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秘人生的邊界

揭秘人生的邊界

人類雖然認為自已是這個地球上最智慧的物種,但我們也必須謙虛地說:能力有限,多多包涵。因為人類的認知是有邊界的,就像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祖手掌心,我們的行動能力也跳不出自己的認知邊界。正如查理·芒格所說,人類只能在能力圈範圍內行事。

當我們站在自然法則與人類自然屬性的角度看當下時,人類社會一切因果其實早已經註定,各種假象亂象皆是浮雲。

近10年來,我一直傾力於研究人類社會的各種因果關係,我尤其注重研究作為自然法則中哪些最底層的基礎秩序,這是自然里一切因果關係的開始,發現所有人類歷史的文化現像與社會問題其實都是人類個體或群體的認知行為所產生的因果關係,我一直不斷的把自已研究的結果通過各種渠道告知身邊的人,希望這些有價值的分享能夠支持到更多的人,避免各種人為的天災人禍。

結果是身邊的朋友們並不相信「自然法則的因果邏輯」一說。我基於自己的理解,闡述了一些關於自然法則中因果邏輯的觀點,但朋友們也似乎聽不進去,一直在找反例反駁我。我習慣立帖為證,甚至把十年里的各種因果預推要點截屏給朋友,朋友們也只是發來「呵呵」。

事實上,朋友們自已也意識到社會發展階段的規律,我只是有意識地想幫助朋友們認知自然法則,建構起符合人類的自然屬性,促進人類社會和諧的良好人格狀態,這對人生活徹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事後我反思,為什麼這麼明顯的道理,朋友們就是固執地不相信呢?甚至連去查查數據的意願都沒有。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不同的認知邊界,我們總是習慣基於自己現有的認知去看待問題。

那為什麼我和朋友們對於邏輯知識的接受程度截然不同?因為我們人體硬體有不同的配置,人體軟體認知也有不同邏輯層次。我一直習慣把絕大多數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加上習慣思考反省,在認知上就很容易接受自然法則的事實。相反,朋友們不愛較真鑽研,平時也很少花時間關注這些內容,當一個新觀點放在面前,而且和自己原有的認知不一致的時候,自然是難以接受的。

類似這樣的經歷還有很多。比如跟人交談時,你從各個方面給他分析一個問題,提出中肯建議,但他就是怎麼都聽不進去,最後還是奔著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為什麼?很大的可能性是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建議都不在他的認知邊界里。

我們對一件事物的認識永遠不可能超過自己的認知邊界。然而,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認知惰性,我們不願意打破自己原有的認知邊界。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你什麼都不信,可能是因為見識太少。而這裡所謂的「見識」,我認為可以理解為拓寬認知的邊界。

人的成長改變,根本在於認知的升級和擴展。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認知,人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企業創始人的認知邊界,就是企業真正的邊界。我們的認知邊界,就是我們人生的邊界。

一個人成長最難的部分不是技能,不是執行,而是在認知上的不斷提高與拓展邊界。為什麼?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難以跨越的隱形障礙。那就是我們已有的經驗與慣性思維。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會逐步地變成我們不自覺地維護著的觀念乃至信念,從而形成一種排斥不同的、與其相矛盾的經驗思維力量,從而讓我們忘記成長的本意--成長是為了不斷突破自己的局限、了解未知和去掉偏見,而不是強化已有的信念,證明自己的正確,然後不論對與錯,直接把觀點人格化,導致人格衝突。

我們人生的認知邊界主要受到三個自然心理效應的束縛:

第一個認知邊界:稟賦效應

所謂稟賦效應,就是人們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估值更高。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三組學生一起做實驗,關於杯子和巧克力的實驗。

第一組學生,先給他一個馬克杯,並讓他擁有一段時間,然後再告知他們可以用馬克杯換巧克力,結果只有10%的學生選擇換巧克力。

我們理所當然會認為馬克杯比巧克力值錢,但別著急,繼續往下看另外兩組學生的反應。

第二組學生,先給他巧克力,並讓他擁有一段時間,然後再告知有另外一個選擇,可以用巧克力換馬克杯,結果也只有10%的學生選擇換馬克杯。

這裡已經說明,跟馬克杯和巧克力本身的價值無關,而是跟先後順序有關了。

第三組學生,告知學生可以任意選擇馬克杯和巧克力,結果選擇馬克杯和巧克力的學生數量相當。

這個實驗鮮明地告訴我們,一旦擁有了某種東西以後,你的思維就被這個東西給束縛住了。馬太福音中有這麼一句話,擁有就等於被擁有。一旦擁有了的某件東西,你以為你擁有了他,事實上你被它給束縛住了。

第二個認知邊界:錨定效應

當有一個錨點的時候,我們的判斷往往被它影響。即使你知道它是錨點,你也會出現調整不足的現象。

丹尼爾·卡尼曼(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問在聯合國里非洲國家所佔的比例是多少?

卡尼曼在第一組被試的人員面前轉了邊上的一個轉盤,顯示了一個65的數字,僅僅是一個數字而已。而在第二組被試人員眼前,通過轉盤展示了一個10的數字(都是做實驗事先設定好的數字),沒有任何信息表明這個數字跟問題有關聯。結果是令人震驚的,第一組的被試人員給出的答案是45%,第二組被試人員給出的答案是25%,竟然達到了將近2倍的差距,錨點效應對人鎖定的程度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有句話說,控制錨點的人,就控制了一切。比如在招聘的時候主動提出薪資的人,在談判的時候第一個提出報價的人,在政治對決的時候,第一個提出提案的人等等。

第三個認知邊界:框架效應

人們對本質相同但表述方式不同的問題,往往給出不同的答案。

問題定義了答案,你回答任何問題其實都已經被問題給框住了。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解決什麼問題其實已經被問題本身給框住了,這也就是所謂的邊界所在、我們的視野所在。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打破這些心理效應的限制呢?

喬布斯曾經說過:「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為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難道聰明人沒有尊嚴嗎?不是,是聰明人知道尊嚴不是在別人駁倒自己時去維護面子。真正的尊嚴是發現改進和成長的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有解決方法的前提是我們腦中首先要有分辨真假信息的意識,讓我們具備分辨真假的邏輯思維。如果我們腦中還繼續效應受限,無論學習再多的新方法、新觀點,我們原有的認知都不可能升級。

一:學會質疑,學會提問。

質疑乃科學精神之核心,科學的進步和創新離不開質疑。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每一個重大科學理論的誕生都不是自然演化出來的,而是伴隨著新理論對舊理論的質疑,甚至伴隨著激烈的爭論和衝突。可以說,沒有觀點的碰撞,難以擦出真理的火花。

二:養成邏輯思維的習慣。

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過程。它與形象思維不同,是用科學的抽象概念、範疇揭示事物的本質,表達認識現實的結果。邏輯思維是一種確定的,而不是模稜兩可的;前後一貫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條理、有根據的思維;在邏輯思維中,要用到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運用這些思維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邏輯思維的能力。

三:積极參与在不同環境下的各種挑戰比賽

我們在不同環境下參與各種不同的體驗時會發現更多的問題,同時會激發更多的求知慾望與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下我們人生生命的長度是極為有限的,但認知的邊界卻是無限,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儘可能去擴寬認知的邊界,支持我們人生更好的排序與繁衍。未知很美且很有價值,彩虹之路,我們一起做好自已,支持彼此,邁向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彩虹戰士 的精彩文章:

信奉撒旦的套路,源於人類大腦進化的滯後

TAG:彩虹戰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