物除上表所列的八種主要物象外,尚可依類博取。由於八卦的象徵旨趣在六十四卦大義中得到反覆印證,理解、熟悉、牢記八卦的構成形態與名義,是探討《周易》的第一層階梯。

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有《八卦取象歌》云:

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盌;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此歌訣把八卦的卦形特點講得十分明白,頗有助於熟記八卦的符號形式。

古人將八卦兩兩相重,於是產生了六十四種不同形狀的六劃線組合體,即「六十四卦」(也稱「別卦」),它們形成了《周易》卦形符號的象徵體系,得以體現、擬喻、象徵更複雜更廣泛更具有變化意義的關於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哲理的涵量。

六十四卦每卦的居下的三爻(畫)稱下卦(或「內卦」),居上的稱上卦(或「外卦」)。六十四卦各有各的卦名及所喻示的象徵涵義。其中凡屬於八卦自相重成的卦,仍以八卦的本名為卦名;凡八卦交錯重成之卦,則別取一名。如兩乾相重,仍為《乾》卦,擬取天體運行不止之象,喻示開創萬物的「陽剛元氣」的發展規律;坤下離上相重,則為《晉》卦,擬取火在地上(日出地上)之象,喻示萬物「晉長」之時的情狀。其它諸卦無不如是,均以六畫卦的象徵符號,反映作者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的種種認識,喻示各種事物、現象特定的發展程序、哲學義理。六十四卦的出現,形成了《周易》以陰陽線條為核心、以八卦喻象為基礎的完整的符號象徵體系。

《周易》六十四卦確定之後,按照一定的卦序排列,並依特定的規律分為上經和下經兩部分。(從《乾》至《離》三十卦為上經,從《咸》至《未濟》三十四卦為下經。)六十四卦排列的理緒義涵,在《序卦傳》中已言明。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上下經卦名次序歌》,把六十四卦的卦名按次序編成七言詩句的形式,頗便記誦。歌訣如下: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恆遯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皆有六爻。其中陽爻以數字「九」代表,陰爻以數字「六」代表。每卦六爻,又有高低不同的爻位,自下而上,分別稱為「初」、「二」、「三」、「四」、「五」、「上」。於是,各卦凡是陽爻(九)居此六位者,依次稱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陰爻則依次稱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周易》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其中陽爻一百九十二,陰爻也是一百九十二,數量絕對均衡。六十四卦無論何卦何爻,必有其自身的居位之處。六級爻位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

(引自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註》卷首之《讀易要例》)

《周易》「經」部分的另一方面重要內容,是六十四卦的卦辭及各爻的爻辭,合稱卦爻辭。卦爻辭附繫於六十四卦符號之下,表明相應的各卦各爻的寓意。卦辭每卦一則,總括全卦大義;爻辭每爻一則,揭示該爻旨趣。《周易》共有64卦384爻,所以相應地系有64則卦辭,384則爻辭。(此外,《乾》《坤》兩卦分別有「用九」、「用六」之辭。)以《乾》卦為例,其卦爻辭為: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卦爻辭的撰系,使《周易》「經」部分成為卦形符號與語言文字有機結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學著作,使「《易》象」從隱晦的符號暗示,發展為用文字表述的帶有一定文學性的象徵形象。如果僅憑卦爻符號,一卦一爻的內在含義頗難顯明,有了卦爻辭的說明,則卦爻的象徵意義就獲得文字形式的較明確的喻示。卦爻辭的出現和定型,表明《周易》「經」部分內容的全面完成,也為此書盛傳不衰的深遠影響起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周易》古經出現之後,陸續誕生了不少解經之論,並相繼為學者所傳習,最後被輯錄彙編成一套與「經」相輔而行的《易傳》。《易傳》中的這些解經之論,包括《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兩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這七種十篇,其創作宗旨,均在解說「經」文大義,猶如「經」之「羽翼」,故漢代人又稱之為《十翼》。《易傳》七種的內容要點各不相同,簡要介紹如下:

《彖傳》: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十四節,分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辭及一卦大旨。「彖」字之義,猶言「斷」,謂「斷定一卦之義」。《彖傳》闡釋卦名、卦辭、卦義的基本體例,往往取上下卦象、六爻爻象為說,有時還指明每卦中的為主之爻,而以簡約的文字論斷該卦主旨。

