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冬病夏治,怎麼能少了這個方劑?

冬病夏治,怎麼能少了這個方劑?

很多人認為冬病夏治離自己很遠,或者想要冬病夏治,卻找不到好方法。

別急,今天就給詳細說一下很多辦法中的其中一個:冬病夏治,怎麼能少得了四逆湯呢?

四逆湯是什麼?

四逆湯是《傷寒論》中經典的方劑。

四逆湯原方

炙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生附子一枚

四逆湯中,炙甘草的用量是最多的,乾薑次之,附子最少。

四逆中的「逆」,是與正常相反的意思。逆對應的就是順。(逆就是不順暢,就是停滯)

當身體順暢的時候津液能達到末梢,這時候手腳是溫的,但是當身體出現了逆,也就是不通,也可以理解為停滯(寒)。

這時候津液不足以打到末梢,所以手腳就會涼。

然而四逆湯不是只是手腳涼,四逆湯可以振奮機能的沉衰,具體還是先來看看方劑的配伍~

四逆湯有什麼作用?

甘草具有保水的作用,所以在內蒙古這種沙漠化嚴重的地方種植的甘草,根系越容易發達,越容易起到保水的作用。

所以甘草當做藥用的時候,可以使得體內的津液相對豐盈一些。

冬病夏治,怎麼能少了這個方劑?

附子振奮身體機能的沉衰,通經脈;

乾薑有溫通經脈的作用。

四逆湯中,炙甘草的劑量是最大的,很多人又不理解了,其實這就反應了古方劑的傳神之處。

這是因為咱們在強調恢復功能的時候,也不能忘記恢復物質,就好比是一個公司的盈利很差的時候,除了要恢復盈利能力外,還需要給予資金支持。

四逆湯中炙甘草多,就是幫助我們恢復物質,保持功能和物質之間的平衡。

炙甘草恢復的物質主要指的就是津液。

四逆湯看似是專門恢復功能的方劑,其實也考慮到了恢復津液。也是著名經方家陳修園說過整部傷寒論概括起來就六個字「保胃氣,存津液」的體現。

實踐四逆湯遇到了問題?

買不到好的附子怎麼辦?

四逆湯中原方用的是生附子,但是你很難買到生附子的(你們懂得 - -很少人能真正明白附子的作用,大家都覺得附子有「毒」!!!!話說,藥物的毒性只的是偏性好么~)。

如果實在買不到,最好去同仁堂買附子(經驗告訴大家,相對好一些),買不到生附子,盡量買黑順片、黃附子。

冬病夏治,怎麼能少了這個方劑?

(上圖為黃附子)

劑量如何把握?

如果你決定要喝四逆湯,一定要記住,三味葯中炙甘草的劑量一定要最多。

現代人脾胃工作狀都很差,津液都不豐盈,而附子、乾薑都有溫通、通經脈的作用,經絡一通,好比是之前的河溝很小,可能用一杯水河溝就滿了;當用了溫通的葯,好比是河溝就變多了,這一杯水是遠遠不夠的,就可能會出現津液不足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心慌、睡眠不好等津液相對不足的情況。

炙甘草作為保水劑,如果用四逆湯的話,劑量一定要是最大的。

四逆湯可以化裁嗎?

如果津液水平非常低,單純服用四逆湯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舒服,比如容易口渴,睡的不沉,可以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加上茯苓(安神)、生地(補津液)等。

如果口中異味明顯,可以在四逆湯中加入半夏、黃連等。

(高血壓患者一定慎用有乾薑的方劑,具體情況一定要諮詢經方醫生)。

會遇到什麼排病反應嗎?

服用四逆湯後,可能會出現清鼻涕增多情況,這個是排肺寒的反應。寒是個能量,需要物質載體依附;同時吐痰(清痰)增多,也是在排肺寒。

最常見到的是大便增多的情況,甚至水樣便,這個稱之為「開太陰」,是脾胃功能強勁的表現。

可能會遇到偏頭痛,因為病邪從陰經層面趕到陽經層面,會過少陽層面,表現出偏頭痛的情況,可以備上小柴胡顆粒,一次4-6袋。

另外,可能會出現食慾增加,變困,性慾暫時降低等治病現象。

如何開始實踐?

可以先從原方劑量開始~

參考劑量

四逆湯

生附子15g 炙甘草30g 乾薑24g

三味同煮,水末過藥材3-5公分,大火燒開,轉小火,熬五十分鐘,倒出藥液,再加少量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熬半小時,兩次藥液混合。早晚飯後十分鐘到一個小時服用。

如果你真的想學好經方,這個夏天一定要好好實踐,四逆湯是實踐經方的基礎,這一關必須過。

實踐後才會發現市面上的中醫說的附子有毒啊等等問題都是不對的, 你就知道說這些話的人根本沒有實踐過,他們也很難真正的理解。

而且在實踐四逆湯的過程中也會體會到四逆湯的好,和四逆湯的不足。

冬病夏治服用四逆湯,大家一定會有收穫~~振奮你的身體機能,驅寒排邪,行動起來吧~~

特別提醒:

小道經方視頻以及文章只做教學指導,不針對具體臨床治療,如果有需要請諮詢經方醫生。

更多中醫·養生內容歡迎關註:小道經方

系統學習小道經方課程:優酷搜索「小道經方」小道經方QQ群: 2153503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道經方 的精彩文章:

每天掉點兒頭髮感覺沒什麼,結果……
你給身體多少耐心,身體就會回報你多少支持

TAG:小道經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