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 | 大唐帝國的端午盛宴
原標題:史說 | 大唐帝國的端午盛宴
618年,大唐開國,迄今正好1400周年。在唐朝,端午節是個盛大的節日,它在那個年代已經沒了原本的特定意義,而更多的是歡樂的聚會。上到皇帝,下到平民,在這一天都會共慶端午。唐太宗、唐玄宗的端午是怎樣度過的?除了吃粽子、系百索,大唐的端午和現在又有何不同?
本期「史說」邀請到隋唐史專家、洛陽市隋唐史學會會長王愷先生,請他來為我們講述大唐帝國的端午盛宴。
惴惴不安的年份
公元644年五月初五,端午。李世民在這一天宴請群臣。太子李治陪侍在側。而就在一個月前,李世民還在猶豫要不要換掉太子。
自貞觀十二年(638),至貞觀十七年(643),大唐朝堂上的重大主題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太子人選。其時,李承乾已是太子,但李泰頗有野心,雙方早早拉開了對決的架勢。
李承乾頗具野心,又剛愎自用。他曾派刺客暗殺屢屢勸誡他的老師張玄素,並公開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天子,就要為所欲為,誰若來勸,先殺他500人;而他的親兄弟李泰也暗中賄買朝中大臣,欲取太子之位而代之。
在這種競爭的情勢下,643年,李承乾謀反篡位。四月,事情敗露,被廢為庶人,遠遷黔州。幾乎與此同時,李世民昭告天下,立一直默默無聞的晉王李治為太子。
這大出所有人的意料。
李世民認為,若立李泰為太子,以李泰的做事風格,李承乾和李治都很難保全性命。故此,他決定將李泰貶出長安。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之變,知道其中利害。
早年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兄弟三人互相殘殺;如今快20年過去了,他的兒子又互相殘殺。這兩個兒子還是他和長孫皇后的親生子。一次,他很傷感地對幾位大臣說,家門遭此變故,最親近的人竟做出這樣的事,我「心誠無聊賴」!說完就倒在了床上。長孫無忌等人爭相向前扶抱,李世民又抽刀自殺,褚遂良奮力將刀奪下……
李世民雖然立李治為太子,但他對李治並不滿意,他認為李治太過軟弱。可不立李治又立誰呢?李恪?他比李治又能強多少呢?再說,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而李恪卻是前朝楊廣女兒楊妃所生。作為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肯定不會同意。
十一月,李世民流露出更換太子的想法。果然,長孫無忌執意不從。
這是家事,更是國事。李世民猶豫不決。猶猶豫豫中,時光已到了644年的初夏。他終於下定決心,不再更換太子。
飛白書贈臣下
隋唐時,端午節早已沒有原本的特定意義了。「惡日」里也到處充滿節日的歡樂。太子之事已定,端午節,就該是開懷暢飲的時刻。
「娛賓歌湛露,廣樂奏鈞天」。李世民照例在宴會上召見各等級官員時,賞下諸多物件。從史籍上看,這些賞物不外乎:腰帶(文臣賜黑玳瑁腰帶、武官賜黑銀腰帶);百索縷、九子粽; 菖蒲、艾葉、雄黃、鍾乳等等。和別的皇帝不同的是,有時李世民還會賞下團扇,上面是他親自寫的「飛白體」大字。
李世民特別熱衷「飛白書」。《書史會要》說:「太宗善飛白,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絕」。這種書法是漢朝文學家蔡邕發明的。
大臣們都想得到他的墨寶。一次李世民在玄武門宴請官員。他即席書寫,群臣爭相搶奪。以直諫著稱的大臣劉洎為奪得一幅墨寶,竟跳上了李世民的御座。而沒有得到的人,自然憤憤不平,稱劉洎按律當斬。李世民笑笑也就罷了。在這種場合,這正是促進他和臣下情感的一種方式。
在644年端午節的這一天,李世民趁著高興,也寫下「鸞」「鳳」「螭」「龍」等字,賞賜大臣。公孫無忌得到一幅。太宗說:「朕今各賜君飛白扇二枚,庶動清風,以增美德。」「清風」是古來仁義之風。
這樣閑暇的時光終歸是短暫的。兩個月後,李世民欽定東征高麗,次年正式出征。關於這次東征,固然有其他不可不為的理由,但其中也有一個原因:既然立定軟弱的李治為太子,又怎麼能為他留下一個國家隱患呢?
