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萬別再說什麼「父愛如山」了

千萬別再說什麼「父愛如山」了

友情提示:父親節將至(周日),別忘了問候。

既是父親節,影神也打算推薦一部父輩題材的電影,無奈找到的備選全都過於煽(苦)情(大)催(仇)淚(深)

「父愛如山」這種從小寫作就開始用的比喻如今看來多少有點膩煩。更多現實中的父親其實是多面的,他有包容和偉大的一面同樣有頑固和大男子主義的時候。

對於父子(女)之間關係的刻畫,如果說有一部真正的還原之作,就絕對繞不開一個名字——李安。

如今已是享譽內外的國際大導李安,早在1991年,靠劇本贏得的40萬獎金拍攝了他的處女作《推手》,此後又在1993年和1994年先後執導《喜宴》、《飲食男女》,三部電影為一個系列,被稱之為「父親三部曲」。

李安導演把新舊文化以及東西文化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通過父子(女)關係折射出來,從初章的對峙,到中章的妥協,直至終章不破不立,一部部遞進完成了父權形象的塑造打碎與重組。

父親曾經是什麼樣子,他還可以變成什麼樣?

今天就藉由這三部曲,仔細地說一說。

《推手》:父權的固守

太極拳大師朱師傅退休後去了美國,跟兒子和美國兒媳生活在一起。但他卻在優裕的家庭生活里感到寂寞,因為兒媳瑪莎接受不了異國公公,迥然不同的文化和觀念差異讓兩代人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

原本正常的家庭秩序,由於老父的到來面臨危機。兒子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生出撮合父親與台灣來的陳太在一起,然後共同住到養老院的念頭……

縱觀全片,這位中國式父親最悲涼的一句是「我對不起你媽,我對得起的只有你。」而最悲涼的場景莫過於知道兒子有意撮合的真正原因後,離家出走在中國城刷盤子為生。

離家是一種對父輩尊嚴的堅持,李安用太極作為象徵表達父權固守:在中國城裡,父親與飯店老闆起衝突,任流氓警察十幾號人助力去推,都難以推動這位運功抓地直直站立的父親。

傳統社會的父權如此牢固,新文明要如何撼動?

如果說電影中太極拳外露的表達是對抗,內部的寓意則是逃避。兒子曾經說過:「太極拳是爸逃避苦難現實的一種方式,他擅長太極推手,是在演練如何閃避人們。」

這便是導演高明的地方,沒有美化或醜化時代下的父親形象,而是內外兼之去刻畫父親的兩難境地。中國社會對父親的要求始終是「堅強」,他永遠不會在孩子面前倒下,所以他習慣了在任何事情上絕不讓步。但其實父親的內心也許充滿苦楚,想要逃避又無處可躲,內心深愛也無從表達。

電影的最後,兩代人找到了所謂的「共和」,一種貌合神離的天倫之樂:

「你有孝心的話,就在中國城附近租一間公寓,讓我一個人安安靜靜存神養性,如果有空就帶孩子來看我,這樣大家見面還有三分情。」

《推手》中的父親,是即便愛兒子不忍為難,卻也心灰意冷,堅持自己的選擇。而到了《喜宴》這種關係有了大幅度的轉變,兩代人開始嘗試握手言和。

《喜宴》:父權的妥協

依當時的年代來看《喜宴》極為大膽,它是同性題材與中國傳統觀念的一次交鋒。

年邁的父母為了能儘早抱孫子,三番四次的逼婚。遠在美國的兒子卻是同性戀,為了瞞過父母,兒子選擇跟女房客假結婚,結果新婚酒後亂性意外令其懷孕,而父母為了家庭的顏面何傳宗接代,無言接受了這一事實。

這部作品中的父親軍人出身,要面子講排場,婚禮宴席大辦特辦。而且性格剛烈,寧折不彎。全家人都知道假結婚和真懷孕,卻誰也不敢跟父親說,生怕他怒氣傷身。

然而看到最後才發現,父親原來是大BOSS。

兒子兒媳以為父母不懂英語,便在他們面前堂而皇之用英語交流真相,哪想到父親早年間留洋,其實全聽得懂,卻從始至終掩飾得毫不外露。

沒有硝煙的親子戰爭若想和解,總要有人先認輸。

起初是兒子無法擺脫傳宗接代的責任和親情間的羈絆選擇了形婚,最後是父親咽下兒子同性戀的事實,包容了與自己全然相反的價值觀,默許著一出演給所有人的戲碼。

你可以說是出於對兒子的愛,也可以說是為了抱孫子的妥協。但不可否認的是父親在喜宴籌備、舉行乃至最後一切崩塌的過程中,即便滿腹怨氣卻始終一言未發,跟電影塑造他生平的性格形成強烈反差。

