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咸豐死後,肅順竟不準慈禧前往靈前奠酒,太欺負人了!

咸豐死後,肅順竟不準慈禧前往靈前奠酒,太欺負人了!

原標題:咸豐死後,肅順竟不準慈禧前往靈前奠酒,太欺負人了!


咸豐在熱河駕崩後,管理後宮事務的敬事房傳旨,將「皇后」(鈕祜祿氏)改寫成「皇太后」,「皇太子」(載淳)寫成「皇上」,並傳知皇太后、肅中堂(肅順)、皇上至靈前奠酒。


這個旨寫得有點意思。按說,內宮尊奉皇后鈕鈷祿氏為皇太后的同時,本應該同樣尊奉載淳的生母懿貴妃(即慈禧)為皇太后,這才符合祖制。


但奇怪的是,作為當時熱河總負責人的肅順等人卻沒有這樣做,他們直到第二天才宣布尊奉懿貴妃為皇太后。


這到底是工作的疏漏呢,還是有意對懿貴妃稍加貶抑、以示身份差別,這就不好說了。

在丈夫咸豐去世後的那個晚上,26歲的懿貴妃抱著年僅6歲的小皇帝載淳獨坐宮中,孤兒寡母,暗自落淚。


懿貴妃的傷心,一來是因為丈夫過早的離世,丟下她們母子孤苦無助;


二來也因為熱河的當權派們對她的不公正待遇,她沒有與皇后一起被尊奉為皇太后還不算,連去咸豐靈前奠酒的資格都沒有。


更讓她感到驚懼而憤怒的是,肅順竟然將他的名字寫在新皇帝的前面!


慈禧心裡清楚,肅順等人看不起她們後宮的這些女人,而自己之前又與肅順發生過矛盾。


看來,肅順等人這樣做是有意而為之,目的就是要警告她,別以為自己是皇帝的生母就可以接近權柄,更別想恃著皇帝生母的地位進行要挾。


在這些強勢男人們的眼裡,甭說懿貴妃的身份地位和皇上差了一大截,就連正宮皇后的地位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想到這裡,慈禧不免感到一絲驚恐,儘管在咸豐帝彌留之際,她抱著兒子載淳來回出現在皇帝面前並試圖引起咸豐的注意。


但是,咸豐最終沒有對她的地位作出明確的安排,而是將大權交給了肅順等人。

咸豐在時,肅順等人固然不會對她不利,但如今咸豐不在了,載淳又這麼小,肅順等人會不會侵奪小皇帝的權力甚至對自己下毒手呢?


按理說,自己的兒子載淳繼位做了大清的皇帝,慈禧至少應該感到一絲寬慰才對。


畢竟,普天之下,漫漫人海,如無上天的眷顧,又有幾個女人能有這份幸運?但是,在環顧四周後,身處熱河行宮的慈禧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慈禧發現,偌大的熱河,幾乎都是肅順等人的勢力,而自己身邊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依靠的人。


儘管從血緣關係來說,醇郡王奕譞是最親近的,他是咸豐的七弟、小皇帝的親叔叔,而且還是自己的親妹夫,在親情利害關係等方面都是絕對可靠的,但奕譞當時只有20歲,涉世未深,難以倚靠。


五弟惇親王奕誴雖然也是小皇帝的親叔叔,但這個人性格魯莽,又是個大嘴巴,當時還與肅順等人有著不明不白的交往,如果找他商量事情,一不小心就會漏到肅順那裡去。



思來想去,慈禧覺得還是先要依靠皇后鈕鈷祿氏(此時已是皇太后)。


鈕鈷祿氏為人寬厚賢淑,她對於政治與權力這種事情既不感興趣,也缺乏類似的歷練,而且她當時比慈禧還小一歲。


但是,作為中宮之主,鈕鈷祿氏至少在名分上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

於是,慈禧決定將肅順等人陰謀擅權的利害關係跟鈕鈷祿氏分析清楚,爭取說服鈕鈷祿氏在之後的權力鬥爭中站在自己的一邊。


咸豐死後,鈕祜祿氏本來覺得肅順等八大臣贊襄政務的安排並無不妥之處,而且她也不想去參與外朝的事務,只想安安靜靜的在後宮過她的太后生活。


不料,在慈禧的一番哭訴煽惑後,鈕鈷祿氏隨之想起了咸豐病重之時,肅順等人隨意進出行宮的舊事。


女人最理解女人,於是她很快認可了慈禧的看法,並認為肅順等人一貫對後宮輕蔑有加,確有不臣之心。


特別是慈禧在她面前控訴肅順將自己名字放在小皇帝前面,如此以往,必將危及皇權時,鈕鈷祿氏立刻激動了起來,她作為正宮皇太后,絕不能使得祖宗的江山在自己的手裡斷送,不然日後何以面對先帝?


