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的紙最初屬於朝廷特供 進入尋常百姓家 這三個女人功不可沒

古代的紙最初屬於朝廷特供 進入尋常百姓家 這三個女人功不可沒

做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紙,最初屬於皇家特供物品,老百姓是不能隨便用的。

紙的發明最初起源於養蠶織絲,古人取上等蠶繭抽絲織成絲綢,剩下的所謂惡繭、病繭通過漂絮法,在篾席上取殘絮製成絲綿。

漂絮次數增加,篾席上就會積累一層纖維狀的薄片,晒乾之後,就可以當做紙寫字了,這種紙數量很少,造價高,因此很難大批量生產。

當時書寫材料主要有兩種,即竹簡、帛。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以樹皮、麻繩頭、破布、舊漁網等為材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加工工藝,製作了相對廉價的紙。

後人為紀念蔡倫的功績,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到了魏晉時期,紙張經過不斷改良,陸續取代了簡、帛等材料,成為書寫文字的唯一材料。晉朝末年,造紙術傳到長江流域,後傳到國外。

蔡倫最初任職小黃門,是個低級宦官,服侍漢宣帝的皇后竇氏期間,竇氏發現此人不僅正直、敦厚,而且很有才幹,於是通過枕頭風,令皇帝提拔蔡倫為中常侍兼尚方令。

尚方令的職責是負責打造御用刀劍等貴重器物,官職不大,但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一般人還真就幹不了。

蔡倫善於鑽研,應該說是很稱職的,竇皇后可謂慧眼識人。

蔡倫搞科研需要經費、場地、人力等,竇氏全力支持,因此說紙的發明竇氏也有一份功勞。至少她提拔蔡倫,為其搞科研一路大開綠燈,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

永元四年(92年),蔡倫利用職務之便,在鄉間考察,發現蠶婦繅絲漂絮的過程,受到啟發,獲得了造紙的靈感。

永元九年(97年),蔡倫升任中常侍,仍兼職「監作秘劍及諸器械」。這一時期,又一位女子為紙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她叫班昭。

正在修撰《漢書》的史官班固,受謀逆的竇憲牽連死於獄中,《漢書》沒有完成,於是漢和帝徵召班固的妹妹班昭接替哥哥繼續修史。

班昭在東觀殿寫作之餘,還兼任後宮的宮廷教師,為皇后、貴人們掃盲化,和陰皇后等后妃相處融洽,宮裡人都很尊重她,稱呼她為「大家[gū]」,即「大姑」之意。

永元十四年(102年)夏,陰皇后因行巫蠱事被廢,貴人鄧綏被封為皇后,漢和帝對鄧氏十分滿意,曾公開說過:「皇后之尊,與朕同體,承宗廟,母天下,豈易哉?唯鄧貴人德冠後庭,乃可當之。」

「方國貢獻,競求珍麗之物,自後即位,悉令禁絕,歲時但供紙墨而已。」

鄧綏當皇后之後,提倡節儉,禁絕各方國進貢奇珍異寶,但准許特供紙墨。鄧皇后這一特別的禁令,客觀上又一次促進了紙的普及推廣。

元興元年(105年),蔡倫將他的造紙過程寫成奏章,連同造出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帝善其能」,漢和帝大為讚賞。

皇帝大力支持,蔡侯紙很快批量生產,王公貴族「莫不從用焉。」

延平元年(106年),年僅二十七歲歲的漢和帝暴亡,即位的殤帝劉隆生下來只有百餘日。「主幼國危」,二十五歲的鄧太后選擇臨朝稱制。

「及鄧太后臨朝,與聞政事」,鄧太后准許班昭參與政事,當時朝野學習文化蔚然成風,因此,筆墨紙硯的需求迅速高漲。

造紙業開始興旺起來,到了晉朝末年,紙不再是皇家特供和貴族的奢侈品了,紙入尋常百姓家變成了現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後漢大將打仗屢屢失敗 做官卻粗中有細 辦案如神
幾千年過去 越王寶劍仍吹毛立斷 寒氣逼人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