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中德軍名將為何擁有如此優秀的品質,深究可以讓我們收穫更多

二戰中德軍名將為何擁有如此優秀的品質,深究可以讓我們收穫更多

原標題:二戰中德軍名將為何擁有如此優秀的品質,深究可以讓我們收穫更多


二戰的硝煙早已退盡,但是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總有許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回憶和思考。二戰中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而德軍名將無疑又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一部分,正是在他們的指揮下,德軍的戰爭機器的效用被發揮到了極至,一個個的經典戰例足以使得他們留名青史,成為後世的楷模。


按照李德哈特的觀點,有著兩種不同的軍事天才,一種是創造性的,一種是執行性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考察二戰德軍名將,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在於他們無疑都是創造性的軍事天才(當然,有的甚至是創造性和執行性合而為一的)。古德里安在接觸到富勒、李德哈特等人關於戰車的著作後敏銳的感覺到裝甲部隊可能給戰爭帶來的巨大變革並且第一次把將裝甲部隊獨立使用的理念真正的大規模運用在戰場上並以此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隆美爾原本只是一個步兵將領,甚至還曾寫過一本優秀的步兵作戰教材,但是當他接觸到閃擊戰理念之後,卻迅速領會到了這一理念的精髓並在隨後的作戰中充分發揮和擴充了這一理念的運用,得以揚威北非。曼斯坦因突破了「希里芬」計劃的限制,頂住了反對的壓力,提出了更為明確有效的「曼斯坦因計劃」,最終對德軍在西歐的成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還有鄧尼茨,一戰中他不幸被俘,但他卻在戰俘營中反思德國潛艇戰的得失,並且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狼群戰術,在之後的二戰中,德國的狼群幾乎將大英帝國逼到崩潰的邊緣。反觀盟軍的很多優秀將領,如蒙哥馬利等人,雖然在戰場上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物質的巨大優勢的勝利和對命令的堅定執行的勝利,而非個人的創造性的勝利。


軍人本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在這樣一個以服從為最高標準的群體中,創造性原本是最容易被壓抑和扼殺的,但為何在德國軍隊中卻能湧現出這麼多的極具創造性的軍事天才呢?對於個人的特質的形成我們可以從他的經歷中去尋找原因,而對於一個群體共有的特質的成因,則必須追尋這一特質自身的歷史發展了。讓我們從德國的軍事思想發展史中去尋找答案吧。



德國的軍事思想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菲特烈二世。那時的普魯士,僅僅只是歐洲的一個二流國家,在歐洲大陸的地位遠在法、奧之後。但在菲特烈二世的領導下,普魯士走上了一條通過戰爭來實現民族主義式的獨立和資本主義式的擴張的道路,拉開了短暫但卻輝煌的戰爭史和軍事思想史,一個個閃光的名字相繼出現在此後的軍事史上,沙恩霍斯特、克勞塞維茨、毛奇、俾斯麥、普魯法夫……縱觀世界歷史,可以說,幾乎沒有幾個國家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卻湧現出這麼多軍事思想方面的天才人物,對軍事思想發展更是對世界歷史格局的改變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而當我們具體的考察他們的軍事思想的時候,會發現德國的軍事思想,也經歷了一個從吸收、學習到獨創的發展過程。18世紀的歐洲,法國的啟蒙思想無疑是思想界的潮流和主導,這一時期的軍事思想也打上了深刻的啟蒙時代的烙印。啟蒙軍事思想的主要理念體現在重視戰爭的基本原則和規律,並且認為戰爭是以這些不因環境差異和時代變遷而變的不變法則為基礎的,天才只能是規律的運用者而不能是規律的創造者。就軍事思想而言,菲特烈二世和沙恩霍斯特總體上都繼承了啟蒙主義的軍事思想。但在這種對啟蒙思想的繼承之下,在德意志的軍事家中,卻孕育著對啟蒙思想的反叛和德國式的軍事思想的萌芽,在這一領域,貝倫霍斯特堪稱先驅,而克勞塞維茨則是典型。至19世紀30年代,在法國軍事家約米尼通過《戰爭藝術》一書將啟蒙軍事思想發展到頂峰的時候,克勞塞維茨也通過《戰爭論》將反啟蒙思想發展到了頂峰,這兩種對立的軍事思想的交鋒,不僅影響到了此後法德兩國軍事思想的發展,甚至影響到了整個歐洲的發展和格局。在一個世紀後,當遵循約米尼思想的貝當們還在謹守著步兵攻擊、坦克伴隨之類的教條,眼看著秉承克勞塞維茨思想的古德里安門指揮的裝甲部隊長驅直入,一戰即敗時,亦或也是對這一軍事思想交鋒的另一種詮釋吧。



