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少年孩子為何如此迷戀網路?

青少年孩子為何如此迷戀網路?

網路是孩子對現實的避難所。周遭的現實生存環境是如何影響孩子,如何讓孩子遁入到網路當中去獲得一些彌補的呢?今天沈老師將用以往的諮詢案例選出五個來詳細闡述網癮形成的原因,為了保密起見裡面人物都是化名,情節也做了簡單的修改,大體的情況是不變的。主要從以下五方面進行論述。

內容

1.從小要求學習,重成績;

2.從小父母就沒管孩子,一有空就問成績;

3.學習成績差,回家後總是被嫌棄、否定與指責;

4.學校受挫,同學關係不好,回家總被否定、嫌棄與指責;

5.家庭不和睦,父母經常吵架,甚至離婚。

1

只要求學習,重成績

男,十五歲,初二年級。一直以來,母親對他的學習非常的重視,只要成績好,什麼都好說,如果成績下降了母親就會控制不住的憤怒,懲罰孩子,如打罵,或者是斷網沒收手機。孩子在小學階段,為了不被母親懲罰,人也確實聰明讀書成績非常好,是學校里優秀的尖子生。可到了初一下學期開始孩子就不愛讀書了,整天沉迷在網路中玩遊戲。此時孩子也一米七九的個子,母親拿他也沒辦法,不能像以前一樣打他,打也打不過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難發現:這個孩子是為了媽媽學習的,成績好媽媽開心,成績不好就得接受懲罰,成績是被媽媽的情緒控制著的。在小學階段還是潛伏期,媽媽的控制不好受也都是無力反抗,只能壓抑下來,迎合媽媽做一個好孩子、乖孩子。我們發現我們身邊當中的好孩子、乖孩子非常多,這類孩子還是有很多問題的,因為他壓抑了太多的委屈與傷害。

到了初一下半年,年齡也到了叛逆階段,感覺自己有了一定的力量,有了自己的主見,可以反抗媽媽了,也就是可以反控制媽媽。為了不被媽媽繼續控制,不願意繼續做學習的工具,就遁入到了網路遊戲中,這是一個控制與反控制過程。媽媽的控制體現在要求兒子好好讀書,彌補自己低學歷的遺憾,孩子也就成為了媽媽的工具。當然這個案例通過一年多的干預後,孩子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母親也重新審視了自己,做一個安心放手的母親。這是第一點從小要求只學習重成績,結果就導致了孩子網路成癮。

2

父母沒管孩子,只問成績。

張子涵,十三歲,六年級,父母是做生意的,主要是爺爺奶奶帶大。在子涵的記憶中父母一直很忙,而爺爺奶奶除了管自己吃喝基本都不管其他的,奶奶更多時候都是自己在看電視。子涵很想他們能夠陪自己(包括自己的父母),能夠帶自己出去玩。她要求的好幾次都被忽視了,子涵慢慢放棄了這份期待。父母在百忙之中的閑暇時間裡,就只會問成績。為了打發時間,就拿起家裡的ipad,剛開始是玩遊戲,跟遊戲中的玩伴聊天,後來加了QQ,感覺跟對方聊天特開心。慢慢就對這個網友產生了好感,我開始網戀了,學習一落千丈。自此,我父母開始擔心我,看見我經常玩平板,也看到了裡面的聊天記錄。我非常生氣,我覺得他們根本不尊重我,我開始跟他們冷戰,並試圖聯繫對方,我就去網吧,後來忘了回家我就被抓到這兒來了。

這個孩子從被家庭忽視,拿著平板來消耗時間,然後網戀。那麼這個案例中的子涵是從小被忽視長大的孩子,後來在網路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屬」,這是心裡的歸屬,就是早戀中的網戀。子涵為何會早戀?因為她在早戀中被愛,被關注到了,彌補了自己內心的空虛感、忽視感(當下也是被忽視的)。那子涵為何不是現實當中找個男朋友,而是在網路中碰到了呢?

