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統民居與民居傳統:落花與歸燕

傳統民居與民居傳統:落花與歸燕

傳統村落的豐富遺產中,最容易被注意到的,當然是那些充滿了各種調調的傳統民居啦。可惜呢,借用列寧同志的一個詞兒,這些調調,很有可能只被「感傷的浪漫主義者」所欣賞。在非常骨感的現實中,能夠榮登文保單位而且搞到錢修繕,又或者有幸被金錢看中包養起來,打扮成花枝招展風情萬種「精品民宿」的,恐怕佔比不是很高罷?在重重困難之下,很多傳統民居只得被拋棄、荒廢,風流任憑雨打風吹去,哎,有道是:「幾處殘垣埋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另一方面,一段時間以來,鄉村中蓋的新房子,有點錢的呢,搞搞鎏金羅馬柱,牆上貼滿大理石,高檔鐵藝大門,再蹲倆法國雄獅,牛死了。有點民族文化自信的呢,搞搞馬頭牆、黃色琉璃瓦,圍牆畫上二十四孝,美死了。錢不多的呢,羅馬柱鎏不上金就水泥的湊合,鋁合金防盜窗一封,完事了。最不濟的呢,也總得搞個三四層的磚房吧,紅磚牆就那麼裸露著也木得法,出去打兩年工,攢點錢回來再抹石灰……本來山山水水還美得不要不要的,可是被各種新蓋的房子一戳,頓時啥啥都不好了。有情懷的設計師們倒是在鄉村中搞出了許許多多的精品,很多地方也盡心竭力地搞點「優秀農房圖集」來引導村民蓋房。可是,相對鄉村的廣袤而言,這些精心設計的田園建築,滄海一粟罷了,對鄉村面貌的改善,又能有多大的影響呢?

中國經過讓世界目瞪口呆的飛速發展,現在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的號角已經吹響,大家紛紛擼起了袖子。鄉村振興,當然要讓村民住好房啊!美麗鄉村,當然需要美麗的房子啦!可是,美麗的房子,更進一步說,中國美麗鄉村的房子,到底該是什麼樣的呢?那些耗資巨萬、用材精良的歐陸風別墅,或者,那些加上了馬頭牆、畫上了穿斗架的「新中式」農房,又或者,那些設計師們精心創作的、設計感爆棚拿獎拿到手軟的明星建築……是中國鄉村房子的樣板和方向嗎?未來的中國鄉村,到底該有什麼樣的房子呢?

圖1衰敗的傳統民居V.S.粗陋的現代農房

傳統民居:無可奈何花落去?

雖然大家都對傳統民居愛得不得了,可是現實的情況呢,由於各種原因的綜合作用,保護很難,利用更難。難在哪兒呢?

一難,難在傳統民居能夠生存的土壤已經消失。

我們今天作為外來者欣賞得如痴如醉,如花兒般美麗的傳統民居,其產生髮展的土壤,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嚴密系統的宗法秩序等等。那些古村啊、老宅啊,粉牆黛瓦啊、深巷幽院啊,是過去的生產方式、人際倫理、土地制度等等外在的、物化的反映。而在工業甚至後工業時代的今天,這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的消失了、有的弱化了、有的變異了,傳統民居發軔、衍化、生存的土壤,已然消失。傳統民居,好比一株花兒從土壤里拔了起來,我們強要留住一抹紅,容易得了嗎?老民居、老祠堂、老書院等等,只不過是傳統村落的皮囊,失去了土壤的滋養,她們內在的生命力其實已經枯竭了。在沒辦法的地方,這些皮囊只好任由雨打風吹去;在有經濟、技術能力的地方,也只不過是儘力投入去讓這些皮囊能夠在世間多留一點時光;而最終她們要麼被變造以適應「現代化」的生活而失去本來面目,要麼塵歸塵、土歸土……這不是她們的宿命嗎?

二難,難在文化斷層得不到填補和接續。

中國近現代風雲激蕩,一夜間從天朝上國的巔峰跌倒成飽受欺凌的悲催,又在一夜間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戰建起新的國家,然後又在一夜間從農業社會跨入了工業社會……。在這樣劇烈的變化中,我們的傳統文化失去了連續發展進化的機會,毫無應變之力,迅速被剪切破碎、蕩滌拋棄。對很多人而言,中國想要現代化,就必須和傳統決裂,至於傳統民居什麼的玩意兒,自然也是現代化的障礙之一。而西方呢?現代化的進程基本上早在五、六百年前就已發端,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一個連續進化的過程,思維觀念在慢慢地變革,房子道路在慢慢地改善,基礎設施在慢慢地完備,管理制度在慢慢地優化……從容不迫,進化到今天,文化遺產仍然是現實生活中比較精緻的一部分,教堂里照樣在彌撒,城堡里還是在釀酒,貴族們依然在獵狐,法官還戴著那個古怪的頭套……使得他們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方面,和我們簡直是冰火兩重天。更不利的是,我們美麗鄉村的建設在忙些什麼呢?忙著畫牆啊、栽草坪啊、堆雕塑啊,文化斷層的填補和接續,是什麼東東?有文件要求嗎?不搞有什麼問題?沒問題……

