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七個女人竟然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

這七個女人竟然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

在歷史上,有這樣一群女人,從一個普通的皇妃坐到太后之位,經過短暫的權力爭奪迅速爬升至王朝的權力巔峰。她們將國家命運玩弄於股掌之間,並主導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軌道。她們對帝王之術駕輕就熟,稱得上是女性政治家。她們到底是哪些人呢?

呂太后

呂太后:史上記載的第一位皇太后

呂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後、呂太后等等。單父(今山東單縣)人。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開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呂稚是個剛毅陰狠、不甘雌伏的角色。然而早年的呂后並不如此,還稱得上賢惠的女人,她為了劉邦歷盡艱辛,九死一生。高祖死後,她獨立掌政十五年,雖然滿手血腥,但是她也有一些為人稱道的政績,先是輔助高祖劃謀定策,爭奪天下,後來又減輕百姓負擔,導正社會風氣,廢除許多繁苛的法令,尤以廢除「三族罪」和「妖言令」為百姓所稱道。《史記》和《漢書》都稱讚她:「高後女主,制政不出閨閣,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呂后最大的缺點是嫉妒心太重,私心太重,手段過於殘酷,竟然想以呂氏來代替劉氏千辛萬苦得來的江山,終至敗亡。呂后死後,薄姬的兒子代王劉恆被迎立為帝,即歷史上有名的漢文帝,從此歷史上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鄧太后

鄧太后:執法如水為後世稱道

鄧綏(81年-121年),南陽新野人,東漢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后。鄧綏系出名門,其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劉秀進獻了「圖天下策」的東漢開國重臣、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鄧綏從小熟讀經書,長大後身材修長、面容出眾,深得漢和帝的寵愛,16歲時就晉陞為貴人。後來又當上了皇后。就在鄧綏做皇后的第五個年頭,漢和帝駕崩,因太子年幼,鄧綏開始代理朝政。由此,東漢開啟了一段為期16年的鄧皇后主政史。

鄧綏主政之後,不管是治理國家還是用人方面,都很快地展現了她的才能。史書記載,就在鄧綏剛執政的幾個月里,針對當時國力不足,以及社會各階層浪費奢侈現象,鄧綏果斷出手予以打壓,厲行勤儉節約。鄧綏一邊施行廉政,安撫百姓,一邊對上層建築示恩施惠。她不僅大赦天下,並且提倡教化,重祭祀、興學府,並重修五經、諸史。

在用人方面,鄧綏與各朝明君相比也不遑多讓。鄧綏對自己嚴格,對別人要求也甚高。一個鮮活的例子是,鄧綏的侄子鄧鳳因收取了別人幾匹馬,嚇得鄧綏的哥哥親自將兒子鄧鳳的頭髮剃光,以此向鄧綏請罪。鄧綏臨朝稱制達16年之久,她於121年病逝。在後代史學家看來,鄧綏執政期間,外戚宦官均不能為禍,她日夜操勞,增收節支,減輕賦稅,救濟災民,終使百姓安居樂業。鄧綏死後,東漢王朝開始走向沒落。

馮太后

馮太后:政策影響力擴及所有朝代

文明太后馮氏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傑出女政治家。馮氏(公元442―490),屬北燕皇族。北燕滅亡後,其伯父與父親歸附北魏,其父官至魏秦雍二州刺史,後因罪被殺,馮氏因而被沒入後宮為奴婢,得到她姑母──拓跋燾左昭儀的提攜,14歲時被選為文成帝的妃子,後被冊封為皇后,使她有機會收羅一股政治勢力,在拓跋浚死後操縱政權。文成帝長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獻文帝尊馮氏為皇太后。

