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回鍋肉與慈禧的緋聞

回鍋肉與慈禧的緋聞

原標題:回鍋肉與慈禧的緋聞


今天的溯源,我們要說的,是生活中常見的一道川菜,回鍋肉。



作為川菜的代表作,現代的回鍋肉早已從川蜀人家走向全國各地。


回鍋肉的所謂「回鍋」,就是在做這道菜的時候,肉要入兩次鍋,第一次先用水煮半熟至八分熟,第二次才是下鍋翻炒。

回鍋肉的原料要用「二刀肉」,也就是靠近豬後腿的肥四瘦六的豬肉,煮熟後切片。



下鍋翻炒的時候,以郫縣豆瓣醬作為點睛之筆,追求的是把肉片炒成燈窩形的捲曲狀,再加上青蒜等配料,附以紹酒甜醬等等。


這樣的回鍋肉,一口咬下,肉汁濃香,肥而不膩,還可以根據季節時令搭配不同菜蔬,辣椒、青椒、蒜薹等等。回鍋肉就是這樣,便宜、實惠、方便、解饞,下酒下飯皆可。



回鍋肉在川菜中的地位是相當明確的,不過關於回鍋肉的起源,則是相當不明確的,到目前為止有多種說法,構成了回鍋肉的起源之謎。


有學者認為,回鍋肉起源於祭祀傳統的善後工作。



古代人祭祖祭神時會擺設煮熟的豬肉作為祭品,這種祭品豬肉普遍偏肥而且切塊較大,純用清水煮熟,不放任何調味品。


祭祀完成之後,通常的程序就是散福,也就是人們分食祭品。這種大塊的白水煮肥豬肉,很大可能還是冷的,吃起來的滋味著實不行。


這方面,清代的達官顯貴們給後世做過探索——清代宮廷祭祀的白水煮豬肉祭品,最後按照程序,必須分給皇帝皇后(主要是豬脾)以及眾大臣(主要是豬肩豬腰子之類),而且要在祭祀現場吃掉,推是推不掉的。



長時間領教了水煮無鹽肥豬肉的威力之後,就有大臣活泛心眼了,有人開始隨身私藏鹽包或者是其他調味料包,在分派吃祭肉的時候偷著撒上一點,這才能咽得下去。


這種祭祀用的大塊豬肉,就是後世回鍋肉的上好原料。為了避免祭祖的浪費,在肉食相對金貴的古代,把祭祖的煮熟豬肉塊切片下鍋炒了加上豐富的佐料來吃,可以說是回鍋肉形成的一個重要起源。



還有學者認為,回鍋肉起源於明代的「油爆豬」,這是當時成書的《竹嶼山房雜部》記載的一道明代菜肴:


★★★★★


「取熟肉,細切膾,投熱油中爆香,以少醬油酒澆,加花椒蔥,宜和生竹筍絲、茭白絲同爆之。」


這種油爆豬的烹飪方法,已經跟後世的回鍋肉比較相近了。只不過在配料上有差別。

還有學者認為,回鍋肉起源於客家的一道家常菜「青蒜悶燒肉」,等等。



總之,關於回鍋肉的起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不過,現代版本的回鍋肉出現在什麼時候,這個我們是可以基本確定的。


因為現代版回鍋肉的必備調料之一郫縣豆瓣醬,它的誕生可以確定是在清代咸豐年間,推廣開來則是在同治、光緒年間。由此推測,現代版回鍋肉的出現和普及,應該是在清末。



這一點也能夠從文獻中得到證實:清末1909年出版的成都百科全書《成都通覽》中記載了當時成都市面上的上千種菜品,其中就出現了「回鍋肉」這個菜名,這也是回鍋肉第一次在歷史文獻中現身。



《成都通覽》1909年版、2010年版


回鍋肉出現之後,在短短几十年里就風靡南北。普通人對它的認可,主要是因為它的原料易得、成本低廉、炒法容易,同時滋味充沛、解饞實惠。

1932年,天津《天風報》的副刊刊載了一篇小文,介紹說當時的北京、天津等地川菜館,已經普遍售賣回鍋肉這道菜。作者還在文中詳細介紹了回鍋肉搭配蘿蔔湯(利用第一次煮肉時的湯水)的簡單做法。