《象傳》:也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闡釋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其中釋卦象者每卦一則,共六十四則,稱《大象傳》;釋爻象者每爻一則,共384則(《乾》《坤》兩卦多出「用九」、「用六」文辭之象,若合計入,即有386則),稱《小象傳》。《大象傳》的體例,是先釋每卦上下卦象相重之旨,然後從重卦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徵意義,文辭多取「君子」的言行、道德為喻。最著名的莫過於《乾》《坤》兩卦的《大象傳》了:

《文言傳》:分前後兩節,分別解說《乾》《坤》兩卦的象徵意旨,前節稱《乾文言》,後節稱《坤文言》。「文言」兩字之義,即謂「文飾《乾》《坤》兩卦之言」。《文言傳》所闡發《乾》《坤》兩卦的卦辭及爻辭的意義,是在這兩卦《彖傳》、《象傳》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的拓展,故其文意至為深刻詳明而廣為引申旁通。

《繫辭傳》因其篇幅較長,分為上下兩篇,前篇稱為《繫辭上傳》,後篇稱《繫辭下傳》。「繫辭」兩字之名義,本指在六十四卦的卦爻符號下撰系文字,以成卦、爻辭,故亦為卦爻辭之別稱;但作為《易傳》的一種,其意則是申說六十四卦經文要領,條貫卦爻辭之基本義理,因此,《繫辭傳》可視為早期的《易》義通論。文中對《周易》經文的各方面內容作了較為全面、可取的辨析、闡發,有助於後人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的通常義例。簡而言之,《繫辭傳》的本質意義,在於抒發《易》理之精微,展示讀《易》之範例。

《說卦傳》:闡說八卦取象大例的專論。全文先追述作易者用「蓍草」演卦之歷史;再申言八卦的兩種排列方位(宋人稱為「先天」、「後天」方位);然後集中說明八卦的取象特點,並廣引眾多象例,是今天理解、探討易象產生及推展的重要資料。

《序卦傳》:旨在說明《周易》六十四卦的編排順序,揭示諸卦相承相受的意義。全文分兩段:前段敘上經《乾》至《離》三十卦次序,後段敘下經《咸》至《未濟》三十四卦次序。這種次序,顯然是相沿已久的;而文中所明各卦相次依承的意義,含有事物向正面發展或向反面轉化的辯證觀點。

《雜卦傳》:取名為「雜」之義,猶言「雜糅眾卦,錯綜其義」,即打散《序卦傳》所揭示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排成三十二組兩兩對舉,同時以精要的語言概括卦旨。文中對舉的兩卦之間,其卦形的構成狀態或「錯」(亦稱「旁通」,意為六爻相互交變,如《乾》與《坤》即是),或「綜」(亦稱「反對」,意為卦體相互倒置,如《屯》與《蒙》即是),其卦義多成相反。這種「錯」、「綜」現象,是六十四卦符號形式的重要特徵。

應當指出,《易傳》七種十篇,原來都是單獨刊行,後來被合入六十四卦經文並行。所以,今本《周易》中,凡《彖傳》《象傳》均附於相應的六十四卦卦爻辭之後,《文言傳》分附於《乾》《坤》兩卦之後,而《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則依次列於六十四卦後。這種經傳合編的《周易》本子,是古代《易》學經師為了便於學者以經文與傳文相對照誦讀而編成的,其本大約編定於漢魏時期。後代學者多依此種本子研習,影響至為廣泛,遂使《易傳》的學術價值提高到與「經」並駕齊驅的地位,乃至人們在傳述研究時論及《周易》一書,往往兼指「經」、「傳」兩部分。

《周易》以奇特玄妙的卦形符號系統、簡古奇奧的卦爻辭文字,構成了以象徵為主要特色的哲學思想體系;而古遠的傳承、占筮的原貌,又使它籠罩著恍惚窈冥、撲朔迷離的神秘面紗。自《周易》誕生之日起,就激發起人們對其進行研究、探索的強烈願望。雖然,「《易》本卜筮之書」,但是,這一卜筮之樹卻綻放出哲理之花,卜筮之書也被定向地發揮而演化成思想文化的哲理聖典。《易》學濫觴於先秦時期,二千多年的《易》學史,則橫亘出一條浩蕩學術長河。在經學著述中,「最多者《易》解,總《五經》之注,不如《易》一經之多。」(尚秉和先生語)由此可見,《易》學在經學中是獨具異彩的。