476年,馮太后因獻文帝誅殺其寵臣,將獻文帝毒死,再度臨朝稱制達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49歲。馮太后聰明果決,猜忌而長於權術,以重管﹑重罰駕御群臣,為其所用,展現出超強的政治手段。馮太后本是漢人,極力推行漢化。在兩度攝政期間,將北魏的漢化推向巔峰。在她的影響下,北魏封建化進程加快。北魏孝文帝當政期間,馮太后在推動的漢化改革,如推行三長制、均田法、班祿制,建立了農業大國的雛型,革除了相當多朝政亂象和貴族圈地行為,政策影響力陸續擴及後續所有朝代,甚至直到今日。

武則天

武則天:不甘當太后自立為王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她的一身充滿了傳奇色彩。公元637年,年方14歲的武則天被選入後宮。後來,唐太宗見到武則天立即就被她迷住了,一連臨幸三夜,被封為「才人」。與此同時,武則天跟還是太子的李治也勾搭上了。唐太宗駕崩後,李治繼位當皇帝,即唐高宗。按照唐代後宮的規矩,武則天離開後宮來到長安感業寺水仙庵出家為尼,待了近五年,當時她大約二十五六歲,正是青春勃發的年齡。

650年,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當時因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后看在眼裡,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李治早有此意,當即應允。豈料,武則天進宮後,將王皇后和蕭淑妃「打敗」,自己成了皇后。由於高宗庸懦,武后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年,唐高宗病危。他召侍中、宰相裴炎到貞觀殿受旨:「(你要)用心輔佐太子,軍國大事,委天后栽決。」宣畢,當晚駕崩,享年57歲。遵遺詔,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母親武天后為皇太后,太子妃韋氏為皇后。無奈武天后精明強幹,4個兒子沒一個稱她的心。於是690年,武天后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稱帝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開元盛世」打下基礎。但是,武則天逼害王后蕭妃,殺害親子,大封武氏諸王,重用酷吏,嚴刑峻法,冤獄叢生,受到歷史的譴斥。705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複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蕭太后

蕭太后:鐵腕主政遼朝40年

蕭太后(953~1009),名綽,小字燕燕。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歷史上被稱為「承天太后」,臨朝攝政二十七年,對遼代的有效統治達四十年。

遼景宗病逝後,其年僅12歲的長子遼聖宗耶律隆緒繼位,於是才30歲的蕭綽成了「承天皇太后」。攝政二十七年,蕭太后首先提拔「有經國之才」的耶律斜軫為北院樞密使「參決大政」,並重用漢族官僚韓德讓。在他們的輔助下,她奉遺詔總攬軍國大權後,鐵腕手段治理遼朝,推行改革。她先是命諸王勒兵歸第,不準私相燕會;繼而又從諸王手中奪回了兵權,消除了隱患,使他們欲亂不能;她參照《唐律》制定和修改了許多法律條文,其中就有漢人和契丹人犯法「要一等科之」的條款,即用同一法律制裁,並親自審理案件,984年就親自「決獄」3起。

983年,蕭太后下詔令大小官員秉公辦事,不徇私情,詔中指出:「大小官吏有貪暴殘民者,立罷之,終身不錄;能清勤自持者,在卑位亦當薦拔」。988年,又效法中原,開科取士,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在實行賦稅制時,又採取了一些靈活的政策,如西北沿邊一帶不徵稅賦或減免賦稅等。在她執政的27年中,減免賦稅就多達23次。又8次下詔,賑濟災民、流民和貧苦農民。

蕭綽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其嫻熟兵法,馳騁疆場,每逢重大戰事,必攜幼帝御駕親征,史家稱讚她「指揮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無不用命」。1004年,蕭太后與聖宗母子再次率20萬大軍南下,把北宋部隊殺得屍橫遍野,生擒名將楊業,幾年後又逼宋真宗簽訂賣國條約「澶淵之盟」,開創了宋遼和平發展時期。1009年12月,蕭綽在歸政遼聖宗後病故,享年57歲,葬於乾陵。

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深受各朝各帝尊敬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本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1625年,年僅13歲,嫁給了清太宗皇太極為側室福晉。皇太極死時,孝庄32歲,她六歲的兒子福臨繼承了皇位,改元順治。她「母以子貴」晉封為皇太后。然而順治帝不幸得了痘症(天花),最終病死。由8歲的康熙繼承帝位。康熙尊孝庄為太皇太后。