第一,子涵的父母爺爺奶奶基本很少帶她出去,她很少接觸其他人,因此她不懂在現實中如何與人打交道,更不用說異性。說到這裡,我們說父親決定女兒一生的幸福,也就是說,一個女兒她有什麼樣的父親,未來往往會找一個什麼樣的丈夫。假如說這個父親是忽視她的那麼她也會找一個忽視她的丈夫;如果說這個父親是暴躁的,她同樣也會找一個暴躁的父親。記住了,父親決定了女兒一生的幸福。

第二,子涵在遊戲中碰巧遇到了會保護他、關注她的網友,這是她從未有過的一種體驗,彌補了她現實的缺失,因此迷戀上了。我們會發現,不要說子涵,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是為了缺失而活。這也讓我們看到好像孩子只有成績好,父母才是關心的,至於其他,父母更不關心,從而忽視了孩子。

3

成績差,被嫌棄、否定與指責

陳字超,十六歲,初三,IQ智力測試八十多分,正常偏低(正常90—120之間)。父母對他的學習成績沒有什麼期待,還會一直說他比較笨。父母為了不給自己的孩子壓力,將智力正常偏低的這種情況也跟老師說了。這個母親的出發點是好的,以為這樣老師會更加理解包容自己的孩子,會更加照顧自己的孩子。可沒想到這個老師帶著歧視的眼光看待孩子,甚至讓其他小孩也知道了,甚至嘲笑他、嫌棄他、捉弄他。字超非常的苦悶、生氣,控制不住的跟學校老師同學打架,回來後就被父親打罵(父親經常喝酒脾氣很不好,不會和孩子正常的溝通,所有的溝通方式都是打和罵)。慢慢的,字超上課就會做一些小動作、做作業精力不集中,經常會去招惹周邊的同學,影響老師上課,經常被學校老師投訴。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字超一回到家就玩遊戲特別愛玩槍戰遊戲或者一些格鬥遊戲,而且每次都玩得很爽。

我們可以看到字超就是一位學習成績差,被父母老師同學嫌棄、否定、指責的孩子。字超在現實周遭的環境下積壓的委屈、憤怒、不滿是通過網路遊戲給釋放出來。網遊成為了字超在那個時間段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他內心的苦悶、憤怒這些他都可以通過遊戲去釋放,最起碼對他來說有一種緩解作用。家長朋友們記住了,網遊未必都是壞的,壞的是孩子一直會沉迷進去。作為家長的你,平時會對自己的孩子如此嗎?

4

學校受挫,同學關係不合

劉子揚,十一歲,四年級。子揚是一個智力非常高的孩子,智商被測出來有一百六十多分,非常聰明,所有科目成績也都非常的好。但是在學校經常與同學打架,上課也愛做小動作,會去吵身邊的同學,也因此經常被老師投訴。老師對他又愛又恨,即使上課搗亂他基本上都能夠聽進去,但是他實在很會影響老師上課。當然,被投訴後,母親總會教育他,起初是反反覆復的講道理,發現沒效果後變成了打和罵。在打罵的過程當中,甚至說很難聽的話來否定、嫌棄、指責子揚,希望子揚能夠乖乖的在學校聽老師話,做一個聽話的孩子。

乖孩子,這是很多學校老師包括很多父母為了省心,給孩子扣上的一個帽子,你不要像孫悟空,你要像沙和尚。讓子陽媽媽非常氣憤的事情是子揚每天回家都拿著手機玩遊戲,而且玩到什麼程度呢,飯也不吃作業也忘記做了。當然子揚即使不做作業他的成績還是很好的,而且只要他願意做半個小時作業,就能全部做完。但是,要是媽媽沒收手機,他就來勁,跟母親冷戰,不吃不喝,不完成作業。記得他母親說過,有一次把他手機沒收後竟然兩天不吃不喝,把這個母親真的給嚇怕了,後面真的是不敢沒收他的手機了。

