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俄羅斯研究】馬建光 李佑任:俄羅斯與北約關係發展態勢

【俄羅斯研究】馬建光 李佑任:俄羅斯與北約關係發展態勢

原標題:【俄羅斯研究】馬建光 李佑任:俄羅斯與北約關係發展態勢


作者分系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全國高校政治研究會常務理事,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地緣政治與大國關係、俄羅斯軍事戰略; 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國際關係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俄羅斯軍事、政治。


[關鍵詞]俄羅斯 北約 俄北關係

內容提要


俄羅斯與北約的關係是當今國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 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俄與北約關係急轉直下,陷入尖銳的對立中,對地區局勢和地緣政治環境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俄與北約之間在有關地緣政治的價值取向上存在較大差異,在需要合作的關鍵領域缺乏利益共同點,其關係在短期內難以明顯改善,原有的結構性矛盾不會消失,但相關領域的有限合作仍會繼續,緩和的契機依然存在。


自2014年克里米亞「脫烏入俄」開始,俄羅斯與北約因烏克蘭危機出現的尖銳對立已進入到第五個年頭。這種對立始於烏克蘭,後來逐步蔓延到中東歐、中東地區,延伸到北極地區的可能性日益增大。俄與北約對立並不意味著雙方合作的終止,但持續的「冷對抗」使地區安全環境日益複雜、充滿挑戰。俄與北約雙方在價值觀念、安全利益上的尖銳矛盾不容忽略,新的共同利益尚待發掘,雙方關係的正常化之路仍布滿暗礁。俄與北約均認識到了改善雙邊關係的重要性、緊迫性。俄羅斯儘管已逐步適應常態化的「制裁與反制裁」,但明白自身需要更有效地融入國際社會並尋求戰略性突破,擺脫孤立,因此積極倡導在「兩大陣營」———以美國及其盟友組成的「西方世界」與俄、中主導的「泛歐亞」共同體之間尋求共生與動態平衡。在北約內部,越來越多的政治精英也開始思考破局之道,認識到單純的制裁與施壓對俄毫無作用,應該對俄適度保持政治、經濟和軍事壓力並開拓更多的溝通渠道;同時準備在危機結束後建立北約與俄之間的新型安全模式,承認彼此核心利益,以激活雙邊關係。這意味著俄與北約關係依然存在轉機,從而為日後的「解凍」和轉圜提供了契機。


1

冷戰結束後,北約—俄羅斯理事會的成立一度緩解了俄與北約之間在價值觀和北約東擴問題上的矛盾,為俄北關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然而,冷戰思維、俄羅斯的大國情結、美國的霸權理念及北約東擴的日益推進,使俄北關係發展阻礙重重,讓雙方積怨頗深。2014年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使俄北關係跌入谷底,其負面影響至今一直在加深,這註定了近年來俄北關係「對立」的主旋律。這種對立關係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政治領域相互敵視。2017年,在俄與北約持續對峙的大背景下,雙方在政治領域爆發的衝突層出不窮。其中,影響最大的04事件是俄被指責操控了美國及北約一些國家的選舉活動,這不僅引發了美國司法機構對總統特朗普「通俄」事件的調查,也迫使俄作出報復之舉,對美國在2016年利用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干涉俄杜馬選舉的活動展開調查,幾乎鎖死了俄美關係改善之門。俄羅斯科學院美國與加拿大研究所所長謝爾蓋·羅戈夫就表示,俄美關係像是回到了1983年,雙方之間的敵意從未如此之深。儘管特朗普有意實現對俄關係正常化,還與普京在漢堡G20峰會期間進行了長達兩小時的會晤,但美俄關係並沒有得到任何改善,新一輪的外交拉鋸戰卻再度掀起:美俄雙方從2017年7月份開始互相驅逐外交人員,暫停外交設施使用權,特朗普還迫於國會的壓力,在8月2日以俄在克里米亞及烏克蘭東部進行軍事行動為由,簽署了對俄實施新一輪制裁的法案,承諾美聯邦政府機構在法案簽署後180天內會根據「與俄羅斯政權的親密程度和凈財富」來「辨別寡頭政客」、確定製裁名單,也間接帶動了歐盟追加對俄制裁。這份法案簽署後,俄方立即表態,稱俄美關係改善基本無望。美國是北約的領導者,其與俄關係的惡化不可避免會損及北約與俄的關係。北約要顧及美俄關係,而美俄現在僵局依舊,特別是美國內建制派勢力對俄十分反感,大幅抵消了特朗普改善美俄關係的種種努力;且由於歷史原因,已加入北約的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波蘭及其他原華約組織成員國長期存在的反俄情緒,在北約內部間接掀起了一股浪潮,即改善對俄關係是一種政治上的「不正確」。而黑山在6月加入北約則進一步激怒了俄羅斯,俄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大將在4月24~26日舉行的第六屆莫斯科國際安全會議上表示,波德戈里察(黑山首都)的軍事潛力幾乎為零。但是,黑山險要的地理位置有助於加強北約對巴爾幹地區的控制,北約的方針就是在俄邊境地區施加影響力,並使所有新成員都受其影響。如此種種的情形使俄北關係近年來一直「封凍」。