三難,難在傳統民居失去了主人的歡心。

真正能拯救傳統民居的人是誰?是文物部門嗎?是有情懷的民宿客嗎?是使命感滿滿的自願者嗎?都是,但對量大面廣的老房子而言,要想得到實實在在的保護利用,主人才是決定性的力量。但實際情況是什麼呢?主人們早就厭棄了這些老房子。且不說簡陋粗糙的茅棚,就算是雕樑畫棟的地主大院,你一氣兒住上幾十年,能不乏味?而且,對村民來說,一輩子沒蓋過新房,那還算人生嗎?所以不管有錢沒錢,都是要蓋個大磚房來住住的,哪怕因此而致貧也在所不惜。於是乎,除了那些被作為文物保護建築或者旅遊開發得很好的地主大院、豪門巨宅之外,大量普通的傳統民居,在很多幹部、村民心目中,基本上就是貧苦生活的集中象徵,憶苦思甜的對象,是鄉村的傷疤而不是榮光,棄之唯恐不及。多少村子裡,只有沒出息的人家或者行將就木的老人,才不得已在老房裡苟延殘喘。「拆除舊房子、迎接新生活」就成了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選擇。沒有了主人的照拂,誰去保護、誰去使用傳統民居呢?她們的結局,難道還需要預測嗎?無非就是三種:或者被開發利用成了旅遊設施(村史館、民宿什麼的),或者被拆掉蓋上了新房,或者被拋棄,無可奈何花落去也。

四難,難在傳統民居已不能適應今天的生活需求。

一說起村民不再願意住老房呢,有人就會嘟囔一句:沒有文化自信!好吧,要文化自信,傳統民居當然有價值。可是,究竟好在哪兒呢?大家從歷史、文化、美學、生態、民俗、技術等等角度做過很多研究,高科技的手段、西方的理論也使用了不少,論文著述那是罄竹難書……然鵝,對老房子里的人來說,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再精、再美的傳統民居,也是農業時代的產物。而我們的社會,在許多地方几乎可以說進入後工業時代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從物質形態到精神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舊的民居,無論是功能布局、結構安全、材料耐久、採光通風、防寒取暖、衛生條件……幾乎都難以適應今天的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無論你說得天花亂墜,人家一句「你覺得好你去住唄」,就能把你給噎得無話可說。傳統民居被時代的浪潮所淘汰,彷彿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只是簡單地歸結為「村民喪失了文化自信……」,既粗暴冷酷,對解決問題也於事無補罷?

五難,難在傳統民居保護利用在經濟上不划算。

傳統民居要保護,這是社會共識,除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沒人想破壞咱們祖宗留下的遺產。可是,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敲敲鍵盤發發文章很容易,找點錢來修老房子可就難了。傳統民居的修繕改造費用很高,有時候甚至是建新房的數倍,保護一棟老房子,不但多數人沒什麼願望,也沒什麼實際價值,反而要花很多錢、占很多地。量大面廣的傳統民居,別說修繕了,把瓦頂換一換,保證不因漏水而導致梁架糟朽垮塌,需要的都是巨量的資金,更何況相當一部分還是危房,必須拆改。到處都要花錢的時候,傳統民居的保護,就只能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急起來不要。更何況,現在村鎮建設用地有多緊張?土地有多值錢?傳統民居的容積率本身就不高,拆掉一二層的傳統民居搞成樓房,能增加多少的面積、能賺來多少錢,小學生都算得出來。那麼是修舊房好還是蓋新房好?這還是個問題嗎?簡單的經濟賬一算,傳統民居還有什麼存活的希望?

