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夏傳統文化概覽:「世界盃」里說「蹴鞠」

華夏傳統文化概覽:「世界盃」里說「蹴鞠」

號稱世界上最高榮譽、最高規格、最高競技水平、最高知名度的足球比賽,國際足聯世界盃(FIFA World Cup)簡稱「世界盃」已於北京時間6月14日晚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正式開始,賽期將持續至7月15日。雖然中國隊與此盛事緣份較淺,但中國人踢足球的歷史可悠久得很。

足球,在我國古代的史籍上叫蹴鞠或蹋鞠。「蹴」、「蹋」均是用腳踢的意思,「鞠」就是球。蹴鞠遊藝是誰創造的呢?西漢學者劉向在其《別錄》中寫道:「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的帛書《十大經·正亂》中曾這樣記載:大約在4600多年前,中原的黃帝部落與南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河北涿縣)進行了一場戰爭。這場大戰打了好些年,後來黃帝部落取得了勝利,擒殺了蚩尤。為了發泄余恨,黃帝便將蚩尤的胃塞滿了毛髮,做成球讓士兵們踢。黃帝是傳說中的部落首領,當時還沒有文字記載,所有的社會文化都是口授相傳的。當時有沒有創造足球遊戲的可能呢?從中原一帶原始社會遺址中不斷出土的石球遺物看,當時的人類有創造這種遊戲的能力。20世紀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雲南滄源縣境內的高山峭壁上,發現了距今3400年前的岩畫,其中就繪有多人玩球的圖形。上面的有關傳說和考古發現,雖未能完全證明古代蹴鞠遊藝的起源時間,但卻反映了它已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

戰國時期,蹴鞠就已經成為相當流行的娛樂遊藝活動了。據成書於公元前二世紀的《史記·蘇秦列傳》所記,當時的政治家蘇秦在向魏王介紹齊國的繁榮景況時說:齊國首都臨淄的居民生活富裕快樂,人們都經常參加各種娛樂活動,而蹴鞠在當地是深受歡迎的項目之一。當時,不僅齊國、魏國這些北方地區,就是在南方的一些地方也盛行蹴鞠活動。晉葛洪所輯的《西京雜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劉邦打天下做了皇帝後,他父親劉太公當了太上皇,但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於是,劉邦派人到劉太公處打聽,才知這位劉太公以前在家鄉楚國沛縣的市井中混日子時酷愛踢球,經常同一些殺豬擺攤的好友們在一起蹴鞠取樂。自從住進宮中,沒有了過去的老朋友,沒有人陪他鬥雞、蹴鞠,因此心中不暢。於是,劉邦就命人仿照原來家鄉豐邑(今江蘇省豐縣)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並將其父親的一班家鄉舊友、屠販少年遷往這裡。從此,劉太公又可以和他的故舊們在一起鬥雞、蹴鞠了。可見,戰國末年的蹴鞠運動在民間已十分普及了。

統一六國後,這種活動似曾一度低落,但進入漢代,蹴鞠遊藝活動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開始興盛起來。首先是民間,蹴鞠活動蔚成風氣。在風和日麗、春暖花開的寒食、清明時節,蹴鞠遊藝活動是常有之事,劉向的《別錄》中就有「寒食蹴鞠」之說。在宮廷貴族中,蹴鞠活動也甚為流行。西漢建立這初,長安宮苑裡修建了蹴鞠競賽場地——「鞠城」。漢武帝時的寵臣董賢,曾將郡國狗馬、蹴鞠、劍客,薈萃其家,舉行表演活動。在漢代的皇帝中,武帝、元帝、成帝最愛蹴鞠。就是東漢末年的曹操,在南征北戰之餘,仍然不忘蹴鞠活動。漢代的蹴鞠運動,從民間到貴族階層都受到了普遍的歡迎。

在漢代,人們認識到蹴鞠遊藝活動可以增強體力,培養勇敢耐勞的精神,是軍事訓練的一種很好的手段,因此這種活動又廣泛地流行於軍隊中。漢武帝時,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塞外,在缺糧的情況下仍「穿域塌鞠」,以此鼓舞士氣。漢代的軍士一旦無事,便以蹴鞠為樂,並作為訓練士卒、提高戰士軍事素質的一種方法。

漢代的蹴鞠遊藝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音樂伴奏為主的蹴鞠舞,踢時不受場地限制,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在音樂伴奏下踢出各種花樣。在漢畫像石、畫像磚上,常常見到這類圖案,而且以表現女子蹴鞠的畫面為主,說明女子蹴鞠遊藝在這時已首開先河。另一種則是在球場上進行的以對抗性比賽為主的蹴鞠。這種比寒多是在專門的球場——「鞠城」中進行,球場的兩端各有6個球門,叫做「鞠室」。根據李漢李尤《鞠城銘》一詩的描述,比賽時雙方各出6名守門員,並有正副裁判執法,還有一套競賽的法則。由於這種比賽具有相當激烈的對抗性,因而多盛行於軍隊的軍事訓練中。

