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什麼時候能聽出日語的長短音?——掌握日語發音的心法

什麼時候能聽出日語的長短音?——掌握日語發音的心法

什麼時候能聽出日語的長短音?

——掌握日語發音的心法

一:學會提問題

教日語將近四年,帶了將近200個日語零基礎的成年人入門,對於同學們初學日語時會有的疑問,我已經非常熟悉。在語音方面,初學者通常會問的問題是:「怎麼分清不送氣音和濁音?」但是我今天要談的問題卻是「什麼時候能聽出日語的長短音」。

這個問題比前一個問題難度高。因為大多數人連意識到長短音的區別都需要差不多一年時間。我自己就遇到了自學完標日,嘗試去考了一級的同學,對長短音,幾號音,促音完全沒有概念。

我經常對初學的同學說:「現在這個階段,大家要學會如何提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問題要問到點上,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不僅需要一定程度的基礎知識,還需要在學習中不斷思考。

而許多初學的同學問的問題,往往是兩種:

一種是,根據自己的想像,隨意想像,由於缺乏基本知識,導致問題完全不在點上。而且大家受市面上那種發散思維就是好的思考影響,往往還很得意,覺得自己創新了。其實不僅把問題複雜化,把自己帶溝里,浪費了時間,還由於對自己先入為主的想像太自信,無法接受正確的知識。

這個問題的產生比較有特殊性。主要是因為語言學習其實容不得所謂的「創新」。相反,直到精通為止,你都必須踏踏實實嚴格按照語法和表達習慣來要求自己。換言之,語言的語法和文化習慣,就像是森嚴無比的法度,你必須去無限靠近它,直到完全掌握,才可以談在這法度下的相對自己,發展自己的遣詞風格。

第二種是,完全不思考,採取伸手黨的態度。你給我這個句型,那些單詞還不行,必須一句句喂到嘴裡才行。完全不敢自己造句,也懶得寫作文。

相反,如果能夠提出正確的問題,那麼就等於掌握了學習的關鍵了。

比如我的學生會突然在某一天提出「老師,促音真的好難讀啊。」「老師,長短音到底怎麼分辨啊,為什麼聽起來都一樣啊?」「老師,這兩個助詞到底有什麼差別?」

這時,我就會喜出望外,趕緊舉例說明,把問題搞清楚。雖然這些問題,我可能早在半年前,甚至一年前就已經提過了。但是同學們自己提出問題,就說明真正體會到了那個微妙的關鍵,抓住重點了。這比大家死記硬背記住了某個知識點,還讓我欣慰。

二:提出問題,代表腦中有概念

能夠提出問題,代表腦中對這個問題有了概念。概念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模式。

又比如中國人的「上火」這個概念。我們喉嚨疼,長痘痘就會聯想到是不是上火了,要喝點綠豆湯。但是外國人卻沒有這個概念。

類似的還有「宮寒」「濕氣」這些概念。

日語語音上也是如此。先有了「長短音」的概念,你才會在看日劇的時候,有意識地去分辨,自己讀或說的時候也會特別在意。

三:不要高估短期效果,不要低估長期效果

有意識地去分辨、練習之後,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反覆練習。

任何事情說到底,都是一個「堅持」。但是人的惰性註定了「堅持」的反人性。

那麼我們如何能堅持呢?我給大家提以下幾個建議:

1:不要高估短期效果,也不要低估長期效果。這有點像經濟學裡的複利效應,也有點像荷塘效應。我曾經試著種過碗蓮。蓮子剛發芽的時候,只有一片孱弱的小葉子。第二天是兩片,第三天四片……不到一周就把一個花盆堵得嚴嚴實實了。學習也和種碗蓮、理財差不多。一開始效果特別小,漸漸地開始有點進步,然後你會發現進步的速度在變快,不知不覺間,在某一刻就突破了長期以來的某個難關。

對外語學習者而言,日語的發音習慣是我們非常陌生的,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熟悉。我經常對學生說,這個過程會持續半年到一年,甚至兩三年,都是很正常的。而且這個變化的完成是循序漸進,不知不覺的。

比如前天和學生吃飯時,有個學生驚喜地告訴我,有一天她老公又拿日文單詞來逗她,她突然發現自己能聽出長短音的區別了,就告訴他說:「那個是短音,不是長音。」但是她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能夠辨認,怎麼就能辨認的。學日語滿一年的這一天,質變就這麼悄然來臨了,讓人措手不及。

2:經常回過頭看以前覺得難的部分,看到自己的成長,以此激勵自己。

我們會覺得堅持很難,往往是由於缺乏激勵和反饋。曾經聽一個日本的精神科醫生說過:「一個人要想做成一件事需要三大特質:坦率聽取意見;堅持;懂得在過程中找樂趣。」

其中,堅持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學會在過程總尋找樂趣。經常回去看過去覺得難的部分,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加自信心,無疑是享受過程的好辦法之一。

3: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許多同學有「頭腦完美主義」傾向,即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以至於完全無法行動,因為一行動就發現自己達不到臆想中的高要求。這樣的同學首先需要做的是認識自己。

莊子里有段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說:「能清除認識別人的人,是聰慧的;能回到自身,認識自己的人,是明智的,勝過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而勝過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對他人品頭論足是容易的,但是清醒公正地品評自己卻是相當困難的,更不要說有自知之明了。

表現在學習外語上,就是要謙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吸納知識,構建基礎知識背景。還要認識到自己精力和時間的有限,學會給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學會化整為零。沒有完成何談完美,完成是通往完美的必經之道。

這點其實不止是針對發音,對整個外語學習,甚至其他領域的事情,都是通用的。

最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家工作之後願意學習一門語言(與樂器、體育運動相比其實是相當難的),初衷都是因為喜歡。努力的同時,不要忘記興趣才是你的起點。挫敗的時候,想想自己的原點,何必太較真眼前的這一點得失呢?

太鑽牛角尖的時候,要試著跳脫出來,回歸初心。太全牛角尖的時候,要試著跳脫出來,回歸初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泉淺井 的精彩文章:

TAG:清泉淺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