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日韓佔據海外80%的中藥市場份額,中國如何實現逆襲?

日韓佔據海外80%的中藥市場份額,中國如何實現逆襲?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岩鵬 北京報道

一組數據,讓作為中藥發源地的中國非常尷尬。

在海外中藥市場上,中國擁有的專利權僅為0.3%,而日韓卻佔據了70%以上,尤其日本獲得了《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中的210個古方專利;日韓佔據了目前海外80%的中藥市場銷售份額,而中國出口的中藥卻僅佔5%左右。

中國同日韓的差距為何這麼大?

「這是個既受人們關注又跟國家戰略有關的話題。」中國中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蘭青山近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稱。

蘭青山認為,中國在中醫和中藥的發展上,本質上講是優於日本和韓國的,因為我國有遍布城鄉的中醫醫院,我國有門類齊全的中藥產業,我們國家的報銷體系是中西藥並重的,《中國藥典》收錄了600多種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相關的教育體系也非常健全,首都有北京中醫藥大學,各省份都有中醫和中藥方面的院校,但日本沒有。

而現實卻是另一番景象,日本的中藥產品在市場上牢牢佔據了統治地位,就連中國人都趨之若鶩地去日本爭相購買。

受歡迎的日本漢方

剛剛從日本旅遊歸國的張可(化名)大包小包拿回來很多「寶貝」,退燒貼、滴眼液、救心丸……

最近幾年,到日本買中藥似乎成了很多中國人赴日旅遊的必選動作,網上隨處可見「去日本不得不買的34款神葯」這樣的帖子。

再往前可以追溯到2016年,在中國遭遇嚴重空氣污染等背景下,日企小林製藥出品的「清肺湯DUSMOCK」成為中國遊客大量採購的對象,被當做細顆粒物「PM2.5」的對策商品。

當年,核心期刊《中草藥》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日本漢方葯佔據了全世界90%的中藥市場銷售份額。

中醫在日本被稱為「漢方醫學」,中藥被稱為「漢方葯」,簡稱「漢方」。南北朝末期,中醫傳入日本,唐代,日本開始全面學習中國文化。中醫學也被日本全盤吸收,並在後世發展成為具有日本特色的「漢方醫學」。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日本也曾摒棄過中醫藥,但到20世紀70年代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隨著日本經濟快速現代化,患慢性病、過敏性疾病的國民人數迅速增長,特別是老齡化帶來了大量的老年病。西醫對此常常無法解決,而中醫藥(漢方醫學)卻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有近80%的日本人認為,漢方醫藥治療慢性病十分有效;60%的日本人認為,漢方葯能促進健康長壽。

陶亮(化名)給記者講了他的一次親身經歷,今年他在日本訪問期間得了感冒咽痛,去多家醫院藥店都買不到抗生素。日本的一個教授對他的行為表示驚訝,從包里拿出一小袋貌似速溶咖啡的東西,這位教授說,「我們日本人感冒咽痛發熱都是吃這個的!」

對於漢方,日本民眾也非常認可。有關機構提供的數據顯示,89%的日本醫生會開漢方葯處方,處方用漢方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

據記者了解,目前日本6萬家藥店中,經營漢方製劑的達80%以上。在藥局、葯妝店的顯著位置,基本都能找到漢方葯。日本漢方藥廠有200家左右,漢方製劑多達2000多種。

日本「帝國製藥」生產的貼敷劑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膏體1.8萬噸,相當於12億貼,連接起來可以繞地4.2圈,產量居世界第一。

政府支持與工匠精神

為什麼日本漢方如此受歡迎?蘭青山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成料做過精選,日本常用漢方來自《傷寒雜病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共294種,中國在生產的中成藥有1萬多個,可以生產的中成藥有6萬多個,日本把290多劑做清楚了就行了,在選擇範圍上日本佔了優勢。

日本政府給予了大量支持。2001年3月,文部科學省發布《教育核心課程設置》,漢方醫學教育被納入其中。到2004年,80所醫科大學全部開展了漢方醫學的教育。

而早在1976年,厚生省正式將漢方葯列入健康保險,把主要的210個有效方劑及140種生葯列為醫療用藥,可以進入醫療保險,這樣患者個人就只需要承擔10%—30%的費用,大大鼓勵了漢方葯的應用。

此外,日本政府還投資建立了一系列漢方醫藥研究機構,比如北里研究所附屬東洋醫學研究所、富山醫科藥科大學和漢葯研究所。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對日本漢方發展有很大助益,日本企業在中國選材的時候確實比我們要求高。」蘭青山說。