母親鬥不過就把手機還給他,子揚父親經常在外地工作,每次回來都非常疼愛兒子,彌補自己對於兒子陪伴的缺失,對兒子的教育基本是不管的。後面了解到,子揚從出生三個月就斷奶了,父母都上班,根本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子揚。子揚是被一個完美主義型的奶奶帶大的,奶奶在自己性格的驅使下長期控制不住的憤怒、否定、嫌棄、指責子揚。如果子揚還不乖就忽視子揚,跟子揚冷戰。雖然奶奶很多時候對自己很好,所以子揚說:「奶奶是愛自己的,但是我非常討厭奶奶。」他對奶奶是又愛又恨,夾雜著一種愛的懲罰。

對於子揚的例子,有人會說老天是公平的,給了子揚這麼高的智商(一百六十分),也帶給了子揚各種問題。其實不然,孩子的智力是天生的,出現的各種問題都是後天教育環境所形成的,特別是家庭的教育環境。我們認為孩子在外面與人相處的模式,是在家裡與重要親人相處模式的轉移,或是爸爸媽媽或是爺爺奶奶,反正就是自己的監護人。接下來,我們詳細分析。

第一,子揚上課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是為了引起周圍人的關注也是為了引起周圍人的否定與嫌棄。很多家長不明白子揚為何要吸引周圍人的嫌棄與否定,因為子揚不僅是被奶奶媽媽嫌棄長大,還在子揚三個月大的時候就被斷奶,對於子揚來說自己就是被拋棄被忽視的孩子。子揚內心就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念頭:我不好,我不是個好孩子,這樣一個潛意識自我評價系統。子揚就會用自己的方式,比如上課多動,注意力不集中來告訴周圍人:我不是一個好孩子。

第二,子揚在學校經常與同學打架,不僅延續了奶奶媽媽通過打自己來解決問題的模式,還是一種失控的狀態,是一種自戀性的憤怒狀態。出生三個月斷奶就被送去滴哩班,對於子揚來說,就是一種失控狀態,是全能感的失控(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然後他會衍生出一種憤怒,叫做自戀性的憤怒。自戀性的憤怒也是一種失控,所以子揚非常渴望能夠控制一切,而現實又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幻想的心理世界中達成,那就是遁入到遊戲當中。因為他智商非常高,他在遊戲當中非常的好,比如說王者榮耀,他已經是達到最強王者了。

第三,反反覆復講道理,對於孩子來說就是被吞噬,就像身邊包裹了非常多很粘稠的液體一樣的吞噬,是非常難受的。那孩子不願意處於這種環境中必然會逃到網路中去獲得自由感。因為被吞噬的孩子,他覺得自己是沒有自由的,被嘮叨的各種語言給控制了。

第四,我們說過孩子被打被罵,是被否定嫌棄孩子,都會讓孩子在現實中處於自卑狀態,子揚為了證明自己是可以的,必然會在網遊中獲得成就感、價值感。子揚這麼聰明,確實在網遊當中彌補了他現實的缺失。所以我們會發現他對網路的依賴程度是非常強的,吃飯在玩,甚至睡覺的時候也在玩。

