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紅袍為何如此神秘?大紅袍魅力「六性」從何說起?

大紅袍為何如此神秘?大紅袍魅力「六性」從何說起?

摘要:在中國所有名優茶中,最神秘、最有爭議的也許就是大紅袍了。凡此種種,真真假假,一傳再傳,於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大紅袍越來越神。

高聳在崖壁上,蒙著一層永遠的光圈。也因此產生許多誤解。所以,當近年來市場上出現大紅袍茶時,許多人產生懷疑。

凡到武夷山旅遊的人,九龍窠崖壁上的六棵大紅袍母樹是必看景點。導遊們也總是不厭其煩地解說著關於大紅袍的種種傳奇故事。誇耀它的神奇功效,治過皇太后的鼓脹病,治過趕考狀元的感冒。大紅袍的茶名,就是皇帝御封。

自豪它的珍稀高貴,母樹茶一年僅產數百克,數年前曾在市場上拍出過20克20萬元的天價。政府也為此而投保一個億!解放初的一段時間,為了保護它免遭階級敵人破壞,國家派了部隊去看守。直到今天也還有專人看管,專人監製呢。

作為茶樹品種的大紅袍

事實上,大紅袍,既沒有傳說的那樣神秘,也不止九龍窠那幾棵。它,首先是一個優良的茶樹品種。大紅袍茶樹之名,歷代縣誌以及《武夷山志》均未記載,正式出現的時間是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證據就是九龍窠崖壁茶樹旁的摩崖石刻:「大紅袍,民國三十二年 吳石仙題」。

吳是民國初崇安縣長。將題字搬上摩崖的,是天心寺僧人。據武夷山老茶人們說,九龍窠崖壁上的那幾棵茶樹,以前叫「奇丹」。是一種灌木型中葉種茶樹,紫紅芽葉,屬武夷山本地野生種。民國時《蔣叔南遊記》中記載,除了九龍窠,天游岩、珠簾洞等處也有生長。產量極少,不過一、兩斤,因此價格昂貴。

岩茶專家姚月明回憶,當代茶聖吳覺農四十年代初在武夷山進行茶種調查時,也曾在北斗岩發現過大紅袍。奇丹之所以改名大紅袍,據說是當年吳石仙遊覽天心寺時,僧人以茶招待。吳品賞之後,大加讚歎。於是,住持便帶他去九龍窠看茶樹。

時值黃昏,夕陽如血,丹岩如火,映襯的茶樹紅光閃閃,如同披了一件紅袍。吳石仙問起茶名時,住持脫口而出:大紅袍。

大紅袍的研究,始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張天福。這位後來成為茶界泰斗的茶學專家,與後來被譽為「當代茶聖」的吳覺農,抱著科學救國的偉大理想,先後來到武夷山,進行包括大紅袍在內的茶樹品種調查,遺憾的是,他們的研究,因為時局動蕩,剛剛開頭就中斷了。

真正進行實質性研究工作的,要數姚月明與陳德華。姚月明系解放初安徽農大畢業生,來到武夷山後,對大紅袍產生濃厚興趣,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在80年代無性繁殖成功了大紅袍。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他的研究只能悄悄地進行,移植的茶樹只能以「北斗」名之。陳德華系五十年代福安茶校畢業生,80年代任武夷山茶科所負責人時,應用無性繁殖技術,也培育成功了大紅袍,同時製作出成品茶。

所謂的無性繁殖技術,就是剪取茶樹頂穗,直接扦插到別處,經過細心管理,培育成茶苗的技術。與有性繁殖(利用茶樹種子繁殖)相比,無性繁殖具有繁殖速度快,母本性狀保留完整的特點。事實也證明,無性繁殖的大紅袍茶樹,基本性狀與母本完全一致。再次繁殖的大紅袍(俗稱「第n代」),性狀也同樣穩定。

上世紀末,大紅袍開始大面積推廣,成為武夷山茶樹種植的主要品種之一。

作為商業品牌的大紅袍

大紅袍,也是一個茶葉品牌。作為茶樹品種的大紅袍,與作為茶葉品牌的大紅袍,是有很大區別的。前者是茶樹,只為後者提供製茶青作原料;後者則是經過製作的茶葉產品;前者只能看,後者既能看又能吃。換個說法就是,前者是遊客觀賞的茶,後者是茶客品味的茶。

80年代後期,隨著社會經濟和武夷山的旅遊事業的發展,知道和喜歡大紅袍茶的人也越來越多,以單一大紅袍茶樹為原料製作的成品茶越來越不能滿足需求。為此,陳德華率茶科人員又研製出了一種以大紅袍,水仙,肉桂等優良品種為基本原料的拼配茶。自從茶葉成為商品,拼配技術就產生了。