第二,邊境地區軍事對峙。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北約著重加強了對俄軍事壓制,並積極調整在東歐地區特別是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對俄「前沿地區」的軍事部署。2016年3月,美軍宣布從2017年開始將在東歐部署三個滿員配置的裝甲戰鬥隊,美軍步兵第四師第三裝甲旅、步兵第一師第二裝甲旅攜帶M1A2主戰坦克、M2A3步兵戰車等重型裝備在2017年先後抵達波蘭展開部署,使美軍在波羅的海沿岸部署的兵力始終維持在與俄軍一個裝甲師對等的水平上。作為世界上首批成立的重型數字化部隊,美第二、第三裝甲旅長期盤踞在俄西部邊界附近地區,讓俄高度緊張並迫使俄加快在西部軍區重建近衛第一坦克集團軍的步伐。美國的行動得到北約及其許多成員國的回應,北約於2016年6月決定在波蘭及波羅的海三國部署總數為四個營的多國部隊,這批總數為1000人的部隊主要來自德國、比利時、荷蘭和挪威,已於2017年上半年先期進駐立陶宛,而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也於2017年建成了四個營的5000人聯合部隊,配備了坦克、步兵戰車、自行迫擊炮等大量重型武器,上述部隊在2017年於俄西部邊界附近地區參加了北約「波羅的海行動—2017」和「軍刀出擊—2017」大規模演習,這使俄高度警惕,紹伊古在6月俄國防部部務會議上指出,俄西部邊境當前形勢的日趨惡化與北約國家在東歐軍事活躍度的增強有關。作為回應,俄軍依照既定計劃,在9月14~20日聯合白俄羅斯舉行了參演人數達1.27萬人的「西方-2017」大規模聯合軍演,俄聲稱此次演習以聯合反恐為主要目的、完全屬於防禦性質,但從參演人數及演習命名上看,該次演習反制北約軍事威懾之意呼之欲出。此外,在波羅的海上空,俄與北約軍機經常「擦肩而過」,俄軍在6月16~22日的一周內14次出動戰機攔截北約偵察機,這些偵察機被指用於確定俄軍通信系統的無線電頻率、防空設施位置及測試俄戰機出勤效率等。北約戰機甚至試圖接近在波羅的海上空飛行的紹伊古專機,後被俄軍戰機驅離。如此高頻率、大幅度、高風險的軍事活動,反映出俄與北約在邊境地區軍事對峙的激烈程度,更給今後俄與北約防務合作的「封凍」埋下伏筆。