由此,鈕鈷祿氏意識到,保住小皇帝載淳的權力,也就是保住自己的地位;


而要確保小皇帝的權力,她就必須和慈禧聯合起來,確保最高權力掌握在自己與慈禧的手中,防止肅順等人擅權;必要時,兩宮太后實行同時垂簾聽政,防止大權旁落。



事情的發展果然像慈禧預想的那樣。


咸豐帝歸天后的第三天,鈕鈷祿氏和慈禧共同召見了八位輔政大臣,商議有關諭旨擬定發布、疏章批閱及官吏任免等事情的處理方法。

說白了,這也就是朝政大權誰掌握的問題。


兩派的交鋒開始了。


八大臣早有準備,肅順不慌不忙的拿出早已寫好的條陳說:「諭旨由大臣擬訂,太后只管蓋印,不必改動。」


如此看來,八大臣只把兩個太后當成蓋章的機器,具體事情不必過問,也沒有任何的實權。兩個女人當時就被氣壞了。


鈕鈷祿氏這下算是徹底明白,慈禧的擔憂完全是正確的,八大臣確實沒有把她們放在眼裡,如果在這個問題上讓步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為此,在慈禧的支持下,不識漢字、平時見大臣「吶吶如無語者」的鈕鈷祿氏這次鐵下心來,她一改往日「遇事無主見」的作風,與肅順等人針鋒相對,毫不相讓,倒有點「大事不糊塗」的味道了。


當然,不善表達的鈕鈷祿氏主要還得依靠慈禧去爭辯,而她則充當了慈禧的堅強後盾。是啊,八大臣今天敢於藐視皇權,那明天他們眼裡還有皇太后和皇帝嗎?



八大臣沒想到兩個女人竟然如此頑固,雙方僵持爭執了四天之久,也沒見她們有絲毫的軟弱和退縮。


這下,反是八大臣先退讓妥協了,他們最後商定:

文武大臣的奏摺疏章須由八大臣進呈兩宮太后閱覽;


諭旨須由兩宮太后認可鈐印後方可頒發;


朝廷各部尚書、侍郎及各省的總督、巡撫的任用名單由八大臣提出,最後由兩宮太后裁定;


其他官員由八大臣提出候選人名單後抽籤決定,並經兩宮太后認可後方可任命。


由此,兩宮太后雖然不參與具體朝政的討論和處理,但至少爭取到了各朝政大事的最後決定權,儘管這可能只是象徵性的。


有人說,肅順等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大的退讓,原因是他們認為兩宮太后身處後宮,旁無依恃,不可能真的和他們爭權,這才會以進為退,作此緩兵之計。


但是,肅順等人太大意了,他們的這個讓步終將讓他們嘗到苦果。這兩位年輕的小寡婦,特別是慈禧,可也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


事實很簡單,鈕鈷祿氏與慈禧兩個人並不是普通的女人,她們是小皇帝的母后,代表著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皇權。


從歷史上來看,除那些掌握了實際軍權的權臣可以無視皇權、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外,其他人在不具備實力的情況下挑戰皇權,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


說到底,肅順等人終究是臣子,和皇太后對著干,他們還沒那麼大的膽。


這一次鬥爭很關鍵,鈕鈷祿氏和慈禧先發制人,雖然不能說取得了最終勝利,但她們至少就此站穩了腳根,具備了與八大臣鬥爭的合法地位與權力資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話探秘 的精彩文章:

此國向清廷購買勞工,不料買去3萬戰俘,差點滅國
堂堂直隸總督,被八國聯軍抓去砍頭,臨死前說:我一人做事一人當

TAG:史話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