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獨孤伽羅是天下第一妒婦、醋罈子?對皇帝丈夫堅決實行一夫一妻制

獨孤伽羅是天下第一妒婦、醋罈子?對皇帝丈夫堅決實行一夫一妻制

原標題:獨孤伽羅是天下第一妒婦、醋罈子?對皇帝丈夫堅決實行一夫一妻制


看到很多文章中都說獨孤皇后是妒婦、醋罈子,我個人認為這樣對她的評價都不合適,實際上她是男女平等的堅決執行者。


獨孤伽羅是獨孤信的最小的女兒,生於西魏大統十年(公元544年),當時獨孤信正在秦州刺史任上。由於當時社會普遍崇佛,多以佛教名字給孩子名。當然獨孤信也不例外,他就給女兒取了一個極富佛教色彩的名字:伽羅,按照梵語的意思為Tagara,意為香爐木、沉香木、奇楠香的意思。實際上獨孤伽羅很有才華,母親為清河崔氏大家的閨秀,得到父母的真傳,學問才華很好。



十四歲的時候,獨孤伽羅在父親獨孤信的安排下,嫁給楊忠的兒子楊堅,楊堅比她大三歲。獨孤氏十四歲嫁與楊堅之時,要楊堅保證此生不納妾,楊堅立下誓言:「不和第二個女人生孩子。」果然楊堅的子女皆為獨孤皇后所生。所以很多演義戲文中,她是被塑造成一個醋罈子。攜手走過了近五十年人生風雨。在楊堅一生風雲詭譎的歲月中,愛妻伽羅始終是他最親密的愛人、知己、智囊和精神支柱。兩人之間非常浪漫,這是因為他們有男女間自然純粹的吸引和愛慕,可以這樣說,如此甜蜜的愛情一直伴隨了終生。在眾多史書上描述獨孤皇后的所謂跋扈的事迹結合起來讀,其實就是意味著楊堅有多無條件地寵愛自己的老婆。毫無疑問,享受愛情甜蜜的獨孤伽羅幸福驕傲得像個女王。因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楊堅會縱容她心疼她寵著她。所以早已芳華不再的六十歲的獨孤伽羅還可以像個天真任性的少女嬌氣任性。伽羅對丈夫楊堅那霸道的佔有慾,楊堅其實是很陶醉和享受的:他愛的這個女人真的全身心用靈魂在愛他。


如果你認為獨孤伽羅只要求丈夫楊堅如此對她自己,實習一夫一妻制,那你就打錯特錯了。因為獨孤伽羅不論是誰,都是如此,連他們的幾個兒子都是如此。


他們一共有十個子女,五兒五女全是獨孤伽羅所生,想必這個叫獨孤伽羅的女人是十分自豪的吧!自己的婚姻和感情都無比的幸福,她堅信這正是因為自己堅持了一夫一妻,所以,即使過了這麼多年,隋文帝楊堅依然還是這麼愛自己。因此,她將這種觀念極力的傳達給自己的五個兒子們。



她不允許自己的丈夫不忠,當然,她也極其討厭自己的兒子始亂終棄,流連花叢。當她的大兒子太子楊勇冷淡正妃元氏時,她的內心是暴怒且無法壓抑的,她多次命令太子多多照顧元氏,但是元氏還是因為突發心臟病死了。對於這種結果,她再聯想到太子平常多寵愛其他側妃雲妃、高妃和成妃等人,她就懷疑起元氏的死因來了。作為正室的她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地位被其他女人撼動,自己兒子如此做法,實在是觸到了獨孤伽羅的逆鱗。元氏去世,楊勇沒有半點傷心之態,這是獨孤伽羅給太子楊勇選擇的好妻子,但是楊勇不懂得珍惜,反而被其他奸佞小人所迷惑,獨孤伽羅生氣了,她給隋文帝說,廢太子吧!於是太子被廢掉了。估計這也算是唯一一個因為不愛老婆而被廢太子的倒霉太子了吧!


現在我們再說二兒子楊廣,楊廣呢,就比較會討人歡心,他知道媽媽這種感情潔癖,就收斂自己的好色本性,雖然家中也娶有側妃,但是他每天都堅持和正妃在一起,對側妃冷淡。如果王府里有新生兒誕生或是有人被查出來懷上孩子了,他就會派人將這些孩子悄悄的解決掉,十分殘忍,但是表面做的很好,這些都被掩蓋了。時間一長,晉王楊廣愛妻子的傳聞傳到了獨孤伽羅的耳朵里,她就對這個二兒子特別欣慰,加上這個二兒子不僅很討自己歡心,實際上還是幾個兒子中能力出眾的,在一定程度上比長子楊勇強。於是她就給隋文帝說,立楊廣為新太子吧,於是楊廣就成為了新太子。隋文帝最後廢掉了太子楊勇。雖然原太子楊勇並沒有很大的政績,為人也不圓滑,但是他也沒有犯過什麼不可饒恕的大錯,如果將來的皇帝是他,隋朝雖然不會發展得像隋煬帝時期那麼壯大,但是至少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即使楊勇沿用隋文帝時期的政治方案治理國家,也不會使隋朝的發展倒退。所以,獨孤伽羅由於自己的小心思,做的這些事對大隋的命運還是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的,至少它一定程度的改變了大隋的發展軌跡。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獨孤伽羅與楊堅的愛情。的確也值得稱頌,封建歷史的皇帝哪一個不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可是隋文帝卻虛設六宮,深愛獨孤伽羅,不管後人如何評論,說隋文帝懼內也好,說隋文帝出軌也罷,在那個年代,一個女人能把獨掌天下的男人牢牢地綁在自己身邊,這已經是奇蹟了,現在男女平等了,又有多少女人能比得了獨孤伽羅呢?

如果您喜歡歷史與文化,請您關注譚論古今,會帶給您更多有趣的歷史文化,讓歷史與現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見或建議,請您在下邊留言交流與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