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戛納史上最高分電影是爛片?對不起!我不同意!

戛納史上最高分電影是爛片?對不起!我不同意!

不羅嗦——今天韓劇叔要說說《燃燒》。

這篇影評非常長…因為李滄東的電影實在是不可言說,又令人忍不住言說。

就拿《燃燒》來說吧?

大家都知道它在戛納拿到了3.8分的場刊歷史最高分,不僅《衛報》《綜藝》都獻上四星以上的高分,甚至有外國媒體直接在推特放話:如果這部電影不拿大獎,那評委們都瞎了。

結果雖然是眾望所歸,但影片還真沒拿到任何大獎,而一度被視作影帝熱門的劉亞仁也在最後空手而歸。

影片在國內的評分也是一路暴跌——戛納的時候是8.9,現在只剩8分。很多觀眾甚至丟下一句:你裝你的X,我評我的分。

看起來普通觀眾對這部電影被捧成神作…也是很不服氣。

這樣的評價大概也是源自李滄東電影一貫的調調。

他的作品與其說是電影,不如說是文學。或者說李滄東一直在用電影寫詩,而鏡頭就是他的詩句。

而大眾對詩的解讀,向來是參次多態的。

很多電影好得非常直接,讓人看完就想起立鼓掌;但觀看《燃燒》後的感受卻恰恰相反。

觀眾越是能進入李滄東的世界,越是感受到電影的精彩;關注越是不確定這到底是怎樣的一部電影…那最終只能像電影中燒掉的大棚一樣終歸虛無。

而戛納的高評價,實際上又製造了一個天然的心理落差:帶著神作的期待去看電影的觀眾,很容易覺得不過如此。

但有趣的是無論認不認同電影是神作,大家對於幾個主演的評價一邊倒地的都覺得不錯。

新人全鍾淑演出的惠美肯定是很驚艷了,但我要說的是這個新演員的精彩…可不止那三分鐘的裸舞長鏡頭。

而劉亞仁的演技就更是令人服氣!到底怎麼令人服氣?後面細說。

李滄東的電影一向是以詩人的目光,去洞穿現實的迷霧,但這也讓他自己的電影變成了迷霧。

所以韓劇叔今天要做的就是帶你穿越這篇迷霧,去搞清楚兩個答案:李滄東的《燃燒》到底說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它到底算不算神作?

當然還有更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說戛納欠劉亞仁一個影帝?

電影《燃燒》到底說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惠美是不是被Ben燒死了?

所以《燃燒》到底說了什麼?這可能是很多看完電影觀眾問出的第一個問題。

這部《燃燒》是根據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和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燒馬棚》改編而來的。

之前大家都認為,把村上春樹的小說拍成電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實際上之前的幾次改編…也的確是一次比一次失敗。

但李滄東卻神奇地將一個第一人稱敘述的,短到像沒寫完一樣的短篇小說改編成了一部充滿餘韻與留白,既包含了村上的孤獨和福克納的虛無,又充滿了李滄東一以貫之的社會追問的電影。

