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一官員是三朝元老,但他絕大多數時間住在鄉下,怎麼回事  

明朝一官員是三朝元老,但他絕大多數時間住在鄉下,怎麼回事  

原標題:明朝一官員是三朝元老,但他絕大多數時間住在鄉下,怎麼回事  


這個人叫鄭紀。


鄭紀,字廷綱,號東園,仙游縣文賢里上人。出身貧寒之家,父親為燒炭翁。一生經歷英宗、憲宗、孝宗三朝,人稱「三朝元老」。歷任翰林庶吉土、國子祭酒、按察副使、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


(鄭紀)


鄭紀明景泰元年中秀才,景泰四年中舉人,天順四年中進士。一生著作著述頗多。清康熙版、乾隆版《仙游縣誌》均有記載:鄭紀著有《歸田錄》八卷,詩集四卷,《文集》五十卷,《聖功圖》十卷。《東園文集》在清代收入了《四庫全書》。


明憲宗時期,皇帝朱見深特別寵信汪直、梁芳、韋興等宦官。封汪直為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讓其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使汪直等人禍害朝廷,氣焰囂張。他們屢興大獄,謀害良臣。梁芳倚仗有皇帝撐腰,貪腐諂媚,為討好憲宗的寵妃萬貴妃,「日進美珠珍寶悅妃意」,四處搜刮民脂民膏,搞得老百姓怨聲載道,而明憲宗朱見深因寵愛萬貴妃,卻置若罔聞。

此時,一身正氣的鄭紀站了出來。他冒死向憲宗上奏《太平十策》,希望皇帝「遠姦邪,任忠良,恤民命,興禮教」。但朱見深未予理會。


在這種情況下,鄭紀憤而辭官,歸隱故里達20年之久,體現了他身上的朗朗正氣。



(明憲宗)


鄭紀在鄉居的20多年間,倡建學堂,與陳遷等人,組織了仙遊歷史上的第一個文學社「耆樂社」,開創仙游文學活動的先河。

他又組織植樹修橋,先後捐資籌資修建了鹿鳴、登瀛、步雲、朝天、卧龍諸橋。


鄭紀還十分重視風俗教化,革陋習,樹新風,尚節儉。為此,他特制定了《歸田咨目》十條,用意正如其序所言:「以自警束,以訓子孫,以告鄉人。非敢任移風易俗之責,但不欲助其縱侈耳!」


明孝宗時期,鄭紀重新得到了重用,擔任經筵同考官,掌握著科舉考試判卷的重要職能。


在組織科舉考試的時候,有人通過各種辦法,想讓鄭紀在判卷的時候,偏袒特定人選。此事遭到鄭紀的嚴詞拒絕:「名爵乃國家之公器,豈能私相授受?」


後來擔任國子祭酒。學館膳費有不少結餘,司禮監陳寬想拉攏他,將結餘的膳費千多銀兩送給鄭紀,遭到他的斷然拒絕。鄭紀因此招致同僚誣陷。


(明孝宗)


在這種情況下,鄭紀再次辭官回家。


不過,回家以後,他並沒有閑著。

當得知仙游百姓不堪稅賦時,鄭紀立即上疏孝宗,懇請減免稅賦。孝宗為其奏疏流露的真情所感動,命戶部減免仙游三年田賦。


後來,鄭紀看到當時明朝不斷出現大饑荒,心裡非常憂慮,於是又向明孝宗提出《備荒六事》,建議朝廷在全國統一調度,以豐補歉。這是一個全國性的計劃經濟,從根本解決了明中葉的朝廷經濟危機。所以,鄭紀在史上,又被譽為「經濟名臣」。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其君。」范仲淹的這句話,用來形容鄭紀,再恰當不過了。


(參考資料:《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個目不識丁的人,被人強迫推上帝位,後來竟成為史上公認的明君
劉邦把國土一大半封給兒子們,為何這個兒子最後卻餓死了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