第三,輿論對攻愈演愈烈。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身正也怕影子歪」四散的謠言一定程度上會左右地緣博弈的結果,這使俄與北約都十分重視輿論戰場,並積極謀求道義優勢。在烏克蘭和敘利亞危機中,俄將與西方的輿論宣傳戰視為「混合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對外宣傳,為俄謀求道義優勢、佔據輿論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期以來,俄羅斯國家和軍隊形象的塑造、傳播都受制於西方對話語權的壟斷,是俄「軟實力」短板。為破解這一困局,俄採取多重措施,重組國有媒體,提升公共外交,打造外宣「航母」,爭奪國際話語權。特別是俄重磅打造的「今日俄羅斯」(RT)新聞電視台,如今已躋身全球權威媒體行列,在某種程度上能與西方國家媒體巨鱷分庭抗禮。這讓北約國家十分忌憚,並由此引發了近年來俄與北約之間層出不窮的輿論對抗。


北約針對「今日俄羅斯」的各種限制接踵而至。2017年3月,美國參議員珍妮·沙欣指責「今日俄羅斯」電視台在美從事「間諜活動」,俄方的回應是徹查美利用CNN、VOA和「自由歐洲」廣播台干涉俄2016年杜馬選舉的活動。美參議院議員就「今日俄羅斯」問題發聲後,國會2017年9月通過了一項法案,責令「今日俄羅斯」將本台身份登記為「外國代理人」。俄羅斯馬上予以回擊。普京於11月25日簽署新法案,允許俄相關部門將外國媒體列為「外國代理人」,規定外國媒體在俄發布新聞時必須提及自己的「外國代理人」身份並說明資金來源,這將使美國媒體在未來一兩年間失去報道俄歐熱點問題的先機。

此外,俄與北約還頻繁以軍演「隔空喊話」,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在2017年6月份曾表示,北約在俄邊境附近組織「波羅的海行動—2017」和「軍刀出擊—2017」大規模演習,表明西方不願放棄反俄路線,這些不當行為也在破壞著世界安全體系。而德國國防部長馮·德萊恩則於9月7日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召開的歐盟防長會議期間表示,「西方-2017」俄白聯合軍演10萬人的規模顯示俄羅斯在炫耀武力、恐嚇對手,俄國防部對此在其官方網站上予以堅決回擊,稱在9月6日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就演習的「純防禦性質」與北約軍事委員會彼得·帕維爾少將舉行通氣會的前提下,德萊恩的表態是「令人震驚、缺乏常識的」。圍繞輿論層面,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加劇了彼此間的不信任。輿論唱衰、政治敵視、軍事對峙,2017年,矛盾、鬥爭主導了俄羅斯與北約的關係,雙方從針鋒相對到關係冰凍,形勢愈演愈烈。然而,雙方爆發全面衝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俄與北約都無法承受全面對抗帶來的損失和代價。這也為今後一段時期俄羅斯與北約關係的發展定下了基調。


2


俄羅斯與北約的關係,從表面看是歐亞大國與大型軍事政治集團間的關係,內中卻又包括歐、美、俄三角關係,作用範圍覆蓋了整個北半球發達國家和地區。隨著國際政治多極化趨勢愈發顯著,地緣政治格局深度變動,俄與北約關係的跌宕使地緣政治博弈形勢更加複雜。


第一,俄與北約關係的持續緊張對歐盟分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俄與北約長期敵視、難尋共同利益的情勢下,成員國與北約成員大多相同的歐盟不可避免地捲入北約與俄的衝突中並在北約和俄羅斯之間「選邊站」。一部分歐盟國家如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歷史上曾與俄有過領土糾紛及民族矛盾,因此主張對俄強硬,並且歡迎美軍及北約聯軍入駐本國,以增添自身對俄強硬的底氣。部分歐盟成員國如希臘和塞普勒斯,與俄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與文化淵源,在經濟、能源、軍事等領域與俄有著密切合作;之前歡迎美國駐軍、部署反導系統的匈牙利和捷克因新政府的上台而在政治傾向上明顯反轉,對俄採取更加務實和友善的態度,極力避免捲入北約與俄的地區博弈中。這使歐盟內部難以形成協調統一的對俄政策。俄羅斯更是利用歐盟之間的內部矛盾展開外交、政治攻勢,合縱連橫、各個擊破,營造對自己的有利態勢。