而這個第一人稱的「講述者」…就是劉亞仁飾演的快遞員鍾秀。

借著鍾秀的視點,電影的前半段幾乎完全忠實原著,講述了一個兩男一女之間帶著曖昧與張力的愛情。

故事的開場就是鍾秀在一次送貨的時候,被賣場促銷女孩惠美叫住,女孩告訴他他得獎了,獎品是一款女士腕錶。

女孩調侃說:怎麼辦?現在開始得找一個女友了。

等到兩人聊開了以後發現——他倆竟然是青梅竹馬的小夥伴,分別多年後竟在這裡重逢。

兩人接下來的發展很迅猛——鍾秀送了女孩手錶,兩人一起吃飯,女孩邀請鍾秀去家裡喂貓…結果直接開船。

但就在愛情故事剛剛萌芽的時候…女孩去了非洲旅行,還請鍾秀照顧她養的小貓咪。

沒有女孩的生活是乏味的。

鍾秀在女孩不在的這段時間…生活就是混日子:他應付父母的官司,去女孩家喂貓,再對著窗外擼一發。

等他好不容易把女孩等回來…卻發現女孩還帶了一個男人——她在旅途上認識的神秘富二代Ben。

雖然有錢又有顏…可這個富二代卻一點不讓人討厭,整個人充滿著有教養的溫柔。

他會在鍾秀面前處處照顧他的情緒,也願意配合去吃窮人愛吃的肥腸鍋,吃完飯靜悄悄去買單。

他聽說鍾秀喜歡的作家是威廉·福克鈉,還特意去買了作家的書來讀…

總之這就是傳說中讓所有人都舒服的人啊!

可是三個人的關係就很微妙了。

雖然是三個人一起出來玩,但實際上卻變成鍾秀又孤單又自卑的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和有錢的蓋茨比在一起秀恩愛。

他被Ben帶去自己的豪宅,親眼見識他朋友圈裡的上流社會。

可這樣坐在角落觀賞別人的上流生活…換成誰都會不爽的吧?鍾秀用「蓋茨比」形容Ben,卻又無法拒絕來自上流社會的邀請。

但故事講到這裡一直沒有解釋的是——仿若站在雲端的Ben,為什麼會看上出身平平樣貌不算頂級的惠美?

直到有一回Ben在吸食大麻後,向鍾秀說出了自己的秘密——他喜歡燒大棚。還說這次這次來鍾秀家就是看中了一個大棚…專門來踩點的。

幾天之後Ben告訴他:大棚已經燒了。

可鍾秀找遍家附近…也沒發現大棚被燒毀的痕迹。

然後他驚訝的發現——惠美消失了。

從這裡開始電影就超出了村上小說的部分…徹底變成了一部懸疑片:惠美成了無辜的受害者,鍾秀成了身不由己的偵探,而Ben是頭號嫌疑人。

關於三個角色不同的命運,以及不同命運背後的角色動機,也成了李滄東改編原著爭議最大也最出彩的部分。

鍾秀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找到了惠美的前同事和家人,意外的發現並沒有人關心…甚至也根本沒人發現惠美的失蹤。

記得Ben曾經對鍾秀說過——沒有警察會關心幾個被燒掉的大棚。這是不是就像是惠美無人問津的自生自滅的…哪怕消失了也沒人在乎的命運?

甚至Ben所說的「燒大棚」,到底是燒了真大棚?還是隱喻這些無人在意的人呢?

這裡韓劇叔要提醒你的是:在李滄東的故事裡,真相從來不會直接說給你聽;或者說導演說給你的真相本身就是可疑的。

李滄東塑造了兩個邊緣人物並講出了他們微茫的願望,也細細鋪陳出一個虛虛實實的懸疑故事。

但講一個好故事,光靠李滄東還不夠。

看完劉亞仁的演出

我感受到韓國新一代演技派的可怕

看過李滄東電影的觀眾都知道…相對於故事,李滄東更注重的其實是角色的塑造。

因為他的電影從來是用角色去推動故事的。

本片更是這樣。

因為影片的片名《燃燒》指的就是三位主角的三種生命狀態,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對現實產生了無力感:像軟骨病人一樣的鐘秀,得到一切卻失去了生命的感覺的Ben,和渴望像晚霞一樣消失的惠美。

這三個演員的表演就是一場演技角力:上一個已經非常出色,可是下一個更加厲害。

Ben的扮演者是美籍韓裔演員史蒂文·元。

當初他的角色從美劇《行屍走肉》消失,幾乎掀起了一場劇迷的風暴,而《行屍走肉》的衰敗也正是從這個角色慘死開始的。

這個不起眼演員的演技可見一斑。

Ben的角色看似簡單其實很不好演…就像小說里說的那樣——他做什麼不知道,反正就是有錢的謎一樣的小夥子。

史蒂文·元演出了那種角色在和善優雅背後的危險,連那笑容和溫情…回想起來也令人脊背發寒。

但韓國電影界最大的收穫——應該是飾演惠美的新人演員全鍾淑。

全鍾淑的長相不算特別出眾,在電影中時刻散發著慵懶的美。更難得的是,她讓觀眾與這個原著中謎一樣的角色產生共情。

在《燃燒》里,李滄東給惠美增加了原著沒有的做整容手術的人物經歷。

李滄東讓她上啞劇課,還在鍾秀面前表演了啞劇「剝橘皮」的戲碼…這些人物細節的補充是用來幹什麼呢?