孝庄後雖言明不直接干預朝政,實際上,康熙前期的許多重大事情都是她參與謀劃的。她教導康熙一些修身治國之道,康熙謹記在心,終生奉行。

康熙16歲時,孝庄導演了由康熙主演的「擒鰲拜」之戲,一舉除去權臣,使康熙得以親政。康熙親政後,同樣對這位祖母言聽計從,「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

康熙朝前期,嚴令停止圈地政策、禁止強迫漢人「投充」(當農奴)、增丁不增稅,以及平定三藩、收復台灣、擊敗噶爾丹叛亂,都是經過孝庄的讚許支持,才取得了這些政績。有些事情還是直接由孝庄辦理的,如康熙十四年,大軍南下平叛,無力北顧,蒙古察哈爾部的布爾尼乘機興兵作亂,威脅京師,當此緊急情況,孝庄提議由大學士圖海出面乎叛。圖海在順治朝因處理刑事失誤而被免職,但孝庄不計較這些,認為圖海「才略出眾,可當其責」,康熙秉承懿旨,當即授圖海以將印,圖海在京師空虛無兵可派的情形下,以八旗家奴編為軍隊,夜襲敵營,斬殺布爾尼,解了京城之危,也使南方平叛的部隊解除了後顧之憂。

多爾袞死時,順治帝才14歲,順治帝死時,即位的康熙只有8歲。這兩個娃娃當然不能親政裁奪大事。順治時期有議政王會議;康熙初年,有四輔政大臣。但最終決策人則是孝庄太后,以致後來的史學家對其評價甚高,稱她是明末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各朝各帝的尊敬。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后病逝,終年七十五歲。葬入清東陵風水牆外的昭西陵。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掌控清王朝近半個世紀

慈禧(1835-1908),清文宗皇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葉赫那拉氏是一個野心家式的女性,尊為太后,趁文宗屍骨未寒,發動政變,消滅了文宗任命的八輔政大臣,垂簾聽政,掌握清大權四十七年。

而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掌握清廷最高權力數十年之久,並非僅僅因其具有多麼高深莫測的政治本領或手段,而是依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與地位。咸豐帝死後,清廷內部實行的雖是「(太后)垂簾(八大臣)輔政,蓋兼有之」的權力機制,表面看慈禧太后與肅順等八大臣的權力是旗鼓相當,但實際上慈禧太后佔據新君生母這一更有利的地位,使其在與八大臣的政治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朝中部分大臣也都堅持「自古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政治理念,大都認為只有兩宮太后才是皇權的真正代表。

另外,慈禧太后則妥善地處理了那拉氏家族與愛新覺羅氏家族的政治關係,這也是她掌握清朝最高權力數十年最為根本的原因。第一,未予那拉氏族人以顯爵重任。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的大弟照祥被封為三等承恩公,其父惠征、祖父景瑞、曾祖父吉郎阿則被追封為三等承恩公。以上封爵,皆為清廷對於皇后或皇太后家族的恩封慣例,而非「違制」的特例。第二,慈禧太后所選立的兩任小皇帝——光緒帝載湉和宣統帝溥儀,都是愛新覺羅氏家族血統最近的近支親王后代。她的獨斷專行,雖會引起皇室親王和其他朝臣的不滿,但沒有人懷疑慈禧太后對愛新覺羅氏家族不忠或有所威脅。至於慈禧太后多次選立小皇帝,以及其與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等人的矛盾與鬥爭,皆被人理解為是清朝內部的權力之爭,甚至不過是家族內部的叔嫂「家務」之爭而已。

綜上所述,無論慈禧太后的主觀意圖如何,在客觀上,她的確成功地使人們普遍認同其對愛新覺羅皇室是忠誠的,這應是她較為順利地掌控清王朝最高權力長達近半個世紀的重要原因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讀趣味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品讀趣味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