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昭王嬴稷末期,歷史風口的秦國是怎樣一步步滑下一段低谷期?

秦昭王嬴稷末期,歷史風口的秦國是怎樣一步步滑下一段低谷期?

原標題:秦昭王嬴稷末期,歷史風口的秦國是怎樣一步步滑下一段低谷期?


自從商鞅變法開始,地處西陲的秦國開始逐步崛起,直到戰國末期,差不多百餘年時間,秦國經歷了三代四任國君,依次為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在這四任國君統治期間,秦國保持了歷史上極為罕見的長期的政治穩定,國力持續穩定增長。這一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這幾任國君在位期間的秦國,一直奉行商鞅時期確立的兩大基本國策:尊奉法治、廣納人才。


在這兩大國策的基礎上,秦國每一代國君又扎紮實實的完成了三大階段的歷史跨越,分別為:


秦孝公,任用法家名士商鞅,變法崛起,收復河西高原以及整個秦東地帶。秦惠文王,任用縱橫家名士張儀,推行連橫戰略,成功突破山東六國的合縱封鎖,大出山東。秦昭襄王,任用謀略家范雎,推行遠交近攻的邦交戰略,全力發動對山東六國的軍事進攻,紮實的拓展了領土。


從上面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秦國一直是保持著強大的上升勢頭,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但是到了秦昭王末期,秦國開始收縮防守,進入了變法崛起之後百餘年的第一個全面低谷時期,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秦王嬴政開始親政。


那麼一直處於歷史風口的秦國,究竟是怎樣一步步滑落到這個低谷困境區呢?總體來說,大概經過了六步,歷史的說,晚年的秦昭王對此是要負很大責任的。


秦昭王


退兵失機


長平之戰進入尾聲,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謀劃,以秦軍大戰勝利後銳不可當的強盛勢頭,連續攻趙,給奄奄一息、驚恐萬分的趙國以致命一擊,最終一舉滅趙。然而,當時的秦國丞相范雎接受了山東縱橫家魯仲連的遊說,向秦昭王提出了不宜連續攻趙,而應該撤退養息的戰略。秦昭王最終採納了范雎的主張,否定了白起的謀劃,由此錯失了一舉滅趙的大好戰略機遇。


刻舟求劍

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軍從上黨高地全面退兵,開始了整軍養息。實際上這一戰略也並沒什麼問題,畢竟和強大的趙國在長平對峙三年,秦國的國力消耗也是巨大的,並且秦軍也傷亡過半了,確實急需休養盤整。但是壞就壞在,秦昭王並沒有堅持這一養息戰略,而是在退兵之後,又突兀地提出要再度大舉攻趙。


這一要求提出後,秦國兩位重臣的態度卻發生了戲劇性變化。養息戰略的提出者范雎以默許的方式,竟然支持了秦昭王的這一決定。而之前力舉滅趙的白起,從秦軍當前的實際情形出發,認為不宜再次疲兵攻趙,明確地提出了反對。然而秦昭王不聽白起,仍然一力堅持,於是任命大將王陵為秦軍統帥,大舉進攻趙國都城邯鄲。然而王陵進攻邯鄲大不順利,秦昭王派重兵支援,結果王陵又損失了五校人馬(一校大概8000人),攻趙失敗。



白起


攻趙再敗

王陵攻趙失敗之後,此時白起的病剛剛好轉,秦昭王欲請白起代王陵再次攻趙,白起以「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為由,斷然拒絕。秦昭王只得又派范雎去勸說,白起仍稱病不前。於是秦昭王以王齕代替王陵再次攻趙,結果,遭遇魏國信陵君發動山東六國合縱救趙,秦軍大敗。


謬殺白起


再次攻趙失敗之後,秦昭王非但沒有反思自己的決策失誤,反而在丞相范雎的支持下,以「抗命」之罪,將白起貶黜為軍中老卒,併流放隴西,而且是立即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帶病上路,剛到咸陽西門外十里的杜郵,秦昭王又迫令白起自殺。此舉非但引起了秦國社會的普遍不滿和震蕩,而且使秦國失去了對山東六國最具威懾力的一位超一流軍事家。


攻趙三敗

兩次攻趙失敗之後,晚年的秦昭王幾乎失去理性,固執己見,於是又接受了丞相范雎的推薦,任命范雎的故交恩人鄭安平為大將,率軍第三次攻趙,結果,完全不通軍事的鄭安平,遭遇趙軍伏擊,損失慘重,不久率軍二萬投降趙國。此戰,首開秦軍將領戰場投降的先例,是秦軍歷史上最為恥辱的一次戰役。



范雎


收縮盤整


攻趙三連敗之後,秦昭王終於冷靜了下來,開始反思和盤整國政。首先,查出了丞相范雎舉薦的另外一個恩人王稽,曾經在長平之戰期間私通楚國。秦昭王依法治罪,殺了王稽,並且開始慢慢疏遠了范雎。此後,范雎稱病不出,最後辭去了丞相,並舉薦了燕國名士蔡澤繼任秦國丞相。秦昭王准許了范雎的請求,並任用蔡澤為相,開始收縮戰線。


自此,昭王暮政,秦國進入了低谷的困境階段,此後的秦孝文王、秦昭襄王兩代均未能改變這一局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尋秦記 的精彩文章:

秦一統七國時一場硬仗:秦軍死傷超五十萬,殺神白起也因此戰而死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是大秦帝國不滅的血性

TAG:一條尋秦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