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傳統端午節應具備的元素

論傳統端午節應具備的元素

端午須食粽,尤記得很久以前,老家過端午時的情景。那時候,臨近端午節前的市集,總是充滿了濃郁的民俗特色,成捆的蘄艾、菖蒲,新鮮箬葉、棕樹葉,堆疊著,散發出好聞的清香。端午那天,插蘄艾、菖蒲,灑雄黃,浸糯米,扎鹼水粽子,煮鹹蛋和蒜頭。煮好的粽子懸掛於窗前通風處,散發著清幽的粽香。

老家的粽子為清一色的鹼水粽,浸泡好的糯米,拌上調製好的鹼水,煮熟的粽子是透亮的淺黃色。有些人家也會嘗試摻入綠豆花生紅棗,或者摻入事先腌制好的五花肉,然而最常見的還是什麼也不添加的鹼水粽。

鹼水粽

我在北京吃過的粽子,餡料五花八門,鮮肉粽、蛋黃粽,蜜棗粽、綠豆粽、黃米粽等等不勝枚舉。要說最有名的,還是嘉興粽,裡邊夾一塊腌制過的五花肉,煮到肥肉融化,把每一顆糯米浸染的油亮油亮的,好則好吃,吃多了難免膩口。

嘉興粽

聽聞最早時期的粽子,乃是菰葉包裹而成,多是不帶餡的,譬如我老家的鹼水粽,便是延續了傳統粽子不含餡的風俗。菰葉,是高筍的葉子,古人用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唐代以前的高筍,曾被當作糧食作物栽培,它的種子叫菰米,是「六穀」(稌、黍、稷、粱、麥、菰)之一。如今,菰米早已退出餐桌很多年,我想,大概也沒人使用菰葉裹粽了罷。

北方裹粽用的多是蘆葦葉,也有玉米葉和高粱葉這類。商洛一帶比較特別,用的是槲葉,槲樹的葉子,形大如荷葉。第一次知道槲葉,還是兒時讀溫庭筠的詩: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那時候不知槲葉為何物,只能隱約想像這樣的畫面:春寒料峭的山村黎明,早起的旅人,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山路落滿了槲葉,驛站牆頭,怒放一樹潔白的枳花...畫面感呼出欲出,然而始終不知槲葉為何物。

槲樹

長大後再讀溫庭筠,方知槲葉居然是這般模樣,寬大的槲葉落在清晨的山路上,當年讀詩時候的面面感更加飽滿生動了起來。更令人稱奇的是,槲葉還可以裹粽子,裹好的粽子,煮熟了也叫「槲包」,吃起來有槲葉的香味。

槲包

老家裹粽用箬葉,一種箬竹的葉子,形似竹葉,比竹葉寬大很多,聞起來有竹葉的清香,多生長於南方的籬笆叢中。裹好的粽子,要用棕葉捆紮懸掛。棕葉是棕樹的葉子,棕樹高大,采割棕葉並不便利。我們那有幾株早年間栽種下的棕樹,每年端午時,主人家有時會送一兩扇棕葉給相熟的人家聊做人情。棕葉的形狀,像一把綠色的大蒲扇。稍加修建後,沿葉脈纖維細細撕開,全部撕完後的棕葉,像一把綠色的拂塵。

箬葉

箬葉粽

棕樹

母親是扎粽的一把好手,棕葉柄被固定在桌角,只見母親左手熟練的掂起一片箬葉,捲成喇叭狀,右手舀入被鹼水染得黃澄澄的糯米,捏緊後翻折幾下箬葉,捏起三個角,棕繩翻飛纏繞,一個有稜有角的粽子就出來了。

扎粽子很講究技巧的,紮好的粽子有四個稜角,扎的力度太松太緊都不行,太鬆了會煮露,太緊了容易半生不熟。說起來很慚愧,這麼多年過去,我始終扎不出一個合格的粽子,不是煮熟漏了,就是數不出粽角來。

粽子紮好以後,沉甸甸的垂掛在棕繩下。從箬葉,到棕繩,一水兒的碧綠色,其色清新,其味清香。

晚飯時分,開始煮粽了,粽子和鹹蛋、蒜頭同煮,似乎是很多地方共同的習俗。鹹蛋,是早前用草木灰腌好的,每年我們家都要腌一罈子。據說吃了粽子鍋里煮的鹹蛋、蒜頭,夏天不生瘡,不頭痛,可以去除體內百毒之效。

草木灰腌制的鹹蛋

與此有類似的,還有蘄艾和菖蒲。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都要插蘄艾,掛菖蒲。蘄艾和菖蒲,都是我們那很常見的野生植物。以前我家小菜園臨近河邊,就有一大叢鬱鬱蔥蔥的蘄艾。這是母親早年間栽種下,幾乎沒怎麼打理,每年冒芽,抽條,枯萎,再冒芽,周而復始,愈髮長勢喜人。每年端午時分,正是蘄艾一年中生長最繁茂的時刻,鄰人見了,總免不得央著到園子里割幾株去。

懸掛的蘄艾、菖蒲

菖蒲的花很好看,它的生命力很頑強,總是成簇成簇地長在有水源的地方。小河邊、溪邊,甚至只是一處小池子,插幾株菖蒲下去,只要水源不斷,菖蒲就能存活,並成片成片的繁殖。我家院頭水井旁,以前有株老柳樹,井水繞著柳樹,日積月累,竟積蓄成了一個小小的水池子。水池子邊,隨意插了幾株野菖蒲,每年端午割一茬,來年開春再發芽,蓬勃生長又一叢。

菖蒲花

過去有詩曰,「荒坡艾葉噴噴香,溪邊菖蒲伴石長。青煙劍葉能驅疫,歲歲端午站門崗。」蘄艾、菖蒲和蒜頭,被稱為「端午三友」,蘄艾和菖蒲均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是鬼邪作祟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取蘄艾、菖蒲,插於門前,左右各一簇,以艾為虎,以蒲為劍,以蒜頭為鎚子,以驅蛇蟲,除病魔。

煮好的粽子,需要在鍋中燜一晚上,到天亮時再出鍋,這樣煮出的粽子才好吃。然而,每年父親都等不及到端午早上,便要開鍋品嘗新粽子。剛出鍋的新粽子,最是清香。雖然還不夠軟糯,然而吃的就是這種剛出鍋的新鮮勁。

端午那天,小孩子們一早起來吃著粽子,兜里揣幾個鹹蛋,四處玩耍。有的地方還要綉五毒圖案香包,拴五彩絲繩。我們那很早以前還要賽龍舟,如今多年沒人組織,已經廢棄了。

粽子要吃很久,煮好的粽子懸掛於窗邊陰涼處,想吃的時候,剪幾個下來,蒸一蒸,蘸砂糖吃。再往後幾日,還可以切成薄片,小火煎到微脆,撒少許鹽調味,外焦里糯,亦不失為一道可口小吃。

很快,粽子就吃膩了,母親眼瞅著窗戶口那串沉甸甸孤零零的粽子犯愁。雖然如今粽子吃的愈發少了,母親刻意每年都要少包點,然而還是剩下了不少。到此時,我們已經不再碰粽子了,只有母親時不時一個、兩個的吃著。粽子吃完的時候,意味著這一年的端午也就真正過去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閑者說 的精彩文章:

TAG:有閑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