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為移動影像戰略規劃的解構與展望

華為移動影像戰略規劃的解構與展望

「移動影像的體驗並不只是按下快門獲得照片的瞬間,當用戶拿起手機準備拍照的時候,移動影像的體驗其實就已經開始了。」——華為手機產品線產品副總裁李昌竹

正是因為聽過了李昌竹在採訪中的這句話,我才對此前何剛演講時大屏幕上的那個描述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他在描繪全新的移動影像世界時,列出了四個方面:

·打破紀錄形式的限制

·打破影像內容的邊界

·打破呈現方式的約束

·打破交互體驗的障礙

是的,這四個方面所涵蓋的內容,比起我們現在很多人所理解的移動影像概念,真是寬泛得太多了,甚至有些毫不相干,因為在絕大部分人的理念中,移動影像無非就是手機拍照這一件事而已,哪裡會牽扯到這麼多東西?好吧,所以我覺得有必要用這篇文章把這個問題解讀清楚。

拍得更清楚,只是一個基礎

說到手機拍照,今年華為儼然就是一副大殺四方的模樣。P20 Pro頂著4000萬像素的1/1.73英寸大底和三攝系統,稱霸了DxOMark的評分榜,將後邊的對手拋得老遠。在演講中,何剛也首次披露了P20系列的出貨情況:上市兩個半月,發貨量高達600萬台!

但是,華為P20系列的拍照能力,依舊遵循著傳統的相機成像模式,即光線-鏡頭-感光元件-成像。而在演講中,何剛也介紹了一些未來的移動影像技術,比如超透鏡成像技術,它可以讓平面透鏡具備曲面鏡的光學特性,從而讓鏡頭模組在相同體積下達成更多樣的光學表現;而光子成像技術與飛秒成像技術,則能以過去無法想像的方式進行成像……

雖然這些技術何時能在手機上運用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是能看到的是,由於AI等技術的加持,已經讓用戶的手機影像體驗出現了飛躍,很多攝影小白用戶,已經可以用具備AI功能的智能手機,拍出比過去色彩更艷麗、構圖更美觀的照片。傳統的成像方式,因為有智能化軟體的輔助,進步了很多。

但是,在李昌竹看來,他認為現在的AI只是一個原始的形態,將其比喻為「馬車」。「比如說拍日落,有時候是順光,有時候是逆光,順光應該怎麼優化,逆光應該怎麼優化。順光的時候,人的臉迎著太陽,有可能時間不對,太陽在地平線上頭,光太硬了,飽和度太高。我們希望他下去後光漂亮一點。甚至拍這個東西的時候,如果識別是一個順光,我有拍攝地點的地理位置的信息,以及當地天氣的信息,還有當地全年日落時間的信息,那麼我會提示他:你可以過3分50秒再拍,那時候風光最美。如果他不接受,AI可以通過數字處理的方式,把飽和度、對比度降一點,能夠給他最好的照片。」

對於這樣一個例子的描述,李昌竹將其歸納「持續提升AI能力對場景識別的精細度,識別得越精細,優化就越有針對性」。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就需要通過大量照片、數據的收集分析和AI的訓練方能達成,同時,目前AI針對數十種場景的識別能力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隨著5G時代的臨近,這樣理想的目標也會因此變得更近。因為5G時代的超低時延,會讓端側與雲側的人工智慧協同變得更加高效。

同樣用前邊那個例子來想像一下5G時代的AI拍照:當用戶打開手機的相機功能,鏡頭捕捉且識別出來的場景就會以幾毫秒的速度和雲端AI進行數據交換,然後再給出相應的拍攝方案與建議,再進行最優選擇的成像。而且李昌竹也說:「之前何剛所說的那些技術,並非遙不可及,它們都代表著影像發展的方向。在可預期的5~10年之內,結合用戶的需求,這些技術都有可能實現商用。」

綜合這些信息,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華為要這麼積極地開展新影像大賽了。通過第一屆新影像大賽,90多個國家的用戶提交了多達15.7萬件影像作品,這些作品除了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感之外,還有很多作品體現出濃烈的生活氣息與情緒。而這些內容之外的元素,都可以被華為納入到AI影像演算法的學習之中去。