茶葉生產過程,是一種很特殊的過程。由於茶青的來源不一,採摘的時間不一,做青技術不一,每一個製作環節包括烘焙火候的掌握,都有可能影響到成品茶的質量。所以儘管是同一個茶廠,每一批生產的成品茶,質量都不一。而市場上對商品茶的質量要求,卻是有標準的。為了保證商品茶符合市場標準,就必須將不同批不同質量,不同特點的成品茶,進行科學拼配。當然,這種拼配,需要相當的經驗與技術。

而在不同品種間進行拼配,技術的含金量更高。陳德華將這種拼配茶也名之為「大紅袍」。經專家們審評,完全具備優質成品岩茶的所有特徵,可以作為商品茶投放市場。事實上,這種產品,此後成了武夷山茶科所熱銷的王牌產品。那種由陳椽題名大紅袍,印著玉女峰圖案的紅色小包裝茶,在相當時間裡,從武夷山走向大江南北海內外。直到現在,依然是最醒目的大紅袍商品茶標誌。

大紅袍商品茶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產生極大的經濟效益。於是,從上世紀90年代起,武夷山的許多茶廠紛紛效仿,生產冠名「大紅袍」的商品茶。生產的廠家多了,難免出現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現象。甚至出現外地廠家生產的冒牌「大紅袍」。

因此引起消費者的不滿。為了保證大紅袍商品茶的質量,武夷山有關部門及時採取措施,制訂了包括大紅袍在內的國家強制性岩茶質量標準,實行原產地地理標誌認證制度,並為包括大紅袍在內的傳統岩茶製作工藝申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同時,對武夷山茶葉市場進行整頓,實行上市審批和茶葉專銷點制度。從而有效地保證了大紅袍商品茶的質量。近年來,隨著大紅袍的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紅袍商品茶已成了武夷岩茶的品牌代表。

如今,經過武夷山新老茶人們的努力,大紅袍茶樹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大紅袍商品茶數量也不斷增長。大紅袍,終於從神話走向了現實,從高高在上走向了千家萬戶。

大紅袍魅力「六性」

武夷岩茶(大紅袍)以其神奇的丹霞地貌的生長環境,獨特的製作技藝,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蘊,妙不可言的岩骨花香,引領著時尚茶飲潮流,展示著它茶王獨具的魅力。

01

魅力1:生長環境的特殊性

首先,武夷岩茶生長環境的氣候好,常年雲霧繚繞,濕度大,雨量適中,日照少,且多為「漫射光」或「散射光」。武夷岩茶多生長在丹山谷壑、岩凹、澗坑之間。其次是土壤好,武夷岩茶生長的土壤大部分介於爛石與礫壤之間,故此所產之茶具有岩骨花香之品質。第三是生態好,武夷岩茶絕大部分分布於丹山峽谷或溝隙之中,素有「盆栽式茶園」之說。

02

魅力2:製作技藝的獨特性

武夷岩茶(大紅袍)採用傳統製作技藝,是武夷茶農集體智慧的結晶。採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揀剔-歸堆-復焙(燉火)是武夷岩茶傳統製作技藝的主要工序。2006年「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製作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目前正在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03

魅力3:文化底蘊的豐厚性

一是歷史淵源早,可追溯到漢代。二是名人佳士多,武夷岩茶一直就是歷朝皇帝、達官顯貴的飲品,也是文人墨客的鐘愛。三是題材豐富廣泛。四是形式多姿多彩。武夷茶文化從歷朝歷代皇帝品飲讚譽到文人墨客吟詩作畫,再到民間鬥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五是內容博大精深。關於武夷茶的詩詞至少在200首以上,文賦在60篇以上,近、現代文章更是不計其數。六是譽滿海內外,武夷茶早在明代就開始貿易流通海外。

04

魅力4:品牌建設的創新性

一是品牌創建。2002年武夷岩茶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03年武夷山市獲全國「茶文化藝術之鄉」稱號,2008年「武夷山大紅袍」證明商標被評為全省著名商標。二是品牌監管。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就制定了武夷岩茶(大紅袍)強制性國家標準。市政府投入500多萬元建立了武夷岩茶(大紅袍)質量檢測中心,對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全程進行質量監管。三是品牌營銷。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500萬元資金專項用於武夷岩茶的品牌宣傳推廣。

05

魅力5:品種培育的優質性

大紅袍位於眾多珍貴名叢之首,現今「大紅袍」有兩種內涵。一是品種概念。無性繁殖的大紅袍其品質保持了母樹大紅袍的獨有品質和韻味。後來,武夷山市逐步擴大種植面積,現今達4萬多畝。二是品牌概念。2005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決定整合武夷岩茶品牌資源,用「大紅袍」品牌作為武夷岩茶品牌代表。

06

魅力6:岩骨花香的鐘愛性

品飲武夷岩茶(大紅袍)的岩韻較精準的是晚清梁章鉅在《歸田貞記》中記載的「香、清、甘、活」。茶葉專家駱少君曾說「武夷岩茶一旦被消費者真正感悟之後,便會產生強烈的偏愛及無限的忠誠」。

謝謝大家閱讀完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紅袍母樹 的精彩文章:

TAG:大紅袍母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