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虛偽來自對人性的不合理壓抑

虛偽來自對人性的不合理壓抑

01

《孟子·告子上》中說:「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東西也。」是的,如果從與宇宙萬物一脈貫通的立場來看,人性之初是混沌一片,活著作為基本生存的要求,為了活著的所有行為都是被允許的。

隨著文明的開化,人類將自己從「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分離開來。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人們開始用「我們」來表達自己存在的優越性。就這樣,人們把「像動物一樣的人性」定位於「惡」的化身,從而摒棄自然人性存在的合理性,並把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性偷換成了文化之下的人性。

就這樣,我們逐漸走向了虛偽。

02

盧梭在《愛彌兒》中很形象地描述了傳統教育在虛偽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老師:你不應該做那件事情。

孩子:為什麼不該做那件事情?

老師:因為那樣做是很不好的。

孩子:不好?有什麼不好?

老師:因為別人不許你那樣做。

孩子:不允許我也做了,有什麼不好?

老師:你不聽話,別人就要處罰你。

孩子:我做到不讓人家知道。

老師:別人會偷偷地注意你。

孩子:我藏起來。

老師:別人要問你的。

孩子:我就撒謊。

老師:不應該撒謊。

孩子:為什麼不應該撒謊?

老師:因為撒謊是很不好的。

……

可以看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撒謊是人性逐步社會化的一種現象

英國作家拜倫筆下唐璜的作為也是如此:

「(唐璜的母親)唐納·伊內茲心中最希望的一件事,是要使他的教養完全合乎道德,在為他請來的博學的教師們來之前,她每天要親自去看看這點是否做到,她對他所有的學業都要加以詳細的查問,因此這些學業,不論是藝術或是科學,都先給她審定,不讓一門學問在唐璜的眼中變得神秘,除了博物學。」「教給唐璜閱讀的都用最好的版本,全部經過僧儒加以刪改,他們英明果斷地把比較粗俗的部分放在學子的眼光看不到的地方;但是恐怕這樣的刪節會使他們謙遜的詩人面目全非,深為這被肢解的屍體惋惜。」

遺憾的是,在他母親視為善的道德教育之下,唐璜不但沒有變得正經,相反的是,唐璜卻很快與有夫之婦朱麗亞陷入情網無法自撥,道德的教育傾刻間全部崩塌:

「愛情啊!在像這樣的一處荒涼的地方,在這裡狂喜和安全交纏在一起。」

下面再看一則國內的:

武則天時代,在皇帝的面首鼓動女皇在全國禁止屠宰。禁令一出,舉國嘩然。當時的「名相」婁師德一次出行。賓主坐著,管弦橫吹,第一道菜上來了,是烤全羊。廚子出來說明,這個羊不是我們殺的,是豺給咬死的。於是大家放心開吃。過了一會兒,第二道菜上來了,是紅燒魚。廚子又出來說明,這魚也是豺咬死的。婁丞相說,不是吧,應該是水獺咬死的。大家一片歡呼,還是領導高明,於是魚也下肚了。

可以看出,有關「紀律」、「道德」和「廉潔」的教育並不能根除人性中「惡」

03

在心理學家看來,不管是《愛彌兒》例子中的撒謊還是唐璜和婁師德的作為,其根源在於對人性不合理的壓抑,導致人性中所謂的「惡」喪失了自然而然、泰然處之的環境,使之在扭曲中膨脹。

高建國曾在《人性經濟學》中對人性做過如下定義:

「人性分為內在人性和外在人性。人的內在人性指人的與生俱來、不學而能,人人具有、不慮而知的內在本質屬性,它反映了人性的客觀性。例如,愛美即為人的內在人性。人的內在人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變化極其緩慢。人的外觀人性是指透過人的外在表現所反映出的人的本質屬性。例如雷鋒等一些先進人物往往表現出了程度較高的利他性,而一些違法、犯罪的人則往往表現出了程度較高的利己性。」

可以看出,內外人性是否統一、統一多少、「善」和「惡」在其中的不同佔比,決定著人性象蜥蜴一樣的善變,而且具有極強的「可偽裝性」和「欺騙性」。例如:

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面對大女兒和二女兒的甜言蜜語,他無法分辨遮蔽性極強的這兩個女兒內在貪婪、邪惡與外在的善良,而反過來非要三女兒考狄利婭把自己說的話修正修正,並威脅說如果不修正的話,「你要毀滅你自己的命運了」。但是考狄利婭仍然堅持自己客觀公正的本義:「父親,您生我下來,把我教養成人,愛惜我、厚待我;我受到你這樣的恩德,只有恪盡我的責任,服從您、愛您、敬重您。我的姊妹們要是用她們整個的心來愛您,那麼她們為什麼要嫁人呢?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誠的誓約的丈夫,將要得到我的一半的愛、我的一半的關心和責任;假如我只愛我的父親,我一定不會像我的兩個姊妹一樣再去嫁人。」很遺憾,李爾王發現不了三女兒的真誠,說:「我發誓從現在起,永遠和你斷絕一切父女之情和血緣親屬的關係,把你當做一個路人看待。」最後,李爾王吃盡了苦頭。

的確,在心理衛生科工作者眼中,僅憑肉眼判斷並機械辨別人性的善與惡不會具有任何積極的意義,甚至可能蒙蔽人的雙眼,走向反面。

04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道:

在我們本性中的無限自私以外,每個人心胸中多少都有一些憎恨、憤怒、忌妒、怨恨和惡毒積在一起,就像毒蛇牙齒上的毒液一樣,並且,只等待發泄自己的機會,然後,像不受羈束的魔鬼一樣,咆哮狂怒。如果一個人沒有大機會逃避,最後他會利用最小的機會之助,並且借想像力使最小的機會漸漸成為大機會。因為,不管它多麼小,都足以引起他的憤怒。因此,事實上,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頭野獸,只等待機會去咆哮狂怒,想把痛苦加在別人身上,或者說,如果說別人對他有所妨礙的話,要殺害別人。一切戰爭和戰鬥慾望,都是由此而來。如果要減輕這種趨勢並在某種程度以內對它加以控制的話,便要充分運用智慧。如果高興的話,可以稱此為人性的根本邪惡

這就是說,當官的人並不小老百姓更有道德,官職大的人並不比官職小的人有道德,讀書多的人並不比文盲更有道德。正如拜倫筆下的唐璜,自從捅破了被道德教育遮遮掩掩的所謂「惡」之後,便隨性情之所致,展現出人性的豐富多彩,把「常人」認為「惡」的東西表現得淋漓盡致。見到美的東西,唐璜都會盡情地欣賞:

她(海黛)在她的周圍造成生氣勃勃的氣氛,即使空氣也因她的眼睛似乎變得更輕清,這對眼睛啊是那麼柔和而美麗,關於天空我們能想像到的,它們都齊全……她的睫毛,雖然像夜一樣黑,卻塗了色,但是徒勞無益,因為那一對大黑眼有著那樣的黑繸……彷彿報了仇似的保持自己天生的美:她指甲染上了指甲汁。但是,人工力量又一次變成了無用,因為它們不能顯得比先前更鮮紅。

同樣的,唐璜生氣了會破口大罵;愛了就忘我地徜徉在其中,與愛人肆意纏綿;不愛了就變得冰冷殘忍。

唐璜的這種愛恨情仇與道德無關,只關真實的人性。從某種程度上,與其說唐璜是一個與傳統社會戰鬥的鬥士,還不如說他是一個引領我們釋放人性的「正常男人」。

05

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我們從幼兒園就開始進行各種各樣的道德教育,但是,我們的道德體系似乎漏洞很多,每天從網上可以看到關於腐敗、吸毒、賭博、殺人、「碰瓷」等與道德有關的負面信息。正如賀拉斯所提出:「追求美德過了頭,理智的人可成瘋子,正常的人可成痴子。

心理學的研究證據也告訴我們,過於理想化的道德教育,並不能使人在道德上真正高尚起來,理想化的結果必然導致人們對正常需要的壓制。過分的壓抑使人對自己的情感和慾望缺乏了解,誤以為滿腦袋全是道德文章,而被壓抑的情感和慾望既然不能通過正常的途徑和方式來滿足,它們就要藉助於其它防禦機制以扭曲和病態的方式表現出來。相應地,「虛偽」、「分裂」甚至「碎片化」的人格就這麼形成了。

怎麼辦呢?作者在此並不是建議你像唐璜那麼「瘋狂」地生活,而是想強調:在遵守「普世」的「契約」框架內,減少道德說教,更不能搞「道德綁架」,盡量釋放人性,追求自由。否則,我們將會永遠活在「虛偽」、「分裂」甚至「碎片化」的人格之中,如此將會比動物還糟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若水身心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強調「不管癥狀」和「順其自然」呢

TAG:若水身心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