與此同時,在「對俄制裁」背景下,「老歐盟」與「新歐盟」國家在「與俄合作」方針上存在尖銳分歧。在2017年6月底舉行的歐盟能源部長間非正式會議上,圍繞不經烏克蘭和波蘭、直接通過波羅的海輸送俄羅斯天然氣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歐盟國家內部再次爆發激烈爭吵。該項目的主要「受益方」德國和法國認為,該項目在降低運輸成本的同時還能規避地緣博弈風險;以波蘭為代表的東歐「新歐盟」成員國則強烈反對該項目,認為這一舉措使波蘭、斯洛伐克和尚未加入歐盟的烏克蘭失去數十億歐元的天然氣過境收入,還將增強俄羅斯天然氣集團對歐盟天然氣供應的壟斷地位。這種尖銳分歧並非個例,而且從國家層面看由來已久,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北約與俄跌宕起伏的關係進一步將歐盟「綁定」,在損害俄歐關係的同時進一步放大了歐盟成員國的內部矛盾,加劇了其分化。

第二,持續緊張的俄與北約關係使眾多西歐國家開始謀求在北約之外解決安全問題的新途徑,導致歐洲地緣安全環境更加複雜多變。蘇聯解體後,北約作為區域安全合作組織依然存在,北約東擴的趨勢仍在繼續,曾經的華約組織成員國和巴爾幹地區新獨立的國家紛紛選擇加入北約,尋求一種「抱團取暖」式的集體安全。然而,俄與北約當前持續的緊張對峙表明,「北約模式」不能有效解決國家面對的安全問題,尤其對於西歐國家而言,難民湧入導致的國內治安問題日益嚴峻、北約與俄關係又持續緊張,動蕩的局勢嚴重影響了優質資本向西歐市場的流動,破壞了歐洲的投資環境。


在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發達的西歐國家越來越反感捲入到北約和俄羅斯的對峙當中,而特朗普當選總統後,美國在防務問題上逐漸趨向「孤立主義」,這讓多數西歐國家開始尋求以「非北約」的途徑解決所面臨的安全問題。奧地利《標準報》2017年12月12日的報道稱,歐盟在12月11日批准了25個成員國簽署的防務領域「永久結構性合作」框架,該框架將於2018年正式啟動。德國是該框架的主要倡議國,德防長馮·德萊恩就認為該框架是歐洲防務合作「數十年來取得的最大進展之一」,而德國新聞電視台則稱該框架讓歐洲更加獨立於北約。對於西歐諸國而言,這份框架只是一個開始,雖然西歐國家的安全問題依然沒有脫離美國主導的北約來解決,但以德、法為首的西歐國家已著手把安全政策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依託歐盟成立新的安全組織將成為西歐國家努力的方向,而即便努力不能成功,西歐國家也將繼續尋求新的辦法來解決所面臨的安全問題,而不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北約身上。這將導致歐洲地緣安全環境愈加複雜。


第三,隨著俄與北約關係的持續緊張,更多域外國家將不可避免地捲入俄與北約的地緣博弈之中。從當代西方與俄羅斯的地緣思想上看,麥金德的「心臟地帶」、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馬漢的「制海權」、杜黑的「制空權」、格雷厄姆的「高邊疆」理論,到以索羅金、杜金為代表的俄地緣政治學家倡導的「勢力範圍」「緩衝地帶」觀念,再到普京關於「森林中的熊」的地緣政治論述,不難發現,北約與俄羅斯秉承的地緣思想主要從「地」出發,基本沿襲了「統治哪裡就可以控制地球」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內在邏輯要求博弈者拉攏盟友、排擠對手,還需要延伸博弈領域,使博弈場不斷做大。