文章反覆強調,回鍋肉是一道川菜,同時也是一道粗菜,主要受眾是老百姓,但是回鍋肉可以說是雖然菜色粗但是味道足而且容易做,文章誇獎道:


★★★★★


「(回鍋肉)瘦者香而肥者不膩,其蘿蔔所煮之肉湯,味清香而醇,淡食最妙……此一湯一菜,費時僅半點鐘,極為省事省錢。食時再佐以辣鹹菜、水豆豉,極可下飯。」



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筆名還珠樓主的李壽民,他也是著名武俠系列「蜀山劍俠」的創作者。李壽民原籍四川長壽(今重慶長壽),自然深知回鍋肉的真正妙處。


值得注意的是,就是在這篇文章中,還珠樓主提到了回鍋肉與慈禧太后之間的一樁陳年緋聞:


還珠樓主扯閑篇兒


據說是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之際,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等人倉皇西逃,當趕到京郊懷來的時候,時值深夜人困馬乏,就向前來迎接的懷來知縣吳永索要吃喝。


當時懷來也是一片兵荒馬亂,吳永倉促之間壓根兒就沒有準備什麼菜,半夜裡他也找不到食材和廚子,眼看著太監李蓮英手下衝上來就要把吳永拖出去揍一頓,懲罰其怠慢之罪。


就在這個時候,吳永的夫人挺身而出,這位夫人是四川農家出身,她自告奮勇跑回廚房迅速做出了一菜一湯,趕在吳永被揍之前就把菜品端上來了,也就是回鍋肉+蘿蔔湯。慈禧等人逃難到此又飢又渴,吃了回鍋肉之後讚不絕口,吳永也逃過一劫,還受到了嘉獎。



這個緋聞故事,把回鍋肉的肥而不膩、滋味鮮香、材料易得和立等可取的優點,表現得淋淋盡致。


但是,這個緋聞是個謠傳。


歷史上的懷來縣令吳永確實去接待西逃的慈禧太后了,但是他的夫人,第一這位夫人並不是四川農家女,而是曾紀澤的女兒也就是曾國藩的孫女,第二這位夫人當時已經去世一年了,不可能再跳出來給慈禧太后做回鍋肉(即便萬一這位夫人真的跳出來做回鍋肉,估計慈禧太后也不敢吃)



而且在歷史上,吳永招待慈禧太后等人的第一頓飯,比這頓緋聞中的回鍋肉+蘿蔔湯,可要凄慘狼狽得多了。


當時,吳永前往京郊驛站榆林堡,迎接慈禧太后逃難一行,慈禧太后等人見到他時,已經是出逃兩天沒吃東西了,當場就問吳永要吃的。


吳永能拿出來的,只有小米綠豆粥一鍋——就是這一鍋粗糧粥,之前還差一點被潰散的兵勇搶走,是看粥的人拚命才搶回來的。


慈禧太后等人把這鍋粥吃得是呼嚕呼嚕作響,什麼宮廷禮儀全都不存在的。吃完了,慈禧太后表示這粗糧粥真好吃,又提出還想吃雞蛋。



吳永就出去找,整個榆林堡的人都跑光了,他從逃難人家的空宅里翻箱倒櫃找出五個雞蛋,煮熟了交上去。慈禧太后一個人就幹掉了仨,剩下兩個給了光緒皇帝,其他人都沒撈著。


雖然還珠樓主敘述的故事,歷史上的慈禧太后跟回鍋肉並沒有發生,但是,從這個緋聞段子的流傳過程中,後世的我們仍舊能夠看出其中的門道:在當時普通人的觀念中,回鍋肉雖然是家常菜,簡單質樸,但是它的味道卻是可以匹敵皇親貴胄的山珍海味的。



對於回鍋肉而言,簡單到了極致,滋味也就綻放到了極致。所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就是這樣的意思吧。


撰文 |石雱編輯 |楊颯

主編 |周立文 副主編 | 殷燕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文化溯源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文化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