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沈從文的「邊城性格」

沈從文的「邊城性格」

沈從文的「邊城性格」

游宇明

從大學時代起就特別喜歡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小說里那種濃郁的人性溫暖一直深深地感動著我。翠翠的外公老船夫拿著政府給的一點微薄補助免費渡人過河,卻善待客人,還經常自掏腰包買草煙、沏涼茶給客人享用。船總順順兩個兒子一個死了,一個走了,都與愛上翠翠有關,但他的心中沒有怨恨,老船夫死後,主動提出收養翠翠。楊老兵當年曾向翠翠母親求愛遭到拒絕,但他不計前嫌。義務照料老船工的喪事,陪翠翠生活,監護她,為她唱歌,說故事。一句話,在《邊城》里,幾乎所有的湘西人都善良坦蕩,於無聲處表現出古道熱腸、俠肝義膽。這種精神特質,我將其稱為「邊城性格」。

其實,沈從文先生的性格同樣具有濃郁的「邊城」味。

1931年11月17日,沈從文的好友胡也頻被國民黨當局秘密逮捕。得知此事,沈從文心急如焚,立即找到熟悉的胡適,希望其出面營救。當時胡適與國民黨當局的關係也特別緊張,不便公開出面,不過他應沈從文之約寫了一封信給蔡元培,希望其幫忙,沈從文拿上這封信,急如星火地去了南京。然而,當沈從文到達南京,才知道蔡元培去了外地。沈從文只好留信等候。蔡元培看到信後約見了沈從文。但蔡元培當時只是中央研究院院長,是個邊緣化了的人物,他也不知胡也頻的下落,亦無辦法營救。1月底,胡也頻託人帶信,說他已被引渡到公安局,不久將會移送龍華警備司令部。恰好這時,鄭振鐸、陳望道寫了一封信給邵力子,希望邵力子出以援手,沈從文又陪著胡也頻的妻子丁玲去南京見邵力子。邵力子和蔡元培各給上海市長張群寫了一封信,讓丁玲與沈從文去上海找張群。當沈從文輾轉找到張群,沒想到胡也頻已被移送龍華警備司令部。2月初,沈從文陪同丁玲赴南京找陳立夫幫忙,陳立夫答應:如果胡也頻不是共產黨,他可想些辦法。但辦法還沒想出來,胡也頻已被秘密槍決。其後,沈從文又將丁玲母子接到自己住處隱藏,護送他們回故鄉常德。

抗戰爆發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逃離淪陷區,準備前往大後方。1937年10月,林徽因寫信給沈從文,告知自己一家打算經過沅陵前往昆明。接信後,沈從文專門給其時住在沅陵的大哥沈雲麓寫信,托他在梁林夫婦路過時給予關照。11月1日,沈從文再次致信沈雲麓,讓其「購二十斤豬肉做暴腌肉,切成條熏,熏得越快越好。做好後,就將肉一半付郵,寄至長沙韭菜園聖經學校交梁思成、楊今甫收。余留下他們過路時帶走。若思成等過路太匆忙,不能住,就望為購二三元漵浦大開刀橘,送他們解渴。另外還預備點可以在路上吃的菜,譬如保靖的皮蛋、龍山的大頭菜、安江的柚子、家做的滷雞。」沈從文對朋友的這份真情讓梁林夫婦極其感動。

在朋友遇到困難時不吝心力幫忙,對學生和萍水相逢的人,沈從文也願意付出自己深深的關愛。范誠《鳳凰:那些人那些事》一書載:1929年7月至1930年8月,沈從文曾在中國公學教書。羅爾綱從中國公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因戰亂與家庭失聯,衣食無著,找到沈從文,訴說自己想找個機會好好地研究歷史的計劃。沈從文表示:如果羅爾綱去北京深造或半工半讀,他願意支援其北上的旅費。1930年5月初,沈從文專門寫信給胡適,將羅爾綱的想法告知他,希望胡適幫忙。於是胡適將羅爾綱安排到自己家裡,幫助整理《胡傳文集》併兼任家庭教師,羅爾綱因此得到了胡適的精心指點,學問大進。