在上半部的電影里,李滄東不斷展現惠美對生活的渴望與迷茫,讓這個原著小說里抽象無比的角色一步步生動起來。

這所有的鋪墊最終將全鍾淑在夕陽下的裸舞表演——徹底點燃。

在那場充滿迷幻感的戲中,惠美在夕陽餘暉映照下脫掉衣服裸露上身,在微光中忘情地舉起雙手,身體隨著靜靜搖曳。

一出無聲的舞蹈,舞著舞著就哭了起來。

接著音樂驟停,舞蹈繼續,天地靜默如謎。

她曾說過希望自己消失在夕陽里,她青春的肉體之下隱藏的終究是無處可逃的老靈魂,而在這場舞之後的她也真的無處可尋。

就彷彿這一生只為這一支舞而活,然後就像晚霞一樣永遠消失。

事實上全鍾淑這段神來之筆的表演里有李滄東的加分——李滄東坦言這幕夕陽戲是最難拍的橋段,十分鐘需要拍完的內容,他整整拍了一星期。

正是這場戲將惠美這個角色和夕陽融為一體,這不僅是銀幕史上最美的夕陽之一,也是銀幕上最美的夕陽下的舞蹈。

但如果沒有全鍾淑的表演帶出的那種濃到化不開的憂傷和迷惘,這場戲不會如此完美。

她的形體完美呈現出這個令人隨著女主的舞蹈陷入悲傷的情慾時刻,這當然是一個青年演員表演的綻放。

但最令忠武路無法忽視的——還是劉亞仁。

似乎《燃燒》神作地位的動搖一點沒有影響大家對劉亞仁的演技評價。

這一方面源於韓國鮮肉演員的演技向來不可斗量,而劉亞仁又是鮮肉中公認的最強演技派。

另一方面在於李滄東導演是出名的演技調教大師——可以說整個韓國影壇是沒有人會拒絕拍他的電影的。

在他的點化下,劉亞仁的演技真的又將鮮肉們甩得遠了些。

這是個難演的角色——因為導演所有想說的話,想給觀眾設的局都被放在這個角色身上。

在此之前能夠完成李滄東電影里的C位表演的…是《綠洲》《薄荷糖》中的薛景求…

以及《密陽》中的全度妍這些忠武路頂級的演技派。

到了這次——是劉亞仁,而他也真是把一個行屍走肉般的韓國底層青年,演得入木三分。

他首先是演出了角色的無力感。

這個角色作為快遞員身份卑微,雖然有夢想卻寫不出什麼,有父母的介紹依然求職無門…那麼劉亞仁是如果去演這個社會底層的呢?

注意看劉亞仁的第一次來到Ben的豪宅的表演細節:他一直在努力表現出滿不在乎,但那張始終微張的嘴和近乎獃滯的面部表情出賣了他。

有一場戲或者說是一個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那就是海報上一個憤怒又迷茫的青年被擋在一層充滿霧氣的玻璃門之外,想入而不得其門而入。

僅一個畫面他就演出了那種不可逾越的階層感。

李滄東說《燃燒》是關於當下年輕人的故事。

他認為韓國的年輕人對現實已經失望,對未來喪失了信心,這種無力感累積成一腔怒火而無處發泄。

最後只有燃燒。

劉亞仁演出的那種時刻渾身不自在的局促感…正是李滄東需要傳遞的感覺。

在電影中惠美有一段關於啞劇表演的闡述,她說演啞劇這事不是靠天分——關鍵是別想著這裡有個橘子,而是忘記這裡有橘子這件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劉亞仁演出的人物則是忘記了生活。