當前,俄與北約的深度對峙已經延伸到了中東、中亞、阿富汗和北極地區,而若俄北關係進展依舊緩慢,沒有明顯改觀,則不排除將來在西南太平洋地區和東北亞地區,俄羅斯與北約集團及北約成員國會有更大規模的對峙。現階段,這一趨勢日漸凸顯:特朗普雖然名義上取消了奧巴馬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但美國在亞太地區「再平衡」的步伐始終沒有真正停止,對朝態度也日趨強硬,各類軍事演習依舊頻繁;而俄總統普京也在2016年年底的國情咨文中強調了「向東看」的重要性,稱「俄羅斯的東方政策是積極主動的,不是出自眼前的考慮,也不僅僅由於與美國或歐盟的(緊張)關係所迫,而是因為它服務於俄羅斯的長遠利益,符合全球發展趨勢。」俄羅斯已向世界證明,如果它在西部始終面臨來自北約的戰略遏制,那麼俄將在北約意想不到的地方有所動作,比如在2015年9月30日毫無徵兆地出兵敘利亞。隨著普京在2017年12月下令撤軍,俄與北約關係依然「漸凍」,下一個「敘利亞」仍將可能出現,更多的地區會不可避免地捲入俄與北約的博弈之中。如果北約持續對俄採取戰略遏制,在內部矛盾無法化解的情況下,俄將有可能轉向對外謀求地緣政治優勢和對外擴張道路,這恰好是俄羅斯的傳統優勢——俄長期以來把大國博弈的焦點放在傳統的地緣政治博弈而非全方位的綜合國力較量上,北約國家的強烈反彈則極有可能引發周邊地區的局部衝突,這會使更多國家和地區捲入到雙方的博弈中,在進一步破壞國家間安全互信的同時,將大幅增加「熱戰」爆發的風險。

3


在長期的「冷和平」背景下,俄與北約在內政與外交上均面臨多重壓力,亟待「減壓」,未來雙方關係有可能出現緩和,然而一蹴而就式的關係轉暖並不現實,要消除雙方激烈對峙的慣性尚需時日。


第一,軍事對峙暫時不會消失。2018年1月19日,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公布了新版《國防戰略》概要,這份11頁的概要指出:「『國家間戰略競爭』將取代『反恐』成為美國新的國防戰略重點,而中國和俄羅斯是美國及盟友主導下國際秩序的『挑戰者』,因此美軍要在聯合盟軍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在陸海空天及網路領域的競爭力,重新拉大與『主要競爭對手』的軍事優勢。」美國認為,與冷戰期間相比,鑒於當前與俄在歐洲的持續對峙,北約部隊,特別是美軍,在歐洲部署的地面力量嚴重不足,在波羅的海等關鍵區域甚至出現了「防禦真空」,這使北約聯軍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時間應對來自俄軍的「攻勢」。從美軍角度出發,它亟須增強在歐洲的地面威懾力量,在北約內部作出表率。


實際上,美《國防戰略》概要所言早已間接體現在了美國及北約國家日益攀長的防務開支上,北約在2015年到2017年三年間的防務開支就已呈持續增長趨勢,增幅比從2015年的1.8%一路飆升至2017年的4.3%,累計增加開支數達到了460億美元,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甚至還表示將「延續防務開支增長的勢頭」。在2018年,國家防務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2%的北約國家將達到8個,其中「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全部上榜。這實際上從側面反映出俄與北約軍事對峙的「慣性」不會很快消失,加強對俄軍事鬥爭準備、鞏固防務建設,仍是北約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要工作議題。


