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自學中醫

如何自學中醫

(圖片來自網路,文章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微信號)

每隔一陣子,就會有姐妹問我,怎麼自學中醫?

自學中醫的方法有無數,當然,這要看各人的情況的。

如果是學霸,比如歷史上的大牛人徐靈胎,他自學中醫就簡單,買上二三十本傷寒論的註解書,一氣兒攤開,一起研讀之,然後,自己寫了一本傷寒論注釋。

我這樣的就做不到,反正做不到,也就不作此想了。

我一開始也是從《傷寒雜病論》開始學習起來的,後來發現,不行不行,這個完全消化不了,不造書上講的啥是啥啊。於是,退下來看其他的書籍。

發現,於我這個零基礎的,還是嫌深了一些。其實,我從六歲開始看中醫書,到了成年之後用心細緻地學習中醫時,也不算是真正的零起點吧,可是,還是嫌太深了。

於是,再退回來,踏實地從最最基礎的相關書籍看起。

好吧,我把我學習中醫的體會,給大家分享一下。

1

閱讀相關基礎知識

吳清忠老師寫的《人體使用手冊》,這本書裡面提到,一些慢性病,是我們錯用了身體的結果。

人體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機體,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身體的正確使用方法和觀念。這些,可能,比昂貴的藥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人們消除疾病。

這本書,用容易理解的語言,系統地向世人介紹了中醫的體系,以及一些常見病的防治知識,還提出了保健的五項基本策略,簡單易行,有理有據。

中里巴人老師寫的《求醫不如求已》。中里巴人老師,自幼跟隨父親練習道家導引養生功法,又研讀了中醫典籍,認為治病不如防病、關注疾病不如關注健康。

這幾本書中,告訴了大家在疾病未發之時,應當如何預防,在所謂的亞健康狀態下,應當如何調理。

細細數來,大約有五六本書了,這是泛讀就可以的,不須精研深悟。若是能把《求醫不如求已》全部看懂學精,應用得好,那已經很是可以保養一下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了。

所以,不要小看基礎的養生書啊,開卷有益。

2

學習中醫前輩走過的路

很多中醫前輩有寫過傳記,在裡面,分享了他們的很多學習方法。這個是前人總結好的,只須跟上步伐沿路走,就好了啦。不須自己再作摸索,摸著石頭過河。

這比直接就看枯燥的教科書來得輕鬆,快捷。

還能根據前輩們總結好的各個側重點,對於中醫學習中的疑難重要方面,有個大致的了解。

在啟蒙階段了解了這些,在起點階段,不易走偏,對整個中醫學,不致產生偏激的認識。

3

系統學習中醫教材

統習中醫教材系統學習中醫

有了前面兩項的書籍泛讀和了解之後,再打開中醫學院的中醫教材,那就能看得進去些,不那麼枯燥感了。這個不要求看得多深入,能看懂多少是多少吧。

開始正式學習中醫時,要學習的教材,在古代就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與湯頭歌訣這四小經典。

現代的中醫教育,則是有相應的幾本教科書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這是五門核心的課程。

其實,到得此時,可能,還是看不進去,而前面看的那些書,都是講故事性質的,比較容易吸收和領悟。那不要緊,這幾本書,大致翻翻。

接下來,還要再退回來學習容易消化吸收的資料。

4

購買學習網路資料

網上有很多中醫達人在講述如何深入學習中醫,大致挑選一下,就去聽聽,看看,學學。還是那樣,能學到多少是多少。

這個階段,仍然還不是正式學習,還在打基礎的階段。

還在把自己的那顆心磨礪成一顆真心投入中醫的心。

這個階段,挑選一些名老中醫的書籍來看,也是極好的。

5

正式學習四大經典

《內經》,《傷寒》,《金匱》,《溫病》這四部醫書,都是要需要學習的了。

在看這四部醫書之前,還要先把《針灸》和《本草》先學習了,有這兩項基礎,再來學習這四部書。

其實,在一路走過來的路上,已經學習到很多中醫的小訣竅,等等。對中醫的治療方法,等等,也不是一竅不通的了。

再看這四部經典的時候,也許,會出現矛盾衝突的地方。無妨無妨,且先看看,學習一下。

好了,這幾本書翻完,茫茫然了吧?對於古文不是那麼清晰了解,也不能很好的理解書籍中講述的是什麼。好了,此時,就需要大量地學習真正的相關書籍了!

丟下手上的這幾本書,細細地想一想,應該再學習哪些書籍了?

哈,大約,自己也該清楚了,此時,應該買一大堆的《XXX講傷寒論》這樣的書來看了。

那就看吧,圍繞著《傷寒雜病論》看上大量的講解書,思路就能慢慢地梳理出來了。

於往後的幾十年,只要想學,那就圍繞著這幾點,來繼續學習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仙道堂丨玫事侃侃 的精彩文章:

TAG:仙道堂丨玫事侃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