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707期 明朝武清縣治何以從舊縣遷至城關?

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707期 明朝武清縣治何以從舊縣遷至城關?

原標題: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707期 明朝武清縣治何以從舊縣遷至城關?


武清自設縣治先後遷移多次,到明洪武初年再次從舊縣西遷至今城關。武清縣治當年何以西遷今日的城關?筆者認為有如下選擇的理由。


首先是地理區位有利於營兵戍衛承擔保衛「皇都門戶」的重要之責。因為地方知縣受俸皇糧,屬朝廷命官,京畿大縣武清城的建置位置,自然要考慮到這一重要意圖和皇權賦予的使命。

其次是土地富饒,能夠屯田生產,供給皇室。今日城關鎮之北的李庄村古有「宮廷菜田」之說,此說必有內在淵源所系。而有史籍記載的是武清在晚清即為東路廳所屬,東路廳是民間傳說的「五虎廳」之一,職責是專門供給當朝皇室家族吃、穿、花、銷、用的機構,武清屬京畿重要供給縣份之一。所以縣城周邊的土地須廣袤肥沃,宜耕宜種,以保證每年完成向皇室的各項供給任務。


三是有利於維護和保障經過武清境內的漕船和陸路向皇城運送官糧、官鹽等大批物資的安全。當年武清既駐有衛軍,還駐有運軍。歷史上有三條運河流經武清,還有兩條由直沽碼頭通往京都的驛路(又稱官道),其中一條京津驛路就傍武清城南而過。當年選擇建在今日城關的武清城,亦正因其處於漕運和陸運的要塞之地。


四是有利於排洪避水。據史載,明洪武初年武清縣治之所以在朱元璋建明登上皇位之初遷址,正是因為元末明初那場「平地水深丈余,廬舍傾塌」的洪災所致。而城關之域不僅地質肥沃且地勢高上,更具有清乾隆七年《武清縣誌》所云「鳳河繞其左,龍河掩其右」的自然優勢作保障。


五是風光旖旎,地象昌明。秦築「始皇堤」、遼主蕭太后運糧河、元順帝所建柳林行宮、南北綿延十餘里武清舊景之一的「西郊花柳」等皆傍城西附近。

六是具備已有的良好環境和條件。明洪武初年,武清縣治遷至今日城關之前,城關之域已形成並發展成為一處人文環境良好的聚落,那就是今日城關鎮內的里仁街。除此之外,就是遷縣於此即可利用現成的辦公機關前朝遺留的「衛帥府鎮撫衙」,還有帥府家廟、韓昌府等。如此環境和條件,也成為客觀上的必然選擇。


七是今日城關屬武清西北高上地區,是更多武清先民的棲聚地。這種狀態的形成,具有前文所述地勢高上,土質肥沃,宜耕宜種的先天資源優勢。還有就是元朝在此設衛、營兵、屯田、立倉、牧馬等等,逐漸形成更多的村落。這不僅有利於縣府對土地對縣民的管理,保證「賦役錢糧」的收繳,更有利於知縣領導本縣的發展。


武清縣治西遷今日的城關是武清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於這一歷史,應作為武清近代史重要內容進行研究。


作者:張振發

武清萬事通搜集整理,轉載請帶上武清萬事通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清萬事通 的精彩文章:

TAG:武清萬事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