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跨界核能,誰將領跑下一個能源主賽場?

跨界核能,誰將領跑下一個能源主賽場?

6.14

T.O.D.A.Y

「核電」

以熱保電是一種不得已為之的「曲線救國」策略,發展核能供熱的時機已經成熟。

當前,中國能源事業進入結構優化和技術升級的新時期。低碳發展,大力開發風、光、核等新能源成為業界共識。

尤其在核能領域,傳統能源集團一直致力布局,他們或憑藉廠址資源與核電集團參股合作,或投資核電集團看不上、顧不上或希望分散風險的新核電技術,以圖領跑能源發展的下一個「主賽場」。

能源央企爭先布局

國內核電市場,除中核、中廣核、國電投三家「三足鼎立」外,其他「五大四小」發電央企也紛紛布局。

2015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國家核電」)重組成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國電投」),中電投的核電業務整體轉入國家核電板塊,形成國電投的核電業務子公司。合併三年來,隨著AP1000示範工程的陸續裝料和投入運行,該企業也即將收穫核電發展的紅利。

華能集團方面。其控股(47.5%股份)參與了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並在海南昌江核電站佔有49%的股份(其中華能集團19%,華能國際30%),還入股了(10%股份)中核霞浦核電有限公司,建設了鈉冷快中子增殖堆核電廠。此外,國電投在山東海陽核電也持有5%的股份。

大唐集團方面。不僅在福建寧德核電中佔有45%左右的股份,還參股了(24%股份)待建的遼寧徐大堡核電站。

華電集團方面。其在福清核電佔有39%的股份,子公司華電國際參股了(39%股份)中核華電河北核電有限公司,並積極建設海興核電站。

三峽集團方面。投資入股了上市公司——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長江電力也參股了一些核電項目,如中核霞浦(10%股份)。不過,曾經寄予厚望的內陸核電——湖南桃花江核電卻慘遭無限期延遲。

國電集團方面。其與神華集團合併後,國電集團在漳州核電49%的股份隨之進入到新組建的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此外,神華集團還投資入股(30%股份)來致力於行波堆示範電站建設的中核河北核電有限公司。

此外,一些地方能源投資公司也參股了當地的核電項目。

核能利用環境生變

新一輪火電淘汰悄然開始。受電力供給寬鬆、煤價高企等多重因素影響,占電力供應60%以上的火電正處於盈利能力的歷史低點。

尤其是火電審批權下放之後,火電裝機容量快速增加,但電力需求卻無相應的增長,導致近幾年發電廠發電小時數持續下降,並徘徊在4000小時左右,全國電力嚴重過剩。

與此同時,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在政策鼓勵下快速增長,由此產生的「棄風」、「棄光」、「棄水」現象卻此起彼伏,就連核電也要積极參与到負荷調節、促進電力消納的新課題。

全國範圍內出現了由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不到位形成的「劣幣驅逐良幣」的不合理現象,嚴重影響了整個能源系統的綜合利用效率,與此同時也對自然生態環境和企業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壓產去能後,煤炭價格快速回升,火電廠經營再次承壓。同時,粉煤灰綜合利用市場迅速萎縮,粉煤灰回填礦井難度加大,北方各地通過「上大壓小」新建燃煤電廠也無可能。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環境保護稅今年起開始徵收,每噸灰渣排放將上繳25元環境稅,而這卻有可能成為壓垮燃煤電廠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上種種因素導致了火電廠、燃煤熱電廠不得不積極尋求革命性轉型。在環保現實和相關政策的壓力下,呼籲了多年的能源革命由此開始。

值得關注的是,核電的日子並不好過。在核電領域,由於三代核電都剛剛批准裝料,尚未投入正式商業運行,所以已經連續兩年沒有新批准大型核電項目。即使到年底真能夠新批准6-8台新核電機組開工,三大核電集團也將處於「吃不飽」的狀態。

與此同時,由於現有的核電站大都出現了季節性甚至全年性的壓減出力的現象,現有核電能力消納都成問題,所以核電企業在決策新上核電項目時,不得不充分重視電力市場預測,如果需求不足,緩建也不是不可能。

在電力過剩的重壓下,北方地區冬季供暖市場卻出現了熱源嚴重不足的尷尬局面。為減輕冬季的大氣污染,降低霧霾水平,多個地區不得不限制燃煤。

為了生存,北方地區的火電廠紛紛改造成熱電聯供。利用電廠餘熱供暖本來無可厚非,以熱保電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曲線救國」策略。但沒想到,熱電廠「以熱定電」導致了北方地區更加嚴重的可再生能源上網困難,東北地區還出現了大型核電也沒有上網電量空間的悲劇,遇到周末和節假日,情況更為嚴重。雄心勃勃的壓煤減排承諾根本沒有完成的可能。

核能供熱迫在眉睫

在電力整體過剩、核電消納不足、新核電項目上馬困難,以及北方熱源嚴重不足的當下,筆者認為,發展核能供熱的時機已經成熟。

近幾年,筆者所在單位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核能分會,積極推動啟迪新核公司的成立、完成池式堆專利保護並開展選址,推動中核集團完成池式供熱堆的設計任務以及開展示範工程建設。四年來,核能供熱受到了愈來愈多環保、熱力、核電和常規電力企業的認同。

當前,在研究和設計的核能供熱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途徑。

一是大型核電站餘熱利用。優點是可以將本來排向大海的餘熱加以回收利用,提供給周邊居民的生活用熱和農業生產使用。缺點是核電廠都位於海邊,距離集中居民區較遠,需要仔細核算餘熱回收投資和成本。

二是新建小型核電站實現熱電聯供。優點是供熱蒸汽參數較高(約130度蒸汽),可滿足工業用熱需求,兼顧居民生活集中供熱需求。缺點是由於有壓力殼,內有25個大氣壓,所以系統配置與現有大型核電站相比並無本質差別,導致電站投資成本過高。也應看到,當前普遍發電能力過剩,電網調度不太歡迎新增發電能力。

三是新建常壓低溫池式供熱堆。不發電、只供熱,進入熱網的熱水出口溫度只有90度,只能滿足冬季居民區集中供暖需求。但優點仍將體現在如下諸多方面:開口常壓,免去了複雜的為控制壓力所需的壓力容器、穩壓器和安全閥等設備,投資成本大幅度降低,約為低參數壓力殼式核能供熱系統的1/3;與燃煤或燃氣系統相比,運行成本極低;對於能源系統整體優化的作用明顯;對生態環境系統的改善作用明顯;對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冬季生活質量的作用明顯;是建設核技術應用產業園的最好平台;是建設軍民融合示範基地的最好載體;是傳統電力行業進入核能領域、實現產業跨界、轉型升級的捷徑。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核能供熱,仍大有文章可做。傳統能源企業(無論是中央企業還是地方國企、民企),應主動轉行核能供熱及核能綜合利用領域,主動出擊、積極變革。

(作者為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核能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清華厚德能源規劃與管理研究院院長)

版權聲明|本文為能源雜誌稿件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與作者名稱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能源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能源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