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苟農耕:我的田園夢——永州市大苟農耕文化園董事長曾凡忠博士訪談

大苟農耕:我的田園夢——永州市大苟農耕文化園董事長曾凡忠博士訪談

採訪/默刀

問:您在文化領域已經立足發展多年,怎麼想起做農耕了?

答: 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發展路徑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作為一個從農村裡走出來的孩子,在多年的發展中,我始終牽掛著那片土地和父老鄉親們。目前,還有不少鄉親也只是剛剛脫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通過建農耕文化園倡導「有機健康生活,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理念,通過自己的實踐,能夠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探索新時期農業的發展,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的樣本。

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母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作為泱泱農業大國,農業生產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衣食產品,也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色彩繽紛的精神財富,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

農耕文化門類眾多,包括古代農學思想、精耕細作傳統、農業技術文化、農業生產民俗、治水文化、物候與節氣文化、節慶文化、農業生態文化、農產品加工文化、茶文化、漁文化、蠶桑文化、畜牧文化、飲食文化、釀酒文化、服飾文化、民間藝術、農民藝術、農業文化遺產、涉農詩詞歌賦等等。農耕文化作為一種生產方式、思想理念、價值觀念、道德意識和思維方式,其本身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耕文化中帶有意識形態的東西,從精神文明、政治價值等形而上的角度來分析、汲取和借鑒,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根基,對於傳統文化的形成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思想觀念方面來看,農耕文化所蘊含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優秀的,例如長期孕育而生的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節儉謙遜、鄰里相幫等核心價值歷年,影響廣泛深遠。研究、保護、開發、傳承和弘揚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精神,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通過弘揚中華農耕文化,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民間技藝,可以展現新時代農業、農村、農民的新氣象,不僅對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建設美好家園、激發愛國熱情和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而且對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現實意義。

同時,作為一個文化人,對古代隱士之田園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也是我的夢想之一。

問:您的選址有什麼要求?

答: 近年來,我一直在收集相關信息與資料,選址前還去了多個省市考察,最後選在了湖南省永州市回龍圩農場永回公路八仙洞景區路旁。這裡交通便利(離道賀高速不到十分鐘車程),環擁萬畝桔林,風景優美,溪流淙淙,層積富硒黑土,是農耕體驗之理想園地。

問:做農耕文化園有什麼計劃和目標?

答: 農耕園佔地15畝,近一萬平方米,分為博物館區與體驗區。

農耕博物館區計劃建設三層,佔地500平方米。陳列展示近百種農具,並陳列相關展板、圖文知識介紹,農產品及營養介紹圖文知識介紹。同設鄉村圖書館,擺放萬餘冊圖書與報紙,提供耕讀生活與休閑空間;民間工藝品展區,陳列百種民間工藝品;書畫藝術展區,適時舉辦書畫展覽。活動體驗區:相關農具與生活用具使用操作,藝術培訓活動等。

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一些文化遺產已經或正在我們身邊悄悄的消失,許多珍貴農耕文化資源現在只能苦苦尋找才能覓其「芳蹤雅跡」。因此,建立農耕文化博物館,把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農業文化遺產進行搶救與保護就顯得十分緊迫與重要。

通過弘揚農耕文化,對於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培育新型農民,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構建農村和諧社會都具有重新意義。我們開展的民間工藝加工、民間藝術表演、民俗風情展演、鄉村文化旅遊等休閑娛樂性「文化農產品」,將成為農村的新興產業,無疑具有良好的示範意義。

農活體驗區將種植西瓜、南瓜、絲瓜、冬瓜、紅薯、玉米、大豆、花米等數十種經濟作物及葡萄、桔、柚、橙、桃、李、枇杷等果樹。可下地勞作,挑糞水、拔草、挖地、播種、採摘、收割,在瓜果飄香中感受勞動之美,體驗勞動之艱辛與喜悅。

凡參與勞動者均可得到一份勞動果實(當季),勞動半天提供勞動工作餐一份或者雙份勞動果實。

每年將於五一、國慶等節日舉辦鄉村音樂會、果菜品嘗會等,慶賀豐收,優先社員參加,相關園內細則還在計劃實施當中。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讓更多的人關注農耕文化,感受自然生活。

由於農民觀念更新,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求知求樂求新求美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強,願意展現時代風采,創造新的生活,學習科學文化,改進鄉風民俗,實現自我超越。

我們通過搭建這個平台,通過發展農耕文化可以凝聚農民,營造和諧的農村人文環境,重振鄉村精神。

園區種植作物及果樹均採用有機肥,無農藥、化肥,傳統土法種植。我們將通過文化農產品、創意農業作為農村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條件,將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開闢全新的空間,實現農業層次的提高和產品價值的最大化。

【採訪寄語】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曾凡忠滿懷激情地擁抱土地,躬耕黑土地,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相信他的田園夢也會大放異彩。

(完)

採訪|默刀

撰文|刀三爺

製作|漁夫·愛人

編輯|駿友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駿友網路 的精彩文章:

TAG:駿友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