由三國延至隋唐,蹴鞠的軍事意義逐漸地退居次要地位,而遊戲娛樂作用則更為突出。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鞠的製作技術由唐代以前的在皮革做的球里填充毛髮而成的實心鞠,發展出了充氣的鞠。這種鞠是用動物的膀胱充足氣作為球膽,再在外麵包上用八片皮革做成的球皮而成的。這樣一來,蹴鞠開始向高空發展,並出現了多種多樣、趣味橫生的踢球方法。當時仲無顏《氣球賦》中「交爭競逐,馳突喧闐」的壯觀景象,就是對將充氣鞠運用到球場上進行激烈競爭的生動描繪。由於充氣鞠具有一定的彈力,因而,攻其入門的難度和技巧性就相應地增加了,競技性的程度也進一步加強了。可以說,充氣鞠的發明,極在地促進了運動技術的提高。其次,改進了蹴鞠門。以前的球門稱為「鞠室」,較為簡陋。而這一時期的球門,是在場地的兩端各豎兩根數丈高的竹竿,竿上結網形成高高的球門,兩隊進行對抗比賽,同現代的足球已很相似。除此而外,這時也有兩隊一個球門的踢法,即兩隊人分站在球門的兩邊,球門的網上有一個進球洞,比賽時隊員用各種有難度的姿勢將球踢進洞里。

由於唐代的鞠體輕了,蹴鞠遊藝活動中激烈奔跑爭奪的程度有所減輕,因而,自漢代開始興起的女子蹴鞠在這時更為盛行。唐人康駢在其《劇談錄》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京兆府的官吏王超,有一天走過長安城勝業坊北街時,見路旁槐樹下一個衣衫襤褸約十七八歲的少女正在接幾個軍士踢球時沒有能控制住而滾過來的球,只見她不慌不忙,伸腿將球穩穩接住,一記勁踢,球直飛數丈。可見,這時的女子蹴鞠活動已具有了一定的技術水平。

宋代的蹴鞠,繼唐代之後進一步在民間開展起來。當時,主要盛行在場地中央設一個球門的形式,與唐代的單球門形式基本一致。球門是在豎起的兩根高約三丈多的木竿上結一網,網之上部留一直徑為一尺左右的洞,稱為風流眼。比賽時,雙方各有六七人或十二人,按照一定的位置分工列於球門兩邊,將球踢過風流眼。除了設有球門的形式外,宋代還盛行以表現個人技巧的踢法,稱為「白打」。可以單個人表演,亦可二三人以至十餘人共同表演。表演中除足踢外,頭、肩、臂、胸、膝等部位均可接鞠,其花樣繁多,靈活方便,因而得到較廣泛的推廣。

這一時期,愛好蹴鞠的帝王和大臣也不乏其人。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及大臣趙普等就以善蹴鞠而聞名。尤其是《水滸傳》里寫的那個高俅,就是因為踢得一腳好球,得到宋徽宗的賞識,而被提拔做了高官。顯然,這與當時的統治者對蹴鞠活動的鐘愛是分不開的。有宋一代,由於蹴鞠活動的普及,在民間還出現了蹴鞠藝人的組織——「齊雲社」,在當時南宋的臨安(今浙江杭州),它是實力最雄厚的蹴鞠組織。這類組織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了。

元代蹴鞠遊藝繼宋代傳統,毫未消歇。在元人散曲、雜劇及宋元南戲等文學藝術作品中有著廣泛的反映,元代大對劇家關漢卿還寫過《女校尉》散曲,專詠元代女子蹴鞠。不過,這時的蹴鞠活動已逐漸走向純娛樂的遊戲形式。特別是明代,多人蹴鞠遊戲較為流行,主要是比花樣、賽技巧。尤其是在婦女兒童中間,蹴鞠活動較為盛行。在明代杜堇繪製的《仕女圖》中,就有一幅表現仕女蹴鞠的畫面,圖中,有幾個仕女在作蹴鞠遊戲,其中一人正騰身以足踢球,兩邊的夥伴在聚精會神地盯著被踢起的皮球,畫面生動有趣。但是,從整個發展趨勢來看,蹴鞠遊藝已開始低落下去。至清代,蹴鞠活動已主要變為婦女、兒童的遊樂內容,雖然愛好溜冰的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發明了一種稱為「冰上蹴鞠」的遊藝形式,作為禁衛軍的訓練內容,但這也只不過是盛行於中國古代二千多年的傳統蹴鞠活動的餘韻而已。清代中葉以後,在社會因素的限制下,隨著西方近代足球的漸次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遊藝活動終於被取代。

如今到處盛行的已經只是現代足球了,「世界盃」更是一項比奧運會還讓人狂歡的世界級體育賽事。下面為各球迷們附上本次世界盃賽程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網 的精彩文章:

TAG:華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