父權妥協的象徵在片尾,父母過安檢時的特寫。

他們相互攙扶,腳步緩慢的背影,在這一場宴席之後滄桑了許多。而後,我們看見戎馬一生的父親,在安檢的一刻,舉起了雙手——投降,因對孩子的愛而選擇投降,真是一番絕妙的隱喻。

感情傷人如刀,而父母是水,他們只能是水。刀從水過,不曾留下痕迹,正因為無痕我們便無法得知水會不會痛。李安前兩個故事裡的代際關係便是如此,感情的宣洩從不鋪張,而是收斂克制。

可到了第三部,卻卯足勁一把揚了出去。

《飲食男女》:父權的新生

比起《喜宴》的大膽,《飲食男女》是挑戰三觀。

中國菜大廚老朱退休後,漸嘗老年生活的諸多尷尬。每周費心做出豐盛的菜肴,卻並無將三個女兒拉到飯桌上的吸引力。孩子長大了,心中有太多比一家人吃頓飯更重要的事。父親只能守著飯桌,守著喪失掉的味覺,亦守著慢慢變空的房子,過著老友去也世無人相伴的晚年。

可這一次,他沒有像前作那樣選擇僵持或者妥協,反而徹底衝出牢籠,在孤寂的生活中為自己而活。因此當片尾父親面對全家老小,舉起酒杯宣布自己的「黃昏戀」,且對象是女兒閨蜜時,吃驚的不只是主角們,還有所有畫面外所有的觀眾。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故事從飲食漸入,用大段錯落有致的做菜鏡頭奠定基調,最終走向了男女。

父親得以脫掉束縛與面具,開啟人生的第二春。以前他為女兒們活著,一桌子菜就是亮在夜裡的燈,無論孩子在外面受盡什麼委屈都可以回來。現在他終於意識到子女長大父母會退居後位的現實,也終於懂得彼此不應該捆綁對方人生的道理。

中國式的親情往往會伴隨著犧牲,正如片中的父親一樣,單身帶著女兒,壓抑自己的追求,卻忘了一家人也要有距離和各自的空間才能產生美,忘了為人父母,要先擁有為人的快樂,再談父母之銜。菜做的再精再細,如若做菜的人失去味覺,任你是佳肴,也食之無味了。

三部曲看下來,更加覺得李安是大師。

把「父親」的種種形象特質攪拌成餡,再用中國文化「太極、宴席、飲食」做皮,包成一盤味道濃郁的餃子,以家庭瑣碎為白水,慢慢熬煮,氤氳的蒸氣就是人生百味。沒有過強的戲劇衝突,有的只是世事如常。表面波瀾不驚,實則暗潮洶湧,帶著生活的無奈和哀愁。

值得一提的是,三部中父親的扮演者皆為演員郎雄,流水的兒女鐵打的爹。世間那麼多父親的樣子,說到底是一個模樣,別有深意。

父親是怎樣的?

他們要強要面子,再困難也會硬撐;他們柔軟多情,表達愛總是繞上幾個彎才講的明白;他們難以接受孩子的變化和價值觀,但願意妥協和包容;他們有時固執錯了也不認,有時睿智的看透不拆穿。

李安用了三部電影去講述一個父親原本的樣子,也用這三部電影將生存在社會夾縫中的父親形象釋放出來,為他們追求自己的人生、不以犧牲式的愛去成全家庭幸福的立場獻上自己的期許。

影神不想說父愛如山,因為打心底不希望他們像山一樣巋然不動的駐守,風雨來襲也無法躲閃。讚譽有時就像枷鎖,軟性逼迫人們不得不做,因而才會催生那麼多標籤化的父親形象。

如果非要比喻,或許是湯吧。咸了淡了,涼了燙了,都受做湯人(生活)的影響,可歸根到底本質是一樣的,希望填飽孩子的胃。

當然,父愛或許不管飽,但一定管夠。

以 獨 特 的 電 影 視 角

解 讀 教 育闡 釋 人 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電影家 的精彩文章:

在愛情里我們總是「心甘情願被騙」

TAG:兒童電影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