鍾秀不止一次問道: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很多人都是用盡一生尋找生命的意義,最後卻發現真正找到的…是生活根本沒有意義這件事。

劉亞仁表演的層次感在於他不僅演出了這種無力感,還演出了這種無力下的爆發:當惠美的失蹤成為導火索,這個角色終被點燃並把自己燃燒殆盡。

很難說劉亞仁達到了怎樣的表演高度,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演技里蘊含的表演能量。

當這種能量從頭燃燒到最後依然火焰旺盛的時候,你自然能感受到忠武路新生代演技的可怕。

那麼《燃燒》算不算神片?

李滄東有沒有被高估?

李滄東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電影通常很難超越文學,而這一次李滄東不僅完成了文字向電影語言的轉化,更很有可能超越了原著。

他不僅成功改編了村上春樹和福克納的作品,並且將《燃燒》變成了一部充滿韓式風格的懸疑電影。

而到了電影的最後,他不僅是為電影加上了李滄東電影的標籤,更突破了李滄東的本身。

電影有兩個最明顯的改動。

一是把 「我」的設定從中年小資作家變成一邊靠打零工送快遞為生,夢想成為作家的青年鍾秀,讓這個充滿村上式情調的虛幻故事找到了李滄東電影身後的韓國現實土壤。

二是結尾。

小說在「她」消失後就此收尾,只留下餘音淼淼;而電影真正的戲劇重點卻被放在了女孩消失之後。

如果說前半段李滄東還在延續村上的風格,用影像還原出小說里虛實相映的神秘氛圍的話…那麼以女孩消失為分界點,李滄東開始著力營造懸疑氣氛並拓展出自己的故事了。

比如惠美去非洲旅行期間曾委託宗秀每天幫她去公寓喂一隻名叫寶兒的貓。

後來宗秀去本的家裡偵破時恰好遇到他新養的的貓,當宗秀叫它「寶兒」時…它立刻跑了過來。

宗秀第一次和惠美一起去Ben的家裡時…發現了廁所里有一個女性用的化妝盒以及一個放滿女孩手鏈的抽屜。

而當他第二次去打開抽屜的時候,卻發現了自己第一次和惠美重逢時送給她的手錶。

這部電影的結局充滿了李滄東式的慘烈:鍾秀將Ben約到荒野,一刀一刀刺向他,最後將人和車一起點燃。

但是Ben真的殺了惠美嗎?我們之所以會有這種認知…是因為我們中了李滄東的圈套。

因為我們所有關於Ben是變態連環殺手的認知,都是劉亞仁飾演的鐘秀告訴我們的。

我們認定他所說的「燒大棚」就是指殺掉女孩,是因為對於劉亞仁的情緒有強烈的共鳴,甚至於理解了他的憤怒。

但如果不是劉亞仁的臉——我們想像一下:

一個現實中彷徨無措的快遞員,家庭處於破裂邊緣,想當作家卻寫不出什麼東西;眼看著心愛的女孩跟著另一個富有的男人走了的角色…

如果換一個說服力不高的臉來演,比如黃秋生?是不是我們對整個故事的理解都會不同呢?

比如公寓管理員告訴鍾秀這裡根本不許養貓。

所以寶兒到底是真的存在…還是鍾秀幻想出來的?惠美和鍾秀的最後一次見面是不歡而散的,從此惠美正式消失。

她是不是真的被害了呢?還是「很餓」的鐘秀的執念幻想?

甚至就算惠美真的被害…那麼下手的到底是鍾秀心目中的情敵?還是他自己?