六難,難在缺乏能把傳統民居保護利用起來的人才上。

鄉村建設,什麼人才都缺啊!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人才,缺。能人、鄉賢,缺。尊重鄉村、願意向鄉村學習,以鄉土營造的方法來建設鄉村的設計人才,缺。我國建築師占人口比例本來就非常之少,而且當代學校里教出來的建築師,請他搞個50萬平方米的城市綜合體,一天能出仨方案,可是給他個50平方米的老房子改造一下,立馬感覺老虎吃天,不知道從何下手。又或者一些很牛叉的設計師呢,爆改網紅民宿還能有兩把刷子,可要花有限的錢把老房子改造提升一下給村民用,也可能是茫然失措。他們是現代城市規劃建築景觀的高手,搞非線性設計表皮生成什麼的麻溜著呢,可是對中國傳統的鄉土營造之道,卻知之甚少或者漠不關心,甚至輕蔑(俺在某村目睹一棵大樹被砍倒,原因是一位大牛景觀設計師認為這棵樹影響了他超牛設計的整體感)。而懂得這些的傳統工匠呢,卻沒有社會地位沒有商業機會沒有資質沒有組織,無法參加到民居維修工程,日漸凋零。有些地方呢又矯枉過正,修個歷史建築也要什麼甲級資質既往業績嚴格招投標程序……,門檻越搞越高,費用越搞越貴,還在那兒審查什麼招標響應文件呢,一回頭,房子呢?艾瑪,垮了。

七難,難在修繕利用的材料和技術上。

對老舊建築的搶救、修繕所積累的技術、標準規範等,此前主要是集中在文物建築上,相對來說是相當複雜、要求較高的,可惜有些地方把這樣的高標準套用到了普通的傳統民居上,動不動就要求原材料、原形制、原結構、原工藝……,開什麼玩笑啊哥哥,黑瓦、青磚、木材、石板、夯土……,是要什麼就有什麼啊?更加上缺乏傳統匠人,就算想修繕,也有心無力。很多地方連瓦都不產磚也不能燒了,就算有也比較昂貴。昂貴倒也罷了,為了所謂的「修舊如舊」、「原汁原味」,付出點代價也不是不可以。關鍵是這些傳統材料和現代工業建材沒法競爭啊。有些人看到傳統民居上的彩鋼板屋頂瓷磚牆鋁合金欄杆,就勃然大怒非要給人家整治掉,可是從村民的角度來說呢,茅草屋、木板牆、樹皮頂風貌倒是古色古香了,可那玩意兒隔三差五就得去翻新,過去農耕時代倒無所謂,農閑的時候搞搞就好了,反正閑著也是閑著,而且翻修房子也是大家加深親戚朋友感情的好活動。但現在不是有彩鋼板了嗎?雖然物不美可是價很廉啊,而且鋪上去管個七年八載沒問題,不是省心多了嗎?在這樣的形勢下,就算老房子沒被拆掉、還有人住,也會慢慢地被改得面目全非。

八難,難在添亂的傳統民居保護利用觀念上。

傳統民居本來就被主人嫌棄、越來越沒人想住了,這時候努力的方向呢,應該是挖空心思把人留下來吧?可惜的是,在有些地方採取的有些措施,反而是在刺激和加速這一趨勢。比如,一定要讓村民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參見拙文:我未必要過你那樣的好日子),而磚房當然是「現代化」生活的最基本配置啦!除了開發搞的「旅遊景區」,村民迫不及待地要擺脫舊房子、幹部殫精竭慮地讓村民離開舊房子,規劃師們興緻勃勃地「疏散」老村子,都要大家去新村中過「好日子」,留下一堆人去屋空的老房子,任其默默地死去。又雙比如,生硬地把文物建築的相關規定套用到一般的傳統民居上,不都是文化遺產嗎?哎,你聽說過吧,文物保護的總決就是「真實性」哦……於是這個不準動、那個不能改,修繕箇舊房還得要求什麼資質搞個什麼招投標……貌似在嚴格地保護傳統民居,實則是進一步把她陷入窘境。

九難,難在供需渠道不能有效地打通。

既然有人想逃離鄉村,就自然會有人想回歸鄉村,可是,目前還沒有建立起比較有效的機制,打通這種供需、保障各方利益。所謂無恆產者無恆心,沒有制度化的保證,阻礙了社會力量對傳統民居的保護利用。一方面呢,是大量的傳統民居被其主人拋棄,任憑風吹雨打坍塌傾頹終至無痕無跡;另一方面呢,有意願有財力的一些城裡人,眾里尋他千百度也找不到地方安置自己的對鄉村生活的情懷。就算好不容易找到個老房,也只能扭扭捏捏掩耳盜鈴地搞個什麼「租賃」,而且只能租賃個廿年八載,就算把老房子修繕拾掇得爽利可居,可住著也畢竟不踏實,時刻擔心不知道懸在頭上的那些麻煩什麼時候能找上門來。很多為了田園夢想而在鄉村中投入了大量心血的外來者,卻在和原房主的扯皮中耗盡了情懷,最後不得不黯然離開。如果能夠建立起有效的制度保障,那釋放出來的社會力量將是相當可觀的。可是有些人呢卻因噎廢食,總是擔心這社會力量要去禍害鄉村,潛在的邏輯就是:房子就算倒塌了,也比利用不當要好!

