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外省官員到京師辦事 為何喜歡住在寺廟裡

明朝外省官員到京師辦事 為何喜歡住在寺廟裡

原標題:明朝外省官員到京師辦事 為何喜歡住在寺廟裡


熱播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里有這樣一個場景:浙江巡按監察御史胡宗憲進京述職,居住在皇宮外面的賢良寺里。賢良寺,顧名思義,是一個寺廟。由於其離皇宮很近,成為明朝外省官員進京辦事時的首選居住地。


多年以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晚清封疆大吏進京時,都寄住於賢良寺。

賢良寺最初是著名的「十王府」,是明朝皇子就藩前居住的集體宿舍,檔次還是蠻高的。大部分明朝外省官員進京時,無法享受這樣的待遇,只能另選住處。有意思的是,明朝外省官員進京時,一般不會住在旅館或者會館,他們更喜歡住在寺廟之中。



這裡有一個故事。


萬曆時期,有一個叫李廷機的內閣大學士,不滿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憤然寫了一份辭職信,然後騰空住所,讓老婆孩子先回福建老家,自己暫時住在皇宮附近一所廟宇里,等萬曆皇帝把辭職信批准後,立即揮手「拜拜」。

可是李廷機左等右等,沒有等來萬曆皇帝的批複。李廷機深知萬曆皇帝的性格,倒也不覺得意外,便又一鼓作氣地寫了5封辭職信交上去。但萬曆皇帝依舊沒有批複。李廷機來了脾氣,一封接一封辭職信交上去。最後,足足寫了123封辭職信,均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屈指一算,李廷機竟然在這座寺廟裡住了5年之久。李廷機沒有辭掉職務,反而得到了一個雅號「廟祝閣老」,成為明朝官場一件趣事。


明朝外省官員進京時,為什麼不願意住在旅館或者會館呢?



這是因為,有明一代,至少在公開層面上,官員的俸祿是偏低的。維持一家老小生活已然不易,哪裡拿得出余錢來住旅館?明朝旅館又常常與茶樓、酒肆等休閑娛樂場所混搭,堂堂朝廷命官出入其間,難免不會被人指指點點,傳到御史耳中,還有好日子過嗎?

明朝甚至禁止官員超標準住宿。《大明律·兵律五·郵驛》規定:「凡公差人員,出外幹辦公事,占宿驛舍正廳上房者,笞五十。」這就是說,如果外省官員進京時貪圖居住舒適,住在旅館上房,被發現後,會被打50大板。


另外,官員一個人住在旅館裡,也給人一種凄涼無助的感覺。明朝詩人田四科一首《旅館》,「旅館清尊日復斜,鷓鴣啼處客思家。晚來牆角胭脂雨,落盡山桃滿樹花。」就寫盡這種心態。


同樣,外省官員進京時,如果住在帶有聯誼、結交性質的同鄉會館,也是在給御史送彈劾的「子彈」。畢竟,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極力防止官員拉幫結派、互相勾結。外省官員千里迢迢奔赴京師,已經很不容易了,何必住在會館裡擔驚受怕,給自己找罪?



相反,明朝時期,不管是北京還是南京,京師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寺廟,比旅館的數量還多。與大家想像中「青燈古佛」的凄涼景象不同,絕大多數寺廟規模可觀、環境優雅、住宿舒適、素餐可口,居住環境與旅館、會館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自然成為外省官員的首選。

同時,寺廟是公開場所,任何人都可以隨便進入,燒香拜佛。外省官員住在裡面,免除了旅店的喧擾、會館的是非,拒絕了各種迎來送往,就算有同僚前來探望,也可回贈一杯清茶,顯示出自己坦坦蕩蕩的胸懷,讓皇帝十分放心,讓御史無話可說,何樂而不為?


【參考資料:《明史》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美軍對待日軍戰俘很殘忍?看看日軍如何對待中國戰俘吧!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