李滄東說自己要做的是設下一個迷局,讓這個故事看起來似有還無…但他卻並沒有給出謎底。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當觀眾被李滄東的電影魔法帶入整個充滿緊張感和懸疑感的氣氛,也跟隨著導演的鏡頭目睹了那個悲劇的結局。

他成功建造了自己的電影迷宮。

當然在這座迷宮中有村上春樹原作的部分:比如村上一以貫之的孤獨。

宗秀是孤獨的,所以他失去了惠美後會陷入不顧一切的瘋狂;惠美是孤獨的,所以她連消失了都沒人惦記。

甚至就算是Ben也是孤獨的——雖然他擁有看似完美的大家庭,但只有燒大棚才能讓他找到存在感。

所以看起來擁有一切的他,反而會嫉妒鍾秀和惠美之間真摯的感情。

但它歸根到底是李滄東的電影。

他在一個村上春樹的故事模板里,拚命放入各種角色階層差異的私貨,之前的劇情里,就特別突出了惠美一年四季不見陽光的小屋子。

後來又展示了Ben的豪宅——廚房比惠美和鍾秀的整個家都大。

但位於階層上游的人就快樂嗎?

惠美在去非洲前有一段對白——她說在非洲有一支布希族,他們覺得世上有兩種飢餓的人。

一種是「Little Hunger」:指一般肚子餓的人;還有一種是「Great Hunger」:是指因找尋不到生活意義而更加飢餓的人。

那群人終日探索「我們為什麼活著,人生有什麼意義」等問題。

惠美之所以去非洲,正是為去見見那群「Great Hunger」…然後她找到了Ben。

從非洲回來的時候,惠美提到一次看日落的經歷:她說希望像晚霞一樣,默默的消失掉就好。

沒錯!無人在乎的惠美是Great Hunger,沉迷於燒大棚無法自拔的Ben是Great Hunger,而活得宛如行屍走肉的鐘秀也是Great Hunger。

李滄東在戛納的媒體發布會上說:這部電影里含有許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角度的因素,但我不想都解釋清楚。我只想以電影的方式來呈現,也不希望觀眾只是簡單的把它看作一部單純的懸疑驚悚片。

換言之就是——這部電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導演將惠美的存在與失蹤變成了推動兩位男主角力的開關,帶出了一出絕佳的沉浸式戲劇,

令觀眾置身其中,跟隨著角色一起奔向無可奈何的命運。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將女性作為敘事動力,而非獨立個體的處理,激發了以「女王」凱特·布蘭切特為首的評審團的「不滿」。

所以《燃燒》才在媒體熱捧下,痛失了在戛納獲獎的機會。

但李滄東最終還是拍出了自己想拍的所有東西。

夕陽下的絕望情慾,燒掉大棚的隱喻,謂邊緣人群和階層差異都在李滄東爐火純青的鏡頭下靜靜流淌,最終質問的是生命的意義。

Ben沉迷於的燒大棚是燒掉沒用的人,鍾秀的暴力是無望的反抗。

或許事實上真的沒人在意窮人墜入的枯井,可鍾秀他在意;一如李滄東始終在意這個時代小人物的痛苦與困境。

所有漫長的懸疑與鋪墊都為了最後冰天雪地里那場大火,當觀眾的怒火隨著鍾秀一起點燃…那麼憤怒是時候充溢熒幕,爆裂燃燒。

你相信了這場燃燒,它就是神作;你不信這場燃燒,那麼它就不是。但你的相信與否,李滄東其實不在乎。

如果你熟悉李滄東的電影,就該知道這是他少有的溫情結局。

儘管世界殘酷樣光冰冷,但至少他對劉亞仁飾演的鐘秀手下留情:就算他看不到出路,至少他還在奮力燃燒。

而只要劉亞仁領軍的韓國新一代演員持續這麼燃燒下去…也許不用太久,就能從戛納拿回屬於劉亞仁的影帝。

韓國電影的未來,不會像鍾秀一般迷茫。

---------

來聊聊你們的看法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亞仁 的精彩文章:

《燃燒》:豆瓣評分8.8,劉亞仁還是那麼帥,演技全程在線

TAG:劉亞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