上面湊了九難,有點搞噱頭的意思(臉紅臉紅了,大明長平公主出家後的法號不就是九難嗎?金庸先生說的哈)。其實在現實工作中,別說九難了,八十一難都有,有些還難以明說。面臨這麼多困難,猴子派來的救兵也搞不定哇!難道就只能任由傳統民居,無可奈何花落去嗎?

圖2:拆除老房子,迎接新生活

當代農房:歧路幾多任彷徨?

與一些傳統民居逐漸廢棄、倒塌形成很大反差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大家庭逐漸解體等等,鄉村建新房的需求卻越來越旺盛。為了引導農房建得更好,一些比較超前的地方如浙江等努力倡導的「浙派民居」、「富春江民居」,積極探索新時代里鄉村的新農房建設如何注入地域文化內涵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毋庸諱言,還是有很多地方的新建農房不盡如人意。因為沒錢而不得不粗製濫造的且不必說了,就算那些花了大價錢建造的鄉村豪宅,實在也難稱美觀。哪么,它們到底丑在哪兒呢?

圖3:美麗的山水、粗陋的農房

一丑在心。

所謂相由心生,傳統村鎮、傳統民居之美,歸根結底是其內在的心魂之美。出於對自然的敬畏,賦予了村莊優雅的座落;對祖先神祗的崇拜,讓村落房屋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對公共利益的尊重,排布出了曲折開合的街巷;對倫理秩序的遵循,形成了錯落有致的屋頂;對儉素的崇尚,發展出了內斂莊重的宅院氣象……中國人自古崇尚的與天和、與人和、與己和的哲學和人生觀,陳釀出傳統村鎮之美。

但是,今天新建設的鄉村中,就算是在經濟發達地區,環境可以整治得很漂亮,房子可以蓋得很豪華,設施可以搞得很先進,卻很少能看到這樣透徹靈魂的美了。原因當然很多,但心魂的缺失是很關鍵之一。沒有美麗的心魂,怎麼可能有美麗的鄉村呢?今天鄉村的粗陋,本質上是心靈的粗陋,許多人不再敬天、不再愛人、不再愛美、不講規矩……,無祖無宗、無天無地、無是無非、無敬無畏,只為了滿足動物般低級慾望,為了點雞毛蒜皮就吵鬧不休,公共利益無人在意……這樣的心靈,能蓋出什麼樣的村莊呢?山丘被隨意推平,水塘溝渠被恣意填埋,房子只顧炫耀金錢……。沒有內在的心魂之美,無論花再多的力氣,建出來的鄉村,最多也不過是一朵朵漂亮的塑料花罷了。

二丑在神。

傳統的中國人蓋房子,不止是為了簡單地弄個東東來遮風避雨。古人云:「夫宅者,乃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人與宅相輔相成,是相互影響的統一體。再簡陋的茅草棚,甚至道邊一個小小的路亭,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在裡邊,否則人的房子和鳥窩鼠洞有什麼區別呢?傳統村落、傳統民居那醉人的神韻,和人們對各種神靈的崇祀有很大關係。地方上有城隍監督著人心良莠,村口供著土地公婆庇佑本土平安。無論是尉遲恭還是鬱壘神荼,總有神靈把著家門。牆角石敢當震懾著妖邪,灶房裡灶君監察著善惡。廳堂上供奉著祖宗牌位,恩澤子孫的同時,也盯著大家不要作姦犯科……

可是呢,這些落後愚昧的傳統文化「糟粕」,被徹底的掃蕩清除出了中國人的心田。今天新建的村莊蓋得再漂亮,甚至比大城市裡千萬級別的別墅也不遑多讓,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感覺到:這些村莊漂亮是漂亮,但似乎缺了點什麼?是的,少了點中國人的精氣神。天地神人不再合一,村中沒有神性空間,沒有了神性建築。我們毫不猶豫地幹掉了對神靈的尊敬,現代化了嘛,科技昌明了嘛,人性解放了嘛。村莊規劃講究的是什麼可達性啊、容積率啊、交通效率啊、服務半徑啊什麼的;蓋個新房講究的是要高大、洋氣、奢華……高大的院牆高科技的闖入感應器替代了鄰里安全守望相助……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功能至上的原則也被似是而非地貫徹到了中國的新農房中,農房也搞出城市公寓那樣的廚房、衛生間、客廳、起居室、卧室……嚴格的功能區分,塞滿了各種先進的電器和傢具……哪裡還有神靈的容身的餘地?於是乎,花錢再多、裝修再精美的房子,無非也就是堆鋼筋水泥大理石的堆砌罷了,不是我們能安放心靈的家。