與之相對的,俄羅斯在防務建設上也毫不示弱。俄總統普京就表示,儘管俄絕不捲入軍備競賽,但為確保本國安全,俄在2017年的防務支出還是達到了46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俄最新公布的2018~2027年版《國家武備計劃》總額高達19萬億盧布(約合3370億美元),將以趕上北約及中國的軍事技術發展步伐為目標,其中地面作戰力量將得到最多的裝備發展經費,核力量的現代化也將是撥款的重點。俄著重發展地面作戰及核威懾力量表明,俄依然認定在可預見的將來,北約在俄西部邊界附近地區將維持「常態化」軍事存在並對俄產生威脅,因此需要加強針對北約的威懾與反制力量建設。儘管俄與北約均認識到彼此都不能承受「擦槍走火」付出的巨大代價,但有鑒於缺乏互信、對峙慣性的狀態還在延續,因此雙方仍然堅持一個「共識」即積極備戰、彰顯強硬姿態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是必須的,「斗而不破、備而不戰」的局面將成為未來俄北防務關係上的「主旋律」。


第二,政治滲透將會增強。近年來,由於北約成員國數量逐年增多,各國利益訴求各不相同,由此在北約內部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分裂。這直接導致北約國家在對俄態度上分裂成對俄強硬的「鷹派」和主張合作的「鴿派」其中後者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與美國在庫爾德人和居倫問題上存在重大分歧的土耳其,它在2016~2017年實現了由「對俄強硬」到「與俄合作」的重大轉變,對北約的遏俄政策造成了巨大衝擊。當前,土耳其與美國互相叫停了向對方公民發放非移民簽證,並因難民收治的經費問題與北約其他成員國產生齟齬,這使土耳其在北約內部受到了空前的孤立,與烏克蘭危機爆發前俄羅斯的「邊緣化」處境十分相似。在此之後,「感同身受」的俄土雙方關係迅速升溫,俄在地緣博弈中也擁有了打入北約內部的「楔子」。2017年以來,俄借敘利亞問題阿斯塔納會議磋商之機,使土耳其成為敘利亞停火協議的監督國,進一步深化了與土在經貿、能源、軍事領域的合作,還在2018年伊始主動撤出了在敘利亞西北部阿夫林地區的部隊,默許土軍在該地區展開攻勢。俄對土的戰略拉攏有多層需求,當前最主要的是借土耳其之手制衡美國,防止其以組建庫爾德人為主的「邊境保護部隊」為由深度介入敘利亞,而北約內部出現裂痕與矛盾同樣為俄所樂見,對俄分化北約、拓展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將進一步驅使俄在未來加強對北約內部的政治滲透。


與此同時,北約對俄的政治滲透也在進行。2018年是俄羅斯的總統大選之年,雖然就目前來看,已經宣布參選的普京支持率依舊居高不下,但俄民眾對普京麾下的俄羅斯政府卻日漸不滿。在普京第三個總統任期中,惡化了的經濟形勢已無法提供足夠的政府合法性來源,百姓對俄政府的工作認可度一直在50%以下,形成了俄民眾「支持普京、不認可政府」的奇怪現象,這為北約干涉俄總統大選提供了機會。據俄杜馬議會2017年10月起草的《維護國家主權和防止干涉內政》報告稱,美國和北約正試圖對俄國內政策施加重大影響,普京也稱美國及北約國家將干預俄總統大選。北約固然無力阻止普京在2018年總統大選中獲勝,但也有能力影響到選舉活動的順利舉行,選舉結束後的俄政府重組也給北約對俄施加影響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間,這將進一步掀起俄與北約在政治領域相互滲透的波瀾。