1933年春天,青年詩人卞之琳攜詩稿《三秋草》,從北京來到青島,拜訪時在青島大學任教的沈從文,並跟他談到詩集出版的困難。沈從文慷慨捐資30塊大洋,支持卞之琳自費出版詩集。要知道當時一塊大洋至少相當於今天100元人民幣,三十塊大洋可不是個小數目。其實,那時的沈從文並不富裕,卞之琳就看到他抽屜里放著當票。

上世紀40年代後期,沈從文一邊在大學裡做教授,一邊為一家報紙編輯副刊。有個叫柯原的詩歌作者因為家庭困難向他求援,其時的沈從文也非常拮据,拿不出現金,他便在天津《益世報》刊登啟事,義賣二十幅自己所寫的字,先讓求字者告知他寫什麼字,他再告訴求字者將報酬直接寄給柯原。

沈從文的家鄉湘西山高峽窄、林密水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許多人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個人面對危難的能力很弱,這樣的環境外地人也不容易進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熟人社會。熟人社會的特點是:官位、金錢、榮譽不起主宰作用,大家在乎的好人緣,而好人緣往往是通過利他的行為獲得的。沈從文在湘西長到了二十多歲,湘西獨異的地理人文環境不可能不對他的性格發生影響。

沈從文特殊的人生經歷,更是催生他的「邊城性格」的重要觸媒。沈從文的祖父做過貴州提轄,家境不錯。小時候,沈從文經常去同在鳳凰城裡的外婆、舅舅家玩,玩得晚了,就由表哥黃玉書(黃永玉父親)打著大燈籠送回來。親人的溫情在他小小的心上播下了堅實的種子。1922年,沈從文來到保靖,想參加當地的軍隊,可是好幾個月都沒有如願。沈從文無所事事,便替那些小書記們抄抄寫寫,他的字寫得不錯,有一次被一個姓熊的參謀看到,安排他做了四塊錢一個月的司書。後來,沈從文作為機要文件收發員隨張子青部移防川東,他的一個上司偏好男色,沈從文偷偷地給陳渠珍寫了一封信,希望調回保靖。陳渠珍很快回了信,叫他到司令部來做事,他便這樣留在了陳渠珍身邊,為他登記文物、整理圖書、查閱資料。在司令部呆了一段時間,沈從文非常嚮往外面的世界,便向陳渠珍提出辭職。陳渠珍爽快地答應了,他對沈從文說:「你到那兒去看看,能進什麼學校,一年兩年畢業,這裡給你寄錢來。情形不合,你想回來,這裡仍然有你吃飯的地方」,並支給他三個月薪水,一共27塊大洋。1923年,胸懷夢想的沈從文到了北平,然而,世界留給一個初出大山的青年的空間是很有限的,他很快體會到了在大地方生存的艱難。他住在北京的湖南會館裡,買不起棉衣,也沒有火爐,而是用被子裹著身體坐在桌旁寫作。因為一無學歷,二無名氣,作品寄出去杳無音訊。一位當時的名家,一邊說著刻薄諷刺的話,一邊當眾將署名沈從文的一疊文稿塞進紙簍。瀕臨絕境的時候,沈從文嘗試著給作家郁達夫寫信求助。那一天,下著鵝毛大雪,沈從文坐在桌旁冷得發抖,突然進來一個人,居然是郁達夫!看到沈從文的屋子冷得像冰水,郁達夫沒有說話,只是把脖子上的毛圍巾摘下,拍掉雪花披在沈從文身上。接著,郁達夫拿出五塊錢,請沈從文去外面的館子吃了一頓,找回的那些錢都送給了沈從文。這件事讓沈從文記了一輩子,70多歲的時候提起它,依然淚流滿面、聲音發顫。1925年,經郁達夫介紹,沈從文與著名詩人徐志摩相識,其作品得到徐志摩的賞識和大力推舉,自此,沈從文開始大量發表作品。沈從文只有小學文化,一生沒有文憑,講話又帶湘西口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卻能在中國公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等大學獲得教職,最終登上教授的寶座,除了個人的創作水平,胡適、梁實秋、楊振聲等朋友對他的提攜也功不可沒。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沈從文的一生中,親人、朋友、故舊的愛始終佔據著一個至關緊要的位置。

「邊城性格」既是沈從文高尚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是他的感恩之心的一種折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明游目 的精彩文章:

TAG:宇明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