三丑在形。

傳統的中國人蓋房子呢,講究的是主次啊、謙恭啊、退讓啊、適形啊、對景啊,因山就勢啊,起承轉合啊,臨石枕水啊……總之在傳統文化的內核之上發展出了一套內在的秩序規則和美學講究,這樣修建出來的村落民居,與自然環境、社會結構、生產形態、生活方式等等渾然天成,成就了各地、各民族千姿百態的傳統村落之美,漂亮!而且中國人其實有很高妙而且區別於西方的審美意識和水平,在一棟普通的傳統民居中你多看幾眼就能體會出來。我實在不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看了哥特教堂就自慚形穢中國人為啥蓋不出那麼高大的建築。根本不一樣的審美追求嘛!你能說畫布上塗滿了顏料的達芬奇就比紙面上到處留白的馬一角高明很多?

可惜呢,今天很多新蓋的農房(當然還有供地方式的制約等原因),早就沒這些規則和追求了。追求的是什麼呢?要高過鄰居、要傲視全村、要誇耀財力。規划上呢,兵營式的排排房大行其道,為了什麼路網整齊就逢山推山、遇水填水、見樹砍樹,展現出欺天滅地的豪邁氣概。退讓?適形?放屁,不把用地撐滿不是吃虧了嗎,老子沒超紅線多佔多用就已經很客氣了。於是富於人味的場所消失了,街巷變成了一條死氣沉沉的機動車道,兒童沒有玩耍的場所,老人沒有嘮嗑的地方,只好關起門來生悶氣,文化共同體崩潰解體,鄉村風氣日益暴戾……房子撐滿了用地,哪裡還有什麼院落、門前?從客廳出來就是機動車道……這還不滿足呢,房子還得使勁地出面積,於是就和幹部扯皮勾兌,本來家裡就只有老倆口,也得設法蓋個三層五層,弄出幾百個平方來,層高還非得4米5、3米9,恨不得撐破天,人的尺度蕩然無存。因為不再需要和天地神靈溝通了,天井還有屁用也被佔滿了……於是乎,千篇一律的兵營式村莊、紅磚火柴盒子就這麼矗立在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大地上。功利心湮沒了對美的需求,單憑畫畫牆、貼個線腳、搞個仿古木窗……,能美到哪兒去?

四丑在質。

過去的工匠蓋房子,不僅是混碗飯吃。主人家再刻薄,至少也要對得起魯班爺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自己的名聲。看看那構架、那磚縫、那雕刻、那拼接……匠人的良苦用心,活靈活現。今天的施工隊呢?恨不得把利潤做到百分之百,能省的就省,能偷的就偷,能坑的就坑,能賴的就賴,儘可能地胡來。不說別的,什麼招投標來的牛叉古建施工隊墁鋪個地面,和旁邊老舊的做法一比,往往是慘不忍睹。過去的磚瓦,掂在手裡沉甸甸的厚重,今天的紅磚青瓦,呵呵,兒童都能用來表演硬氣功,隨手劈斷三五塊……施工水平低劣、材質粗糙的火柴盒子,滿地開花,這能湊合出美麗鄉村嗎?西方人有句話倒是說得在理,「上帝存在於細節之中」,看看很多新農房,有什麼細節?同樣顏色的瓷磚、同樣的拼貼方法,能糊完全部的牆面……一堆工業建材胡亂拼湊在一起,能做到結構安全抗個6級地震就不錯了,至於美不美……哥哥哎,美能當飯吃嗎?不能。這不就結了?

五丑在境。

傳統的村落中呢,屋頂錯落有致,街巷曲折開合,水渠繞屋過橋,房前屋後花果蔥蘢樹影婆娑,溪澗中碧水淙淙魚躍蛙聲,雨打芭蕉風過竹林如訴如歌……田園時代,美啊,要不然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去找尋詩和遠方?而且過去物質貧乏,再有錢的人戶也講究個勤儉持家,哪裡會有那麼多垃圾、亂丟什麼東西,村裡還要專門建個惜字爐,紙片都在這裡燒掉禮敬文章……現在可不一樣了,房子擠滿了土地,還有什麼街巷、菜地?水渠填了蓋房,溪澗硬化成了三面光,水塘乾涸堆滿了塑料袋,農藥乾死了鳥語蟲鳴,景觀照明湮沒了星空,裝腔作勢的迎賓廣場堵塞了天地交泰,莫名其妙的行道樹摧毀了自然形次……更別說那些垃圾滿地,水體黑臭,蚊蠅亂飛的村莊(當然這種村子很少了)……在這樣的環境中,你自己家的房子蓋得再漂亮,恐怕住著也不會很爽吧?更不要說現在的農房基本上是自私自利的產物,大家都學會了城裡人那樣的什麼獨門獨戶私密性,端著飯碗在榕樹下一起吃飯是不是很搞笑?人的肉身被新蓋的房子禁錮起來,心靈也禁錮起來,人人只知道自己為自己活著,一點雞毛蒜皮就能吵嘴打架……我們現在有些新村的建設,在無意中不斷地消滅人倫溫情、撕裂鄰里關係、摧毀文化共同體……好吧,就算村莊環境搞得很好,房子高大漂亮,但,這是理想的家園么?

