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變史,「吳忠為什麼叫吳忠」

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變史,「吳忠為什麼叫吳忠」

浪吳忠:第四十九期

芳華留不住,歲月已白頭

沿著歲月的車轍,青春已悄然走過

浪吳忠用文字於圖像,為您講述吳忠的故事

「吳忠」作為地級市的稱謂,你們都知道這是一個以人名而命名的地名嗎?

那麼問題來了,「吳忠」是何許人也?又很少有人能說出所以然來,於是就有了種種推測。

吳忠的地名得於明朝洪武初年(約公元1368年),當時,靈州守御千戶築堡,以屯長「吳忠」命名為吳忠堡。

雖說吳忠堡的堡寨,至遲築於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但因其系土築,經不起歲月風雨的剝蝕,大約在清朝同治年以前已坍圮。清末同治年間,清政府於此重築堡寨,這就是解放初我們看到的樣子。

(解放初吳忠堡人民會場)

長期從事地方史研究的史志專家穆野先生說起吳忠是「農戶庄檯子上建起的城市」時,這話並非危言聳聽。準確地說,吳忠的城市建設是從一座土寨子「吳忠堡」發展起來的。「吳忠堡」已有近500多年的歷史,但它卻是一座新興的年輕城市。時光倒退60年,年輕一代想像不到,吳忠原來的城區面積非常之小,方圓不過一公里而已。吳忠真正稱其為「城」,也只能從1950年1月設立縣級吳忠市之後算起。

明朝初年,由於邊防的需要,明政府在全國設置了九大軍事重鎮,其中寧夏境內就有兩鎮:一為固原鎮,一為寧夏鎮。吳忠屬於寧夏鎮。由於元末明初戰亂不斷,寧夏境內人口稀少,軍隊便實行軍墾,以實現軍糧自給,這樣,便在今銀川、吳忠附近設置了許多軍屯堡寨,初無名稱,只以他們屯長的名字相稱。

據《明史?寧政傳》記載:「寧夏堡寨,以人名命地名……限以其屯長姓名命堡,若葉升、李俊、張政、吳忠之類是也。故而,在寧夏,由屯長姓名演變而來的地名很多,如青銅峽市的葉盛(葉升)、蔣頂(蔣鼎)、李俊、銀川市的掌政(張政)、望洪(王宏)、楊和等都是。

「吳忠」便是當時駐紮在這個地方一個「屯長」的名字。

(1936年的吳忠街道)

吳忠,安徽鳳陽縣臨淮觀鎮人,世襲靖海侯。其父吳禎、伯父吳良,均系大明63位開國功臣之一。吳禎封靖海侯,追封海國公;吳良,封江陰侯,追封江國公,為明皇陵的督造者。靖海侯吳禎善水戰,曾督海運,餉遼東。洪武二年(1369年)平陝西還,與副將軍馮勝駐慶陽。洪武十二年(1379年)病卒。其子吳忠襲。廿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受牽連,吳忠被誅。死後被葬於父輩墓地。吳忠的名字出現雖然較晚,但其有城建的歷史卻十分悠久。文獻和考古資料證明:吳忠是寧夏北部城建歷史最悠久的城市。

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於1937年8月3日曾到寧夏考察,他在日記中寫道:崇興寨與吳忠堡俱同治年間所築。靈武、金積為當時回人重要根據地,特築此二寨於兩縣之間……崇興寨稱右營,吳忠堡稱左營,俱駐兵之所。

(回族歷史學家白壽彝)

早在大禹時期這裡就已開發,大禹鑿青銅峽流守黃河,並在黃河沖積成的銀川平原上修渠種稻。春秋時期為戊狄民族游牧區。秦代以後,各朝代均設置行政機構。秦代在今市南金積鎮設富平縣。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在今靈武縣城西北的河中堡設靈州。北周至隋、唐屬靈州回樂縣。公元11世紀屬西夏國。元、明、清代屬靈州。元代,開始遷入回回客。明代,大批回民以「屯戎」人的身份安插在靈州。清代,吳忠已發展為靈州南部的大名堡之一和回民聚居區。民國二年設置靈武縣,吳忠屬靈武縣管轄。

吳忠何時才被冠以市(縣)之名?