易學史的流派至為繁雜,若加以大致的區分,則是以「象數」與「義理」兩派為主。清乾隆間撰修的《四庫全書》,《易》類列為經部第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易類小敘》,將《易》學史的源流變遷概括為「兩派六宗」之說:

《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庄;一變而為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為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

「兩派」指「象數」派和「義理」派;「六宗」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莊宗、儒理宗、史事宗。占卜、禨祥、造化三宗屬「象數」派,老莊、儒理、史事三宗屬「義理」派。《四庫提要》的這一概括,僅就《易》學史上的主要流派而論。實際上,《易》學所影響的學術領域至為廣闊、多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小敘》又稱:

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

從《四庫提要》撰著的時代至今,又經歷了數百年歷史時光,《易》學史的發展,仍然延續,同時,隨著歷史的發展,新時代、新智慧、新學說,融匯到《易》學研究中,使《周易》這一古老的思想文化聖典,煥發出新的風采。

關於研修《周易》的方法,當代《易》學名家黃壽祺教授在《論易學之門庭》中指出:

然則欲求易學之門庭,果當何自,依余所聞,蓋有兩端:

一端,從源溯流:首須熟讀經傳本文,考明《春秋內外傳》諸占筮;其次,觀漢魏古注(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存最多;其次,觀六朝隋唐諸家義疏(《孔疏》多本之六朝舊疏);最後,參考宋元以來各家之經說。(宋元人經說,多存於《通志堂經解》中,清儒經說,《清經解》、《續清經解》中所收為最多。)不從古注入手者,是為迷不知本源。

二端,強幹弱枝:須知《周易》源本象數,發為義理,故當以象數、義理為主幹;其餘涉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爐火,禪家妙諦,與夫近世泰西科學者,皆其枝附。不由主幹而尋枝附者,是為渾不辨主客。

《易》學研究的根本對象是《周易》經傳,所以學《易》者首先必須熟讀經傳本文,明其大義,同時,需要研讀古注。不從古注入手,必將「迷不知本源」。

《周易》源本象數,發為義理。所以研究《易》學必須以象數、義理為主幹;此外所旁涉的領域,如涉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及至現代科學的說法,都屬於枝附。當然,把「枝附」都砍光,只注意「主幹」,也不是正確的方法。應當抓住最根本的「主幹」,才能明辨「枝附」的可取與不可取的分別,以決定去取。如果不由主幹而尋枝附,必將「渾不辨主客」。

古代《易》學書籍十分繁多,初學者可能有無所適從的疑難。在此,推薦最重要的三部書:一是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此書輯存了漢魏至隋唐三十多家《易》說,主於以「象數」解《易》,是今天研究象數易學的必讀之書。二是《周易正義》,此書是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代表了王弼掃象數、標玄學的一大重要《易》學流派的觀點。此書收入《十三經註疏》中。三是南宋朱熹的《周易本義》,這是《周易》義理學派的重要代表作,註解簡明通俗,最適合於初學者研習。

至於當代的《易》學著作,數量也很多,黃壽祺、張善文撰著的《周易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9年5月第一版,此後曾多次重版重印)、高亨撰著的《周易古經今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與《周易大傳今注》(齊魯書社1979年版)、唐明邦主編的《周易評註》(中華書局1995年8月第一版)等,可資參考。

【說明】本文系黃黎星撰寫,轉載時請註明原作者、原刊載之《國學經典導讀》(海峽文藝出版社2014年2月版)。

由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組織編寫,何少川任主編,方寶川、黃黎星任執行主編的《國學經典導讀》(上下冊),日前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從浩翰的傳統古籍經史子集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百部,逐一就其書名、卷數、作者、主要內容、歷史影響、版本情況以及學界評價等,作了導讀性的評介,是普及國學知識的一部通俗讀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球鞋是毒也是葯
法國SAI網申與面經分享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