六丑在行。

傳統民居中,人的行為有各種條條規範,這是從小就由長輩潛移默化地教導給娃娃的,代代相傳,對民居的形制、布局、使用方式等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空間的層級,大戶人家呢,什麼中門二門高門檻層層天井,那登堂入室的感覺可不是現在開門就進客廳比得了的。風水禁忌搞得人們不敢胡亂堆東西,什麼地方放什麼都會認真對待,哪像現在,堆得亂七八糟。過去就算各人自掃門前雪,那門前雪還是得掃的,不像今天得花錢雇保潔員,村裡扯皮不願意交費的話,那老子憑什麼要去掃垃圾,要臟大家一起臟唄誰噁心誰……過去的村子裡,除了民居還有祠堂啊、書院啊、小廟啊、廊橋啊,家裡面有偏廳啊,書房啊,內院啊……人在村子裡房子里的行為豐富多彩,門檻上三姑六婆在閑聊,榕樹下小孩子在嬉戲玩鬧,祠堂里香火繚繞,書院里書聲琅琅……可今天的有些新村,除了住房就是住房,只剩下簡單的居住功能,居住也很簡單,就是吃飯睡覺打麻將,規劃設計也只考慮儘可能地多安置人戶,各家關起門來各過各的日子,既沒有了社,也沒有了會,社會社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房子再漂亮,沒有了進退有據有范的行為,這樣的村子,也不是理想的家園吧?

慚愧,又搞噱頭湊了六丑,標新立異吸引眼球而已。其實我們的鄉村,沒那麼多醜的,只不過是在局部地方還需要進一步改善而已,這裡過分吹毛求疵,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吧。但話又說回來呢,我們守著先輩們幾千年積澱下來的文化遺產,尤其是鄉土營造的智慧、技巧和審美財富,總應該在新的歷史時期搞出點這個時代應有的高度和深度。就算不敢說超過前人,至少也別愧對祖宗,應該為後人留下點值得稱頌的東西吧?

圖4:農村豪宅,但沒有文化內涵的支撐,不是中國農房的方向。

中國新民居:似曾相識燕歸來

也許,我們可以把傳統民居的保護利用,和新農房建設的美麗追求這兩者,當成一件事兒來抓,並且可以把它置於幾個大背景下來考慮。一是目前中國正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這個歷史台階邁進;二是人們獲得幸福的來源正漸漸從物質財富向精神世界轉變;三是人類社會正逐步向後工業時代、生態文明時代發展;四是西方式現代化日益顯露出一定的弊端,人類能否建立起區別於西方的現代化社會等已引起廣泛的討論,等等。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農耕文明為基礎、更契合生態時代要求、歷經數千年滄桑而頑強傳承下來的中華傳統文化,就具有了更加獨特的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單就農房建設而言,如果我們能夠保護、傳承、發展優秀的民居傳統,讓中國的鄉土營造之道從更高的層次回歸鄉村建設,不但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鄉村建設注入了文化內涵、更能夠正在摸索方向的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為中國的村鎮建設做出這個時代應有的貢獻。為此,不妨考慮如下一些追求:

一謀觀念轉變。

不斷研究討論,減少傳統民居保護和當代農房建設的觀念誤區。都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可有時候呢,觀念更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在於解放了思想觀念而不是引進了什麼先進的生產線。為了實現更高的追求,思想觀念的轉變是非常關鍵的,否則「好心辦壞事」的現象,只會越來越多。俺呢也想不清楚哪些觀念要轉變,舉幾個例子吧。

比如,不要單純地用當代西方和城市的思維去評判傳統民居的優劣。而應該認真地挖掘出其中蘊含的貌似「落後」但其實更契合生態文明需求的優點,此其一。其二,我們還應該努力嘗試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來分析傳統民居,而不能僅僅從西方現代建築學的角度來判定傳統民居中各種做法,這樣我們在改造傳統民居的時候,才能真正發揮其優點,避免破壞了本該保護的東西。