關於照片的情緒,這也是一件很有說頭的事情,因為它會直接決定著手機影像會有著更多與眾不同的玩法。華為現在的AI影像,正在積極致力於拍攝對象的動靜姿態與肢體語言識別,李昌竹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大家熟悉的單手指天、召喚閃電這個動作,如果AI可以識別,那麼就可以讓這個動作變成召喚各種可能的東西,從而讓最終生成的照片變得妙趣橫生。」

所以,僅僅是生成一張好看的照片,只是華為移動影像未來最基礎的願景,藉助AI強大能力,影像紀錄這一動作可能產生的作品千姿百態,才是最好的用戶體驗。李昌竹也說:「當用戶每拍攝一張照片之後,馬上想到會自己去做處理與調整,這就意味著智能輔助下的照片千篇一律,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的時候,我們的目標就達到了。」

拍攝之外,功夫需要下得更多

除了拍得更好之外,關於移動影像體驗的環節,在華為的戰略之中,還有更多的內涵。

照片的呈現,在現在看來,只是在屏幕上的回放或列印成紙質照片,而在未來,華為希望照片能有更多的呈現方式。比如現在的手機已經可以拍攝3D照片了,但是回放,大多還是會在2D的屏幕上來進行。所以,李昌竹說未來手機也可能考慮加入全息顯示等技術,從而讓用戶獲得更多樣的照片回放體驗。

現在每個人的手機裡頭都有越來越多的照片或視頻。何剛引用mylio.com的數據介紹,如今,毎一秒鐘就有41000張照片被拍攝,有780支視頻會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預計2018年全年,人們將會拍下1.3兆張照片,手機拍照不僅僅是人們記錄影像的工具,更是人們發現和創造美的全新方式。而這麼多影像資料放在我們的手機中,如何管理它們,顯然是一個問題。

所以,華為移動影像未來的戰略當中,用戶影像資料的管理、檢索、查找等行為優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要提升這個環節的體驗,手機終端的運算、存儲能力,都需要不停的進行提升。而系統性的管理、檢索演算法,以及在AI輔助下對影像資料的快速識別,也都很重要。說到這裡,李昌竹還特別說到:「雖然到了5G時代,端雲協作會更加緊密,但這並不意味著端側的AI運算能力並不需要加強。第一,這是晶元發展規律始然,第二,這也是用戶隱私等法律相關因素規定,不可能將所有的用戶信息都放在雲端。」

而說到運算能力,就不能不提到剛剛推出的「GPU Turbo」這項技術。拋開發布會上宣傳得比較多的遊戲環節,我們必須注意到這項技術還能對顯示屏的效果(比如強化HDR)、VR能力、3D UI的呈現,乃至整個系統UI的動態渲染,都能帶來相當大幫助,與此同時,GPU的功耗也能得到優化。而將這項技術放在移動影像未來這個版圖當中,這就意味著手機的視覺體驗就能得全方位的提升。

要知道,現在智能手機的整個影像表現、包括系統運行過程中很多運算任務,全部都已經從CPU轉向了GPU,GPU能力得到提升,也就意味著整個手機系統的體驗會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所以,不要成天拿遊戲去測「GPU Turbo」,這項技術所包含的意義遠非這麼簡單——當然,這個技術,我會用另外一篇文章來做解讀。

寫在最後

最後再對華為移動影像未來的願景做一個總結性的描述吧:當用戶拿起手機準備拍照的時候,移動影像體驗其實就開始了。從按下快門之前參數的調整、濾鏡的選擇、場景的準確識別、AI方案的載入,再到成像,照片的存儲、回放、呈現,以及影像資料的管理、後期、玩法、分享等,一個看似簡單的拍照功能,背後牽涉到的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

而華為的移動影像未來戰略,就是將這個龐雜的系統,在進行全方位提升的同時,再融入各種各樣跨界的資源,讓移動影像的用戶體驗,變得更加多元化。別忘了,在可以預見的5~10年內,今天提到的很多技術,都可能被商用,真的是很讓人期待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踐機行事 的精彩文章:

TAG:踐機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