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認識自己,是認識世界的槓桿

認識自己,是認識世界的槓桿

這是《六千夜》解析 第 10 篇,也就是最後一篇了。

因為對小說人物的一些討論,在網路上認識一群小夥伴,算是我人生一個令自己驚喜的「第一次」;又因為連續寫作互動的需求,開了這個小小的公眾號,更是驚喜之外的驚喜。

回過頭來看這過去的六個月,我在這裡寫字,每一個字都是關於「人」的:

在書中讀到的人、在電視劇中看到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人,以及,過去二十多年日日夜夜都在學習相處和認知的,「自己」。

很多文章中,我一次又一次的提到叔本華最觸動我的那句話:

「沒有人能看到自己的高度之上」

這句話也一直是我堅定不移的信念,指導著我現實生活的進退選擇。

但它乍聽起來,是不太符合認知直覺的:

「沒有人能看到自己的高度之上」,那一個人怎麼進步、怎麼提高?

曾經的討論里,有圈友提出過反對意見,其中一條論據是:

「設定我是一個非常聰明但是不是那麼聰明的人,我和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碰面交談交流後、我備受啟發,決定追逐Ta智慧的花火。請問我是否看到了比我高階層了?」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仍然沒有看到。

宗教里,有「悟道」;生活中,我們也常說「悟性」。

這世界從來不缺有智慧的賢人,道理也從來都明明白白的在那裡。然而每個人的理解,永遠是且只能是結合自己的生活做出的理解,這些理解是基於各人現有知識經驗的。除非重大生活經驗碰撞,或可遇不可求的靈光一閃出現,或許我們才能真的接近那些智慧的本質。而一個人的本質,才是她的高度。

另一個常見的、更實際的問題是:

一個人的本質是她的高度,那這個本質這個高度是與生俱來的嗎?如果不是,那他是怎麼達到後面的高度?而看不見豈不是意味著不能進步?那不就指向可怕的「宿命論」等待被命運擺布宰割嗎?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華基於康德的劃分、進一步發展,把人的性格分為三個層次,即悟知性格,驗知性格和獲知性格

「所謂悟知性格,就是人生來就具有的先天性格,是人的最內在的本質,人自己所選定的「神明」,也就是意志。但是,人的內在本質要由他的行為的有聯貫的系列才能得到完全的表現,驗知性格就是這種表現,即意志的表現,意志的客體化。」

我大概理解一下,「悟知性格」就是中國人說的「本性難移」里的本性,「驗知性格」就是基於本性一個人做出的一系列行為。但叔本華認為「本性」不單單是難移,是根本不會變化的(詳細論證,可參見叔本華的《論意欲的自由》)。

這個邏輯推演肯定是會被眾人打,既然人不能改變自身處境,理性下只有坐吃等死一條路了。

所以叔本華邏輯環里更重磅在後面——「獲知性格」。

「獲知性格」,與其說是性格,不如說是對性格的自我認知。

正如他自己所說的:

「具有獲知性格就不是別的而是最大限度完整地認識到自己的個性。這是對於自己驗知性格的不變屬性,又是對於自己精神肉體各種力量的限度和方向,也就是對於自己個性全部優點和弱點的抽象認識,所以也是對於這些東西的明確認識。」

晴予寫過一篇,《了解你自己,只要看這一篇就夠了》。我覺得簡直就是叔本華理論的實踐範本,即通過「回饋分析法」,通過真實生活中各種複雜的情景對自己「扒皮開肉」。

簡言之,只有通過經驗,在有機會的時候,我們才對自己有了了解。

在叔本華那裡,他給出了「自我認知」的最高境界:

具有獲知性格的人也就是精確了解了自己的素質——不管這些素質是好是壞——並從而確切知道可以信賴自己會有什麼樣的表現、不可以指望自己做出什麼樣的行為,等等;這樣的一個人現在就可以巧妙和技巧地發揮自己特別的角色,既堅定又優雅。而在此之前,由於性格只有經驗以後才可了解,他只是隨波逐流地、聽其自然地發揮展示出自己的作用。

小夥伴們,請反覆閱讀上面這一段,直到你明白如何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

不期待萬事盡在掌握,知道自己立足的內核,也清楚自己能力的邊界。

至此,也並不必太執著於「是否進步」,在通向「隨心所欲不逾矩」的過程中,安心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踏踏實實往前走就對了。

最後還是以叔本華爺爺兩句話結尾:

「一個人不可能只是憑著下定決心就能成為最好的人——除非這個人本身就有著成為最好的人的天性;但如果這個人只是想要變好一點,卻是可以的」。

「每一幾經艱難才發現和得到確認的真理,就是總體知識問題的領域裡所征服的一小塊地盤,是可以支起槓桿以移動其他重物的穩固的點。幸運的話,我們的確還可以從此一下子扶搖直上,對事情獲得一個前所未有的整體觀。」

以上。

Lou

P.S.

《六千夜》系列分析今天就全部完結啦,大家可以在公眾號首頁點 「我讀」, 找到合集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路集 的精彩文章:

TAG:迷路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