第三,能源合作有望實現突破,可能會激活雙邊關係。自2018年以來,俄羅斯與北約國家在能源領域的合作釋放出關係改善的積極信號,有可能突破現有的結構性矛盾激活雙方相持已久的關係。2018年1月31日,由俄德奧荷法等國油氣公司合作打造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正式獲得在德國海域的開工許可,「北溪工程」的項目財務官透露,管道整體建設工作將在2018年夏天全面啟動。該項目自2015年提出以來幾經周折,在歐盟內部引發強烈爭執,但項目有關方——德國、法國、荷蘭等國,除俄羅斯以外無一不是西歐的「老北約」「老歐盟」國家。在這些國家的堅定支持下,方案目前得以順利實施。這表明,在烏克蘭危機不斷發酵、對俄制裁繼續施行的背景下,多數西歐北約國家已不願承受俄與北約地緣博弈所帶來的能源安全風險和自身利益持續受損,它們開始在能源領域嘗試「去政治化」的合作以規避地緣政治風險,為北約國家與俄在其他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嘗試,推動了俄與北約關係「融冰」。


作為俄北關係「壓艙石」的俄美關係,在2018年也不排除會出現局部層面的緩和,這同樣源於雙方在能源合作上的意向。對美國而言,特朗普上台後將石油視為美國能源獨立的核心,他就任總統後批示的第一份報告就是以振興美國石油經濟為目標的「美國第一能源計劃」,提出開發本土能源、開展「頁岩革命」等諸多為美國能源工業「鬆綁」的舉措。然而,作為如今的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增產不是目的,控制產能使油價上漲才能給美國經濟帶來紅利,而在該領域,美國需要和同為產油國、同樣需要油價上漲的俄羅斯加強產能協調與溝通。因此,在2018年1月29日,美國財政部公布了一份完全照抄福布斯2017年富豪榜的「俄寡頭制裁名單」,以這種「消極制裁」表明,即使在國會建制派和反俄遊說團體的壓力下,特朗普政府也不準備真正制裁俄羅斯,反而會因油價上漲的趨同目標與俄有關人士和企業展開接觸。


對俄羅斯而言,普京早就表示,如果美國和北約願意,俄羅斯願與其在安全、能源、經貿等各領域展開合作。大選前後,用兵烏克蘭和敘利亞帶來的「政績紅利」已呈現「邊際效應」,經濟增長乏力使俄民眾對政府愈發失望。因此,進入第三個總統任期的普京需要油價上漲,更需要在政績上發掘新的增長點、取得新的突破作為「敲門磚」。有專家認為,普京當選總統後,對西方的政策是否有所調整或改變仍有懸念。縱觀俄發展歷史與地緣環境的變遷,俄與北約國家關係、特別是俄美關係的好轉,是普京新任期內在政績上為數不多的「突破口」。但是,在短時間內,俄羅斯與北約均難以發掘新的利益共同點,雙方最現實的選擇就是在彼此熟悉且優勢互補的領域展開合作,這使見效最快、收益最大的能源合作成為了俄與北約關係最主要的議題,也為俄與北約關係的改善提供契機。


綜合說來,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俄羅斯與北約之間在價值取向上的巨大差異依然存在,北約與俄羅斯互相視彼此為威脅的歷史觀念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扭轉。同時,西方世界也絲毫沒有解除、抑或是放鬆對俄制裁的意圖。但是,烏克蘭危機以來,長期斗而不破的「冷和平」使俄羅斯與北約日益明白,用簡單的方式來解決複雜的問題,不可能達到好的效果。俄羅斯需要讓北約「翻頁」、與美國及北約和解,恢復正常的戰略關係;而北約也需要從與俄對峙中抽身,進一步解決其成員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雙方都在尋找新的利益共同點,努力營造關係緩和的氛圍,困難的是各自內部促使雙方關係好轉的力量非常有限,在具體事項上的分歧遠大於合作。因此,俄與北約的緊張對峙關係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雙方重返「相安無事」之路依舊幽昧險隘。(注釋略)


【美伊關係】蔣真:美國對伊朗的單邊制裁及其局限性


【學術公示】「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2018年研究課題擬承研單位公示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平台觀點


文章來源:《現代國際關係》2018年04期;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微信公眾平台編輯首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研究】劉鋒:俄羅斯遠東融入一帶一路意義重大
【國關青年說】劉一洲: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伊核問題」的爆發

TAG: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