唐玄宗的端午盛宴留在詩里
644年的端午盛宴,之所以能留存史籍之中,實因李世民的「飛白」大字的故事;另一場端午盛宴,則留存在兩首詩里。
張說,燕國公,玄宗朝宰相,和許國公蘇頲合稱「燕許大手筆」,是當時的文壇盟主。
翻開張說的詩集,其中有一首應制詩,題為《(奉和)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這首詩作於728年。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在麟德殿宴請諸位大臣。在宴席上,他們玩起了一種文人間的詩歌遊戲:在紙片上各寫一個韻腳字放進罐子,眾人抓鬮,抓到什麼韻腳,就照什麼韻腳作詩。張說那一年抓了「魚」字。他寫道:
小暑夏弦應,微音商管初。
願齊長命縷,來續大恩余。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
助陽嘗麥彘,順節進龜魚。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書。
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
在這首詩後面,還附有唐玄宗御制《端午三殿宴群臣並序》。他在序中寫道,「時雨近霽,西郊藿靡……召儒雅,宴高明,廣殿肅而清陰生,列樹深而長風至」。看得出,這一天是舒爽的涼天。在長長的序後,唐玄宗留下了一首詩,他抓鬮抓到一個「神」字:
五日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命續人。
五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遵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風化可還淳。
那一場盛宴,如今僅存這兩首詩。不過,從這兩首詩中,還是可以看出當時的熱鬧、君臣都吃的什麼。
粽子。李隆基的詩里有一句「九子粽爭新」。「九子粽」,即九個大小不同的粽子,用絲線串在一起。
面豬,烏龜和魚。張說的詩里有一句:「助陽嘗麥彘,順節進龜魚」。麥彘,即面做的小豬。端午吃「麥彘」起源甚早,後世也作為帝王祭祀宗廟的節令祭品。
丹丸。「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翻譯過來,就是:沒想到我這把老骨頭(灰骨)還能吃到皇帝賜給的仙藥(蟾蜍,名貴藥材,代指仙藥)。這種葯是由蝘蜓(守宮)合制而成的。自李世民起,大唐歷代皇帝幾乎都服用丹丸,以求延年益壽。唐玄宗也不例外。在這次端午節上,他甚至賞賜張說「仙藥」,君臣一同服用。
除了分韻賦詩之外,唐玄宗的端午盛宴,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小遊戲:射粉團。隋唐史專家王愷先生解釋,這個遊戲是把粉團或切成小塊的「角黍」(粽子),放於金盤之中,用小牛角做成弓,用特造的小箭射取,射中的才可以吃。粉團也好,粽子也好,表面油滑,射中不易。不過,中與不中都沒什麼緊要,君臣同樂倒是真的。
在早年,眾臣子也只是京官,才有機會與玄宗共享端午盛宴。而到了天寶年間,又加進一個小官:來自揚州的進鏡官。
唐朝的制鏡工匠在長江揚州段的船上鑄造銅鏡,專門進貢給皇帝,稱為「天子鏡」。《太平廣記·李守泰》條引《異聞錄》中的一則故事說:「天寶三載(744年,也即李白供奉翰林院第三年)五月,揚州進水心鏡一面,縱橫九寸,青瑩耀日。背有盤龍,長三尺四寸五分,勢如生動。玄宗覽而異之。」接著又說這面銅鏡是鏡匠呂暉等在龍神的幫助與啟示下鑄造而成的。此後,揚州每年端午都要進貢鏡子,直到大曆十四年(779),因為太過難造又易壞,皇帝便不讓揚州再進貢了。
午日江心鏡
張說的尷尬處境
回到張說的這首詩,它不單單寫了吃的,也隱晦地寫了他這兩年來的遭遇。其中「願齊長命縷,來續大恩余」和「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這兩句也體現了彼時他的尷尬處境。
張說是在武則天的時代步入官場的,幾度擔任宰相之職。
723年二月,張說把作為宰相的中書令張嘉貞排擠出朝,自己擔任了宰相。張說任兵部侍郎時,張嘉貞不過是他屬下的兵部員外郎。現在張嘉貞卻做了中書令,官位在他之上。張說很是妒嫉。正好張嘉貞之弟張嘉祐被人揭發出貪污之事,他趁機將張嘉貞牽扯進去,將其貶出京城。於是,張說取而代之,成為了宰相。這裡要所得是,此前,張說也曾排擠姚崇入相,未遂。
張說擔任中書令一職直到開元十四年(726)。726年二月,張說罷相。
罷相的起因是,他在玄宗封禪泰山時,任用自己的女婿鄭鎰為禮官隨同登山。按例,禮官是五品,無論何人作禮官,都可直接升任五品。張說的女婿是九品官。九品和五品的穿戴,顏色是不一樣的,這很直觀。玄宗在泰山接見官僚時發現,鄭鎰突然穿上了五品的行頭。他就問鄭鎰,最近是有過人的成績嗎,突然飛升如此之快?一個優人答道:此泰山之力也。一語雙關。官員都笑了。
玄宗知道張說也有任人唯親、營私舞弊的這一面。在一場權力鬥爭中,玄宗趁勢將張說拿下了。但玄宗還是很關照張說,繼續任用他做其他文職工作。此次聚會,唐玄宗將張說邀請了來,君臣唱和。
「願齊長命縷,來續大恩余」,「長命縷(百索縷)」是端午節要用到的五色絲繩。張說借題發揮,感念李隆基對他施予大恩。
「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這裡有個典故:隋侯蛇珠。隋侯曾救了一條受傷的蛇,後來蛇銜珠來報。張說這句詩的意思是說,自己像受傷的蛇,唐玄宗的救命大恩,他尚未能銜珠以報。
雖然罷相之事已經過去兩年了。但張說卻還是不得不在百官群宴上提及此事,並再三叩謝皇恩。這也等同於再次檢討自己此前的作為了。
兩年後,張說去世。「燕許大手筆」都不在人世了(許國公蘇頲於728年端午之前去世)。這昭示著一個文學時代的結束;但同時,也預告一個更為輝煌的時代——詩歌盛唐的到來。
來源 揚子晚報記者 臧磊
※「突然天就黑了」「鞋沒穿對……」@所有南京人,雷雨大風來了
TAG:揚子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