比如,民宿不是傳統民居保護利用的方向儘管近年來民宿客們的「爆改」,貌似為傳統民居找到了一條出路,可是一則能有多少民居有幸得到民宿客的青睞爆改?二則人家爆改出來也只是給城裡人賞玩的,作為文化主體的原住村民反而消失了;三則爆改後的玩意兒好是好,可花費的金錢是普通農戶承擔得了的嗎?(請見拙文:民宿,不要止步於詩和遠方)

比如,城市別墅不是新農房建設的對標。城市地產商開發的別墅看著是很高端大氣上檔次,但其文化內涵和生活方式與鄉村是根本不同的。城市人生活乏味了還望農家樂跑呢,農家自己就別買櫝還珠邯鄲學步,拋棄豐富多姿的鄉村生產和生活內容,盲目套用城市別墅來蓋農房。我們得考慮考慮,城市人的廚房和農村人能一樣嗎?客廳也得那樣裝腔作勢地擺個沙發弄個電視嗎?陽台一定要封起來多賺點室內面積嗎……

比如,不要只在皮相上傳承鄉土營造之道。不要只講表面工夫,尤其是設計師,盡量超越只在什麼建築符號的么「轉譯」啊,「拼貼」啊,「重組」啊……在這些皮相小道上下的工夫越多,就意味著對鄉土營造之道的內在學習得越少。最等而下之的,就是不管東南西北都亂用徽派馬頭牆的做法,而且馬頭牆有多少講究也不管不顧,一般百姓家的,有官身的人家的,文官的武官的,都不一樣,因此傳統馬頭牆如此豐富有趣。今天「拼貼」、「轉譯」的,能有這樣的神韻嗎?

比如,盡量少在鄉村中蓋仿古建築。除了特殊的需要(景區、影視城)什麼的,為了講求所謂的「風貌統一」,搞搞仿古建築還可以理解,但在一般的鄉村中,就別這麼自我作踐了:難道我們還蓋不出比前人更漂亮的房子,只好山寨和剽竊了嗎?而且剽竊的質量還那麼低劣,既沒有傳承傳統文化,也沒有做出今人該有的貢獻,何苦來哉。

比如,不要禁忌在傳統村落中「插花」建設。我們常說傳統村落中出現了插花式建設,破壞了傳統風貌的完整性。其實,那是因為插入的不是「花」,而是瘡疤、粗陋的房子。非文物的傳統民居為什麼不能動呢?只要遵循原有的營造之道,逐步地改善更新,甚至在需要的地方蓋上能傳承傳統民居精氣神的新房子,讓前人的遺澤和今人的成就交相輝映,我們的傳統村落,不是更豐富多彩、更適應當代需求嗎?當然,這個尺度的把握非常難(甚至不會有什麼尺度),如果找不到合適的設計師做不出好的設計,那還是一刀切,核心區里就別亂搞什麼動作吧。

諸如此類,等等。要思考的還多著呢。

二謀人的養成。

鄉村振興,必然要人的振興;鄉村美麗,必然要人的美麗;鄉村建設,必然要人的建設;鄉村發展,必然要人的發展。我們搞任何建設的目的,都是為了人不是?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好多地方就只和磚頭瓦塊鋼筋水泥死磕,對人的建設不問不聞。這幾天考高,民警背娃娃涉水趕考卻被投訴把娃的衣服弄濕了;有病人被急救過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醫生索賠被剪壞的衣服;老農控告鄉鎮府硬化了路面損傷了他家牛的蹄子,你要為村落埋污水管過他家門前就死活不幹……帶領這樣的人脫貧致富、振興鄉村,累死也一事無成。沒有合格的「人」,積累再多的物質財富,也「猶如沙上之塔」;沒有精神追求作為動力,鄉村振興也會事倍而功半;失去文化的滋養,鄉村建設最理想的結果也只是收穫了靚麗的外表。此外,還要大力培養各種人才,幹部、工匠、鄉賢、設計師……讓鄉村建設能夠得到比較科學的推行,而不是幹得越多,破壞越多。當然嘍,這也是最難的事,樹木易,樹人難吶!好吧,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俺覺得有類人真的很神奇,就是明清來華的傳教士。他們又沒有給村民真金白銀,怎麼就蠱惑了那麼多的人呢?是不是有可啟發之處?

