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基礎:什麼是「吉金樂石」?

篆刻基礎:什麼是「吉金樂石」?

這篇文章是回答後台一位名叫「不可及也」的朋友的提問,學習篆刻,「吉金樂石」是個基礎概念,但要三言兩語就講清楚,似乎也並不容易。只好寫篇文章來回答了。

(吳昌碩題邾公華鍾全形拓)

1、吉金

金當然不是黃金,而是青銅,漢代以前的文章中所稱的「金」往往指的就是青銅,《墨子》一書在描述大禹鑄九鼎時寫到「使蜚廉採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這裡所說的「採金」就是指開採銅礦取得鑄鼎所需的青銅。《詩經》中著名的《韓奕》一詩中,內有「 革金厄」一句,句中的「金厄」指的就是青銅的軛(馬具)。當時的政權在北方,但是當時的銅礦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江西、湖北、安徽等地,要獲得大批銅料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據研究,周王曾多次派大軍征伐南方,搶奪銅料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原因。戎生編鐘的銘文中稱:「……遣鹵積,彼潛征繁湯,取厥吉金,用作寶協鍾。……」注意,這裡已經有了「吉金」的概念,也明確標明它所用的吉金就是用鹵積(鹽)從繁湯這個地方換來的。這一事件也見於《古本竹書紀年》等文獻。我們可以想見,在2800年前,派遣大規模的拉鹽車隊,從北方到南方專門去交換銅,銅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了。

為什麼要大量換銅呢,為什麼又叫吉金呢?

古人對於自然界的很多現象無法解釋,因此,他們相信有神明的存在,或者有某種神秘力量支配著社會的發展,於是,古人的祭祀是很重要的生活內容,吉字即來自祭祀活動。

(吉字的字形演變)

甲骨文中的吉,都是由一個向上的箭頭及一個口組成,表示能通曉天上的事,因為能說出上天的旨意,所以能逢凶化吉,金文和小篆則將向上的箭頭改為了士,表示有才智的人(士)的言語,因為士是通曉天理的智者。吉後來引申為好運。同時「吉」也成為古代祭祀鬼神的禮儀,為「五禮」(吉、凶、賓、軍、嘉)之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

(毛公鼎)

又因為祭祀用的禮器都是用青銅鑄造的,由於把青銅稱作「金」,後來人們又將青銅禮器也稱之為「金」,把青銅器上的銘文稱作「金文」。所以這些青銅器也叫「吉金」。比如《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等等,這些都可以稱之為「吉金」。界定點在於,「吉金」的載體是金屬(一般是青銅)。

(散氏盤)

2、樂石

樂石的出現要比吉金晚些,也更容易理解一些。《古文苑·李斯〈嶧山刻石文〉》:「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群臣頌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章樵註解時稱:「石之精堅堪為樂器者,如泗濱浮磬之類。」可見,「樂石」原指可制樂器的石料,到了李斯這裡,用石料來記錄文字,用以給秦始皇記功頌德。

(石鼓)

《嶧山刻石》最終成了碑刻中的經典,中又有樂石字樣,於是後世就把所有的碑石或碑碣都稱做「樂石」。比如先秦時期的《石鼓文》、漢碑《袁安碑》、《張遷碑》,唐碑《九成宮》《勤禮碑》等等,都可稱之為「樂石」。界定點在於,「樂石」的載體是石頭。

(《九成宮》局部)

3、概念的發展

到了清代,特別是乾隆、嘉慶之後,隨著文字獄的興起,加上考古學的發展,研究「吉金樂石」成為文人雅士排遣時光的最佳方法,因此,「金石學」大興。清龔自珍《第一序》:「公謂吉金可以證經,樂石可以劻史,玩好之侈,臨摹之工,有不預焉。」他認為,「吉金」可以驗證經典,而「樂石」可以劻正歷史,「金石學」也由此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學術地位,其實也間接地承認了吉金樂石所承載的藝術價值。

(黃牧甫以金文入印:萬物過眼即為我有)

因為「吉金」多記大篆,而「樂石」多載小篆、隸書、楷書,「吉金」、「樂石」也漸漸成為書法、繪畫、篆刻藝術的重要研究對象,描金器、拓碑文成為藝術家們重要的雅好,吉金樂石鈐拓題字互贈也成為文人們交往的重要手段,藝術作品有「金石味」也成為藝術家們的明確追求。後來,吉金、樂石合在一起成為專有名詞「金石學」,統稱對於金石歷史材料的研究,這種研究不僅局限於歷史、人文,同時也涉及藝術研究,而一些藝術大師也確實將金石學問用於他們的藝術實踐,比如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的金文、石鼓文入印等,均來自於對吉金樂石藝術養分的吸收、消化和再利用。

(吳昌碩以石鼓文入印:須曼)

到了近現代,「金石學」已成為重要的學科門類。吉金樂石當然也就成了文人、藝術家們的熱愛,很多文人以「吉金樂石」的題字、篆刻來表達自己的志趣,彰顯自己的高雅品味。金石器物因為歷史悠久,多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因此,吉金樂石又同時是一門昂貴的學問,同樣因為歷史久遠的遠因,要真正進入金石學的大門,又需要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和歷史知識。顯然,進入「吉金樂石」的大門並不容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人文掌故:那個讓梨的孔融,真的不是么簡單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