第五,子揚的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回來後不僅沒有給孩子原則,還寵愛孩子,對於母親來說是個悲劇,因為母親常年得不到陪伴的憤怒會轉移到兒子身上,而母親對孩子的憤怒,打罵就是母親的一種無力狀態。她意識層面是希望兒子好的,可是她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她既愛孩子又恨孩子。愛兒子是因為是自己親生的,恨兒子是因為他確實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麻煩,經常被叫到學校去被老師訓斥。我相信有很多家長都有這個體驗,因為孩子不乖,被叫到學校裡面去被老師訓斥,而且有些時候老師說的話還很難聽。在這愛恨交加下兒子是很矛盾的,都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你們了,所以他選擇到網路中,在網路中我就不需要去面對你們了。所以塑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脫離網路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完美主義的奶奶,不管子揚做得好還是不好,即使做的很好都會被雞蛋裡挑骨頭。子揚反感這樣的奶奶,又認同奶奶,那麼子揚慢慢的就自然的形成一個定勢思維:我是不好的,我是壞孩子。所以子揚在網遊中,通過不斷毀滅敵人,甚至對於他的隊友,那種他覺得比較笨的,他都試圖毀滅他們。按照他說的就是把一個炸彈扔過去把他們給滅了。即使是隊友他也把他們給滅了,子揚通過這種象徵性的毀滅來毀滅自己內心不好的自己。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網遊對於子揚來說是一種療愈,只不過這種療愈,是不具備療愈功能的療愈。我們說這也是一種呈現,真的要達到療愈,那麼子揚需要去跟身邊的人講,他做了這些事情。我們告訴他為什麼你不僅會去毀滅你的敵人,還要毀滅你的隊友?毀滅你的隊友的時候你有什麼感受?到了我這裡後,我很耐心地聽他講話,然後問他的感受,那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子?我發現慢慢的,子揚可以不再去毀滅他的隊友,甚至更多的去保護他們。所以家長朋友們還覺得網遊不好嗎?如果家長能跟孩子探討這個過程中的感受,孩子就不至於迷戀網路了。在探討的過程當中肯定是以共情為主的。那麼我們的課程自我管理,就具備這個功能。

第七,原則是父親給的。(這個我們上次課有講),愛是母親給的,因為母親天生會心軟,因此沒收手機是沒有用的。

5

家庭不和睦

有一位高二的男生,在他初二年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父母在離異前也鬧得不可開交。所以當父母離婚之後,他就晚上玩遊戲,白天睡覺,本來在班級裡面是成績非常非常好的尖子生,成績一落千丈,掉到了中下層次。因為這樣他一直到初三都沒有再讀過書,基本上都是在網上度過的。他說他太痛苦了。我問他:「你的爸爸媽媽在你心目中什麼?」他直接告訴我:「ATM機。」就是提款機,他爸爸會給他錢給(他爸爸是開工廠的),他媽媽會給他錢,僅此而已。在網路成癮培訓班的戒斷的過程中,他看到別人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他突然說了一句:「也許我說我的故事,你們都會嘲笑我。」沒想到我們沒有嘲笑他,所以他在這個過程中邊說邊哭,哭得歇斯底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用了一些技術去幫他去處理。最後他說:「我一定好好讀書,不再上網了。」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把之前落下的功課補回來,他還回去跟他爸說我一定好好讀書,我不再上網了,下面還有個八歲的妹妹,我要給他們產生良好的影響。

家庭不和睦,父母經常吵架,甚至離婚,導致孩子出現網路成癮問題的,在我手上是非常多的。當家庭處於這種狀態的時候,往往是沒有空閑去照顧孩子的,更多的是忽視的,內心感受處於被忽視狀態,而且這份內心感受,更多的是煩躁與無助。因為他希望爸爸媽媽能夠和好,能夠好好的陪伴自己,可是他們做過的努力都是沒有用的,孩子只能自暴自棄,為了逃避那些感受往往也會到網路中,不分黑夜白天的玩遊戲,心情也會變得暴躁。

上面這個案例是因為家庭,夫妻間的矛盾,吵架,甚至離婚給孩子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當然,這個孩子也是比較快速改過來了。被父母忽視,父母沒有精力或不懂如何走進孩子內心世界,孩子覺得他跟父母是有距離的,所以他必然找到一個自己比較熟悉或比較開心的地方那就是網路。

總而言之,孩子在虛擬網路世界

轉移現實的痛苦,避免自殺(自殘)

自由快樂,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發泄情緒,釋放壓力與焦慮

釋放攻擊性(如字超)

交友,在虛擬中獲得認可(如子涵)

被肯定,有成就感、價值感(如子揚)

填補空虛,獲得存在感(如子涵)

獲得被關注的需要(如子涵)

獲得知識(網路電腦平板沒有錯,錯在家庭環境與親子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德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易德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