三謀生活鄉土。

鄉村生產生活有其獨特的價值,不能機械地模仿城市人的生活,蓋城市那樣的農房。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美好的鄉村生活究竟該是什麼樣,鄉村民居的現代性究竟是什麼。傳統民居中的生產生活和房子是一體的,生產生活的內容和樣相也是豐富的,和當代城市公寓或別墅有著巨大的區別。我們應積極保護生產生活的鄉土性,一方面延續優秀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加以充實和提高,不要搞得鄉村生活就是幹活和打麻將。有些地方過去蓋房子,最重要的是麻將房,生活進步以後,現在想的是把書房放在哪兒了,這就是進步。傳統民居中最具魅力和文化意義的是鄉土生活的人情溫暖,孩子們在廊下寫作業,婦女們在門口做針線,老人們在廳堂閉目養神或者抽煙聊天……,而新村中這些東西基本上沒有了。我們要保護傳統民居,更重要的使用這些民居的活態文化,如果這種文化的本質已經被扭曲,村民們只是充滿怨恨而無可奈何地生活在所謂的傳統民居中,「保護」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新房只是拿來睡覺和吃飯,建新房還有什麼意思呢?

四謀營造之道。

應切實重視鄉土營造之道的挖掘和整理,並使之運用貫徹到新農房的建設。以幾千年積澱的時長,以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中國人再笨,也會留下大量可以挖掘的文化寶藏。我們的鄉土營造之道,比如奢儉有度、注重公共利益、講究結構功用統一的真善美的傳統……都是當代農房建設中缺乏的。中國建築以人體尺度為原則,要求「大壯」,又要「適形」。建築高度和空間都控制在適合人居住的尺度範圍內;用材盡量精準而科學減少對樹木的損耗;房屋處處充盈著倫理教化,楹聯字畫雕刻墨繪等等;屋子的高寬講規矩,有法度:蓋房講究的是不違物性,之所以不太喜歡鄉村中的仿古建築,很大原因就是其有違物性。鋼筋混凝土能模擬飛檐翹角么?造得再好也擺脫不了僵硬死板的形象,因為沒有沉降、沒有翹曲,沒有變形,沒有生命的溫度。傳統民居追求內在的文化涵義和邏輯秩序,各部分的比例、構件尺寸、高低等等,以各種禁忌、魯班尺、杖桿、篙尺……等等,而當代農房就算有講究,也只是冷冰冰的物理法則、標準規範,沒有內在的文化底蘊……算了,這是個很大的課題,不能這樣簡單胡亂地描述,就此打住。

五謀老房提升。

想辦法讓人繼續住在傳統民居里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老房子保下來啦、可以延續傳統文化民俗、可以讓舊房從負資產變成財富、可以就地安置村民節約建設用地指標,省得村長在國土局長面前總是點頭哈腰……等等。住傳統民居的人呢,原來的主人當然是上上之選,原住民是傳統文化的主人嘛。可是如果人家鐵了心要進城呢,除了做思想工作以外,總不能綁郎上轎吧。可以在制度上創創新,像安徽黟縣那樣搞搞產權流轉給有鄉村情結的人,也是可以考慮的選擇:新村民,愛鄉村、愛文化、有能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也挺好。

不管要把什麼人留老在房子里,第一步當然得先留住老房子。傳統民居不是量大面廣修繕資金不足嗎,但可別棟棟都按文物的要求去修啊,那把整個美聯儲的錢搬來也修不完啊(參見拙文:窮就要有窮的辦法)。應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補充制訂低成本搶救傳統民居的成套辦法或指南,多方籌集資金,少花錢辦關鍵的事,讓老屋不漏不倒不被盜,堅持到有錢救命的那天。第二步呢,當然得適度地提升改造啦!結構得安全吧,居住舒適度得有一定的保障吧。可是,也別像精品民宿那樣去爆改啊,且不說對文化遺產的擾動必須降到最低,單算算錢,總不能讓村民像投資客那樣花三五十萬吧?那還不如蓋新磚房呢。因此,有必要對各地的傳統民居低成本提升進行深入的研究,搞清楚其核心的價值所在,哪些是能改的、哪些是必改的,也搞搞成套的辦法或指南,輔助相關的市場機制、政策機制,盡量少花錢、多辦事吧。

六謀政策保障。

這個沒有研究不敢亂說了,總之要有保護利用傳統民居、在新農房建設中發揮鄉土營造之道的成套激勵政策和措施,比如土地供給方式,比如打通供需等等吧。如果能夠把全國上百萬手中有點閑錢又有鄉村情結的城市人引到鄉村,估計空心村的頭疼能夠稍稍緩解把?大量廢棄的民居可以得到修繕利用吧?

圖5:符合鄉村生產生活需求,又富有時代精神的新農房

我們希望做到的是:傳統民居,也許會無可奈何花落去;但民居傳統,一定要似曾相識燕歸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