回到克勞塞維茨的軍事思想,在《戰爭論》一書中,戰爭是政治的手段和延續這一關於戰爭性質的論斷亦或是最為人熟知的,也是克勞塞維茨通書的重點所在,但是除此之外,克勞塞維茨還帶給了我們很多不同於以往啟蒙主義的軍事思想。在克勞塞維茨看來,戰爭充滿了摩擦和機會,是一個複雜的互動過程,其中並沒有根本的不變規律,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指揮官的天才因素超越了規律而成為了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克勞塞維茨的思想起初因其深邃、抽象和對傳統觀念的反叛而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一現象直到普魯士在日耳曼統一戰爭中獲勝並建立德意志帝國而發生了根本的改觀。從政治角度而言,這是俾斯麥的勝利,而從軍事思想角度而言,這無疑是毛奇對克勞塞維茨軍事思想的貫徹和發揮的勝利。克勞塞維茨的思想真正的融入和主導了德國此後的軍事思想,形成了普德軍事學派,而在克勞塞維茨之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無疑就是毛奇。


毛奇在19世紀下半期曾經長期擔任普魯士的參謀總長並對日耳曼統一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在他的領導下,參謀本部的作用和價值真正得到了發揮。如果說克勞塞維茨更多的是從戰爭性質的高度來分析戰爭的話,那麼毛奇無疑從作戰層面對克勞塞維茨的思想進行了實踐和發揮。在他看來,戰略同樣是沒有固定原則可以遵循的,而是一種隨機應變的系統,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觀念,隨著不斷改變的環境而發展。因而不能刻板的執行作戰計劃,而必須充分發揮指揮官的主動精神。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在德國軍隊中逐步建立起一套「任務導向指揮系統」。在這一系統基於戰爭的高度變化性和不可預測性,在整體架構之內賦予了指揮官充分的自主權。上級的命令越少越好,越簡單越好,只需要告訴下級應該做什麼,而不管他們怎樣去做,統帥亦不應該干涉戰術性的安排。


毛奇之後的德國軍事家們,雖然在理論觀念或戰爭計劃等方面有所差異,但「任務導向指揮系統」卻一直延續了下來並且制度化。在1936年的「部隊指揮教範」的相關條文中,處處都體現著這一德國軍事思想的精華。例如導言中所載明的「戰爭是一種藝術,一種位於科學基礎上的自由創造活動。它對於人的整個性格作最高度的要求;指揮的基礎是由任務和狀況所形成;由於戰爭環境瞬息萬變,頑固地堅持已作的決定也可能導致錯誤,領導的藝術在於能適時認清需要重新決定的環境和時刻;在其本身目標不受危害的限度之內,指揮官應容許其下級指揮官保有充分行動自由」等等。而這德國軍隊長期以來的嚴格訓練和經驗積累下所形成的上下級的充分互信和軍人的高素質又為這一思想的貫徹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造就了二戰德國軍隊在戰場上的優異表現。

說到這裡,想必對於二戰德軍將領們的天才表現的原因也已經很明了了。他們都是科班出身的將領,在軍校中接受過正統的德國軍事思想的教育,一戰的戰敗在增加了他們的作戰經驗的同時更激發了他們對勝敗的總結和思考,並且不斷的將思考的成果在戰場上付諸實踐,而德國軍隊的優良傳統和制度又為這一實踐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可以說,他們中的優秀者所體現出來的素質,也正是德國軍事思想的精粹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V說事 的精彩文章:

二戰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大潰敗的原因是這個
二戰最傑出的戰略家就是曼施泰因的得與失,告訴了我們什麼

TAG:大V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