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薄薄的黃色紗屏輕遮女主男臣,慈禧太后就這樣任性理政

薄薄的黃色紗屏輕遮女主男臣,慈禧太后就這樣任性理政

原標題:薄薄的黃色紗屏輕遮女主男臣,慈禧太后就這樣任性理政


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初一,在與恭親王奕?經過一番鬥爭後,兩宮太后在養心殿舉行了垂簾儀式。


養心殿本是雍正皇帝的作息之地,大殿中央還懸掛有他親自書寫的「中正仁和」四個大字的匾額。

在雍正猝然去世後,這個大殿也成為了後來清朝皇帝們批閱奏章、處理政務和接見大臣的地方。


當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養心殿里早已是布置一新,初冬的陽光穿過廊柱灑在大殿中,金光耀眼,儀式便在這裡舉行。


垂簾聽政在清廷歷史上可謂是破天荒的第一遭。為此,內廷的大臣們絞盡腦汁,最後才擬定了太后聽政的方法。


這一天,小皇帝載淳被太監們抱上養心殿前的大紅寶座,寶座前面設有高大的御案。

小皇帝的後面,是八扇精緻的黃色紗屏,在陽光好的時候,透過紗屏可以隱約看見兩個女人坐在後面,左邊一位是神態安詳的慈安太后,右邊坐著的則是意在志滿的慈禧太后。


換言之,當時兩宮太后的「垂簾聽政」,其實並非真的垂簾,而是用紗屏作象徵性的遮擋。



在養心殿外,各王公大臣們都戴著光鮮的翎花,穿著嶄新的朝服,他們聚在一起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這太后垂簾聽政是怎麼個搞法。


不過,有一點他們是清楚的,那就是皇太后垂簾聽政在清朝歷史上絕無僅有,他們參加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儀式。

也許他們的心裡也充滿了疑惑:兩宮太后,一個26歲,一個27歲,這兩個女人的垂簾聽政,究竟會給大清王朝帶來什麼?是福還是禍?


這時,負責主持儀式的恭親王奕訢乾咳了一聲,各王公大臣隨後安靜了下來,並按照班列排好隊。在奕訢的帶領下,王公大臣們都跟著進入了養心殿。


隨後,在奕訢的招呼下,各王公大臣們向小皇帝和兩宮太后行禮——雖然他們看不見紗屏後的兩個女人。


行完禮後,奕訢穩步走到小皇帝的御案左側,朝會正式開始。如果有大臣有章要奏,則由奕訢捧至御案。


當然,這天是沒有奏章的,於是清朝歷史上第一次垂簾聽政的儀式便宣告結束。


引見大臣時則稍有不同。如曾國藩在由兩江總督改任為直隸總督時,在上任前由恭親王奕訢引入去見兩宮太后。


據其記載,召見地點在養心殿東暖閣,同治小皇帝向西坐,皇太后在後面的黃幔之內,慈安在南,慈禧在北。


曾國藩入門跪奏請安後,慈禧便開始隔著黃幔問話,時間大概半個時辰不到。

這時,想必主持朝會和引見的恭親王奕訢是極為懊惱的。


在政變後,事態的發展完全不是他想像的那樣,這宮裡的那個女人一點都不好對付——昔日在熱河行宮中孤獨無助、向他哭訴的柔弱女人已經不見了;


現在的這個女人,雖然隔著一層薄薄的紗簾,但無形中卻透出一股說不出來的殺氣和不容置疑的權威。


在去熱河前,奕訢曾經仔細的思考過政變成功後的權力運作問題。



就當時大臣們的看法來說,無論是歷史的經驗教訓還是大清的祖制家法,女主臨朝,垂簾聽政,都不是國家之福。


奕訢的看法和他們稍有不同,他認為太后垂簾在歷史上古而有之,是否為禍關鍵取決於輔政大臣。


因為內宮中的女子畢竟足不出宮,對外部事務也無法親自了解,因此只要輔政大臣把握實權,危害就會大大減輕。


奕訢本來的想法是,讓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給她們以尊崇的地位和權理朝政的虛名,但那只是形式,實際上是自己以親皇叔的身份掌握輔政實權。


但現在看來,他的想法太天真了。宮裡的那個女人要的是大權獨攬,而不是形式上的聽政。


奕訢心裡很鬱悶,這個剛滿27歲的小女人,竟然如此輕易的將自己壓倒,在她的威勢面前,他竟然束手無策。名分和皇權,壓死個人哪!


感到意外的不僅僅是奕訢,其他的大臣們也同樣如此。


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年輕的女人竟然在隨後的47年中牢牢掌控了大清朝政,讓無數的男人們匍匐在她的腳下——她便是「晚清女皇」慈禧太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煙雲 的精彩文章:

唐朝時日本派來多少「遣唐使」來學習盛唐文化?
此人自稱朱元璋後人,一經確認,就被康熙連夜處死

TAG:史海煙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