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一代宗師王陽明

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一代宗師王陽明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一代宗師王陽明


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一代宗師王陽明


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他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成為了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由於他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日本天皇任命他為海軍軍令部部長,將他召回日本,並為他舉行了慶功宴會。在這次宴會上,面對著與會眾人的一片誇讚之聲,東鄉平八郎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


請輸入描述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王陽明在20歲時步入仕途,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54歲時,王陽明辭官回鄉講學,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謚號文成,後又追封為新建侯。

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他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著有《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問》流傳。



請輸入描述


據文獻記載,王陽明生有異質,卓然不凡。在他誕生之前,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併名其居為「瑞雲樓」。出生後,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


十二歲時,王陽明正式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賠款求和。這件事情在王陽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閑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喚回去。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歸餘姚,船過廣信,王陽明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陽明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請輸入描述


二十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人,之後的他更加適才討論軍事,並且善於射箭。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嫉妒者議論說,這個年輕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無人。二十五歲再考時被忌者所壓,又未考中。同學中有人以不中舉為恥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使治葬前威寧伯王越,還朝後上奏談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件事情,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施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勃,苗、僚雜居。王守仁親自勸導當地民眾學習,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請輸入描述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當時,南中地帶盜賊蜂擁四起。謝志山佔領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佔領浰頭頭,各自稱王,與大庾的陳曰能、樂昌的高快馬、郴州的龔福全等遙相呼應,攻佔、剽掠各處府縣。而福建大帽山的盜賊詹師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撫文森託病去職。謝志山聯合樂昌的盜賊奪取大庾,進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戰死。守仁到任後,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盜賊的耳目,於是年老而狡黠的僕役,僕役渾身哆嗦不敢隱瞞,如實坦白。守仁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讓他們偵探叛軍的情報,守仁因此掌握了盜賊的動靜。隨後他傳檄福建、廣東會兵一處,首先討伐大帽山的盜賊。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王瓊上奏,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畢,在橫水設置崇義縣。隨後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守仁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過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濠發覺被騙,帶兵攻下九江、南康。宸濠攻打安慶受挫,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宣告結束。



請輸入描述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於是下詔讓守仁以原先的官職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黃綰藉此機會上書爭辯守仁的功績,請賜給他鐵券和歲祿,並敘錄平定寧王叛亂功臣,世宗都答應。十二月,守仁軍至思恩,盧蘇、王受早就聽聞了守仁平定盜賊和叛亂,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廣兵抵達南寧,而盧蘇、王受剛歸降,願意立功自贖。王守仁於是派遣大臣商議,並命湖廣僉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僉事吳天挺及參將張經、都指揮謝佩監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叛軍。此後仍然總督分永順兵進剿牛腸等寨,保靖兵進剿六寺等寨,約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達地點。


當時,叛軍聽聞明軍檄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又聽聞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進駐南寧,故以為王守仁以散遣諸兵布陣,於是防備弛緩。至此,湖廣兵皆偃旗卧鼓馳馬抵達,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叛軍大敗,於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據險結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並隨後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隨後王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台等賊,分永順兵、保靖兵各自進剿,約定在五月十三日抵達巢穴。叛軍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圍困的大軍打敗,潰軍為副將沈希儀斬殺。至此,斷藤峽叛軍幾乎全盡。


王守仁於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臨行前,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平亂後,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於肺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余縣境內)舟中。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光明此心,亦復何言!」卒後,朝廷予謚文成,贈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封侯爵,稱新建侯。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請輸入描述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陽明先生是屈指可數的幾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讀書人的敬仰,可見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明史》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王陽明)者。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顯著的有兩個半人,這兩個人是指孔子、王陽明,另半個人是指曾國藩。王陽明的學說深深影響了明代中晚期的官員、學者,後來心學流派一分為七,但「王學」到了清代就落沒了,因為竟然還有人將明朝的沒落歸到王陽明的「心學」上。但「王學」對日本、朝鮮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現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學者前來陽明洞朝聖參拜,日本三島毅博士的一句詩「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東鄉平八郎有句名言「一生俯首拜陽明」。只可惜牆內開花牆外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語星空 的精彩文章:

TAG:華語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