據了解,日本對於漢方葯中重金屬殘留量和農藥殘留量的監控非常嚴格。日本還專門出台了藥材種植規範,要求生產過程中盡量不用化肥和農藥,儘可能降低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對每個環節都有詳細記錄,以保證原材料的質量。

標準化是現代生產的顯著特徵。標準化後的漢方葯不會與歐美標準發生衝突,也更有利於漢方葯走出日本國門,被國際市場接受。

在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頒布漢方葯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漢方葯都按這個標準生產。日本漢方葯對於鑒別和含量測定的要求非常高,普遍比中國中藥標準更為嚴格。

蘭青山提到的另一個原因是,「日本遵從這傳統,書上怎麼寫就怎麼做,中國在現代化方面走得很遠。」

據了解,現在日本漢方醫籍的藏書量僅次於中國,還有20多家漢方醫籍出版和翻譯機構,每年出版漢方醫藥書籍100多種。日本還特別關注大陸和港台地區最新的中醫藥研究動態,在大陸和港台地區設立專門機構,收集所有中醫藥出版物,為其所用。

占日本70%以上的製藥市場的津村製藥,為了確保製藥原材料的品質,在中國建設了70餘處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藥材種植基地,而中國本土中藥企業同仁堂僅僅擁有8處GAP基地。

中國如何實現逆襲?

「藥材質量至關重要。」中國中藥有限公司科技研發部經理、中藥研究副院長、國葯種業總經理王繼永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稱。

國內流傳著一句話:「中醫栽在中藥上,中藥栽在藥材上。」

隨著中藥產業迅猛增長,野生藥材資源不斷減少,人工栽培成為解決中藥資源短缺的主要方式,但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農藥、化肥不合理使用,硫磺熏蒸過度等不規範操作,導致藥材品質低劣,農殘、重金屬、二氧化硫、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增加,嚴重危害消費者生命安全和健康,中藥材的安全性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成為中藥材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生產的大量藥材原料出口到日本,日本進行加工再把成藥賣到全世界。據了解,日本中藥的生產原料卻有75%來自從中國的進口。

趕超日韓,中國應該從藥材原料抓起。

近年來,我國出台多項措施確保中藥材質量安全,探索中藥材溯源。早在2012年,我國已印發《關於開展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的通知》,支持河北、安徽、四川、廣西開展追溯體系建設試點;2015年發布的《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明確提出,構建中藥材質量保障體系,建立覆蓋主要中藥材品種的全過程追溯體系;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也將「建立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納入其中。

王繼永發現,我國中藥材質量整體合格率正在大幅提升,目前已經達到84%。

同時,他也注意到,現在進入新時代後,人們對於優質飲片的需求量提升了,不僅需要合格的飲片,還要檔次更高的飲片。

「大家的消費需求層次在提升,如果我們傳統的模式還是在維持合格的層次,就很難滿足現在的大眾需求。」王繼永稱。

在他看來,這給行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去做供給側的改革,也就是說能夠大幅提高供給側的藥材質量,滿足基本需求基礎上提高等級質量,還有就是農殘和重金屬問題,國家葯監局在驗證過程中,是對驗證過程有嚴格規範的,按照認證規範種的藥材,我們認為是安全的。

「除了合格之外,我們還做有機,最大限度降低農殘水平,我們公司包括從種源的控制,包括種植的規範化,包括選擇產區,包括做全過程的質量追溯,都是為了轉型升級,保證全過程質量的具體的舉措。」王繼永稱。

2017年7月3日,中國中藥有限公司作為主發起單位成立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追溯專業委員會,組織國內品牌企業、道地藥材基地和追溯服務互聯網企業共同建設中藥追溯行業服務平台,為國家大健康戰略服務。

據了解,《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20年)》已經將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

蘭青山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今天我們做經典名方就是要找回中醫藥古籍上所記載的原本的治療方法。

「中國的經典名方我們一批一批公布,其實現在市面上已有很多經典名方了,這次是100個,國家還會陸續發布很多批,比如1000個,我們再經過嚴格的工藝和監管,一致的質量標準,我們的國民會很放心。」他說。

在蘭青山看來,日本漢方發展是單方面的,日本基本上沒有漢醫只有漢葯。也就是說,日本的漢方是整個日本醫藥衛生體系當中的補充要素,而我們國家有個政策是中西醫並重,所以在整個醫療體系,包括中藥服務、中藥監管和中藥產業發展等方面,日本本質上講是落後中國的。

「如果再加上我們嚴格的監管和製藥技術的創新,我相信中藥中成藥和中藥系列產品,在不遠的將來,中國肯定會超過日本。」蘭青山稱。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岩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怎樣煎服中藥?怎樣選擇服藥時間?有哪些注意事項?你知道嗎
搶手!中藥材製成香囊袋贈市民留「余香」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