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假期要到了,飯局上被勸酒這事怎麼破?

假期要到了,飯局上被勸酒這事怎麼破?

假期要到了,飯局上被勸酒這事怎麼破?

端午假期就要到了。好容易碰到的假期,中國人總喜歡攢個飯局,更喜歡聚餐時向別人勸酒,不僅有祝酒歌、祝酒舞,祝酒詞也是一套一套的,朗朗上口。所謂勸酒,就是使盡手段來讓對方喝下更多的酒,大醉方休。大家都知道喝酒過量有害健康,但為什麼這樣的勸酒文化依然流行?

假期要到了,飯局上被勸酒這事怎麼破?

事實上,勸酒絕不僅僅是表達一種熱情好客的禮節,通過飲酒來增進雙方的交流,還有著深刻的心理功能:

第一,檢驗對方的服從性。

在很多工作餐環境下,「誰來提酒和喊誰飲酒」就體現了此人的權力。尤其是當一個人的權力並不穩固,需要用一定的手段來彰顯個人權力時,勸酒者更加在意對方的喝酒行為。通過勸酒,勸酒者觀察和判斷對方的行為是否具有高度的服從性:如果對方毫不推辭,或者稍有猶豫後一口喝下,勸酒者就會覺得對方比較懂事、「能顧場面」,對其表示滿意;如果對方找理由推脫,磨磨蹭蹭地不肯端杯,勸酒者就感覺對方「不太聽話」,忤逆了自己的情面而面露不悅。

勸酒者掌握了喝酒的主動權,通過勸酒的儀式,公開傳達一個信息:你們都要聽我的!同樣,被勸者通過「飲酒過量傷身」這一代價,來向勸酒者表現一種臣服。

當遇到權力爭鬥時,勸酒就變成了驚心動魄的斗酒了。兩派的勸酒者時而威脅:「把我當朋友就喝了」(潛台詞:不喝酒,我就不把你當朋友),時而壓迫對方「喝他的酒,為什麼不喝我的酒」(潛台詞:你是不是看不起我),時而拋出利誘「喝了這杯酒,那個項目就是你的了」(潛台詞:你不喝酒,就趕緊滾出局)。遇到這種場合,被勸酒者就成了一根拔河的繩子,被拽來拽去的,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第二,表達誠意的代價。

勸酒者通過不停地勸酒,來考察對方的誠意。即看對方是否能夠放下戒備和體面,用當眾出醜來向自己靠攏。這種心態大概只有中國人才有,嗜酒如命的民族和地域很多,但他們都是自己飲酒,不會去灌別人的酒。中國這種用酒來檢驗對方誠意的做法,源於社會變遷造成的一種社會的適應性行為。

由於人口流動增大,中國人際關係從以血緣、親緣和地緣為主,逐漸過渡到以學業和工作為主,也就是說,從熟人社會發展為陌生人社會。在需要與更多的陌生人交往時,由於缺乏互信的基礎,人們不得不通過快速判斷的方式,來檢驗對方的交往誠意。

如果一個酒桌上的新人,能夠放下臉面,敞開肚子喝酒,就能贏得他人的認可。酒後失態是一種小型的抵押物,表明當事人願意將自己不光彩的後台行為暴露出來,等於是交出了自己的底牌。出醜得越厲害,旁觀者越多,說明這種抵押物的價值越大,越容易讓對方放心,覺得「這個人耿直,半斤酒量喝八兩」。

反之,一個人在酒桌上只顧著做印象管理,淺嘗輒止甚至滴酒不沾。酒席散了,依然面色如常、頭腦清晰、言語流暢、步履正常,基本上無法得到他人的心理承認。在他人看來,拒酒者不信任對方,把自己隱藏起來,不相信對方在自己醉酒後可以照顧好自己。勸酒者在心裡一番掂量,你還是太重顏面了,不肯拿出真心來社交,看樣子你還是有所保留啊!既然你半信半疑,不肯拿我當朋友,自然也不值得我對你全心全意。

所以,深諳酒局文化的人,拼著命也要把一杯杯黃湯灌進嘴裡,因為他們都明白,喝酒要付出代價,不喝酒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文/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衛所

李則宣 黃任之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點擊下方愛心,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夏天喝水講究多
四價流感疫苗獲批上市,可針對近期流行的主要病毒株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