1950年1月,將原屬靈武縣管轄的吳忠鎮析出升置為縣級吳忠市,直屬寧夏省管轄。其行政區劃是,將靈武縣劃歸吳忠市的一市三區,以數字排序為四區20個鄉。

1955年4月,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稱為吳忠回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吳忠回族自治州撤銷。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屆代表大會)

1962年吳忠縣調整公社規模。

1963年6月,吳忠市撤市改縣,改稱為吳忠縣。

1972年,吳忠再次升為地級行政所在地。

1998年,撤地設市,銀南地區撤銷設為吳忠市。原縣級吳忠市撤市改區,命名為利通區。

(同年1998年的吳忠第一中學)

由此,「吳忠」以一個地級大市之稱而名動天下,載入史冊。

那麼吳忠堡由一個百戶人家的村寨演變為今天的地級大市,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沿革過程呢?

吳忠堡雖屬後建,卻「後來居上」,勝出了靈武和金積。其原因蓋由於它佔據了古靈州優越的地理位置,得「水旱碼頭」交通發達和「天下糧倉」秦漢渠灌溉之利。

(黃河渡口)

由於所處的水陸交通地理位置優越,商業發展較快,很快已是小有名氣的水旱商埠碼頭。

當時流行一首民謠:「秦壩關,古城灣,木料場的松木堆成山,日進日出賣不完……」正因為如此,這裡便形成了所謂「天下大集」。

《嘉慶靈州志跡》中記載:「吳忠、忠營二堡集市各一處,每逢三、六、九日交易。」可見吳忠「三、六、九逢集」由來已久,一直沿用至今。

(上世紀30年代的農貿集市)

(嘉慶靈州志跡)

吳忠變更頻繁,這讓吳忠從吳忠堡、人民公社、吳忠縣、吳忠市、銀南地區,改設為吳忠市的滄桑巨變中找到了歷史底蘊和遺迹。由於不斷地另起新名,幾乎割斷了吳忠的歷史記憶。幸好還有瓦渠、早(棗)園、板橋、石佛寺(東塔寺鄉)、興教寺、古城等幾個村莊的名稱僥倖被保留了下來,成了我們追憶吳忠歷史文脈的寶貴線索。

至今,55歲以上的老人們還記得「文革」前,古城、東塔寺、上橋、板橋等地面上土寨林立的景觀。至今還有「小寨子」,馬月坡子等一些歷史遺迹。

(馬月坡老寨子)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吳忠人還能見到位於現預備役團的馬鴻逵的小寨子,位於南門石油公司加油站的馬清寨子;此外還有老人們經常提及的,如李家寨子、何家寨子、王家寨子等。

目前,吳忠市唯一倖存下來的只有馬月坡寨子了,而保存完好的只是寨子內的一處三合院。

地名是人類歷史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真實寫照。地名文化源遠流長,它既是歷史時期人類向大自然拓荒足跡的反映,也是戰亂、遷徙、民族融合的印證。隨著疆域的易主、國家的興衰、王朝的更迭,地名也在不斷變化中。吳忠深居祖國腹地,由於邊塞文化、生態文化、山地文化、黃河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等多種文化並存,因而也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名文化。

每座城市都有獨特的城市印記

承載著人們獨特的情懷與回憶

在吳忠忙碌的、可愛的你

今天是你在這所城市的第幾天?

每當與這座城市見面或離開時

它的模樣存在於腦海中

看到放大100倍的吳忠

我們慢慢重新認識吳忠

我們下周三,再見

-END-

圖片綜合來源於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處理

編輯: 玖玖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夏事兒 的精彩文章:

TAG:寧夏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