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峰十問吳忌寒:最大規模區塊鏈IPO的背後;100、10000、100W!看投資人如何判定AI產業繁榮

王峰十問吳忌寒:最大規模區塊鏈IPO的背後;100、10000、100W!看投資人如何判定AI產業繁榮

1.100、10000、100W!看投資人如何判定AI產業繁榮;

2.王峰十問吳忌寒:傳統資本最大規模區塊鏈IPO的背後;

3.美國SEC官員:比特幣以太坊不是證券 但部分ICO是;

4.比特幣最近暴跌的神秘原因找到:比特幣期貨合約到期;

5.資本搶灘區塊鏈:泡沫還是技術?

6.應用比例不到10% 家電巨頭造「芯」壓力有多大?

半導體投資聯盟

概念股日報

關注

1.100、10000、100W!看投資人如何判定AI產業繁榮;

摘要:固守但不是閉關,有競爭但無楚河漢界,有特立但不搞獨行,AI繁榮始終是個漸進的過程。

集微網消息(記者 艾檬)商湯最近C+融資6.2億美元之後估值高達40多億美元,前日依圖科技宣布完成2億美元C+輪融資,而寒武紀前不久也估值20多億美元,這些高估值意味著什麼?AI究竟產生是泡沫還是浪花?在AI的這條賽道上,到底什麼樣的選手能堅持到最後?

最重要還是固守陣地

無論是演算法還是晶元的「打法」,現在的狂歡不等於最終的勝局。將門投資管理顧問(北京)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兼CTO沈強認為,在AI的早期階段,最重要的還是固守陣地。商湯的策略比較清晰,演算法是根基,但這並不意味著停留在演算法層面,可以向上嚮應用走,向下拓展晶元,商湯在應用層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而在晶元的合作甚至開發也是很自然的途徑。

目前因為產業處於早期,因而演算法的成熟度還要不斷提升,但長久來看演算法穩定了之後會趨於開源化,影響也會比較大。但是在這段時間總會發現一些特定場景的演算法,然後開源化之後,價值被更具市場能力的公司獲取,同時還有新的挑戰演算法要實現。

對於寒武紀等廠商來說,晶元是看家本領。「但晶元要應用好,不與應用相結合是不可能最大化晶元效能的,因而這方面需要不斷加強,不斷演練。」 沈強分析說。

在晶元層面的變數也很多,目前扮演AI晶元的角色從CPU到GPU、FPGA再到ASIC,未來是否會出現通用晶元?沈強的判斷是在AI領域談通用晶元還為時過早。他說,因為演算法在不斷演進,硬體是沒有辦法固化不變的。CPU是因為關鍵控制邏輯很穩定,因而可以固化。但AI新的網路模型、新的演算法不斷在優化,目前的晶元大多側重簡單的底層加速等。

「在AI領域絕對要有看家本領,固守一個陣地,在陣地牢靠之後,再在這一陣地不斷延伸。」 沈強表示,「延伸的目的不是搶奪市場空間,是為了讓陣地價值更好地體現出來。」

啃骨頭要與產業合拍

而AI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其技術的分界特性還不是那麼「涇渭分明」。

沈強提到,從PC走過的路徑來看,經過幾十年發展,PC業的CPU、軟體分工明確,界限清晰,因而配合默契。而目前AI處於早期,硬體、軟體的邊界沒有定義地那麼清晰。比如在移動場景中的人臉識別這一個小的細分場景中,手動導致圖像模糊、光線變化等等的技術都沒有READY,沒有可靠地解決。這需要技術供應商在感測器、演算法和硬體上都需要綜合考慮,要做很多的提升。

「PC產業也是走過了不同架構不同嘗試的彎路之後,慢慢出現了CPU、軟體的專業分工,在垂直創新成熟度高了之後實現了水平創新的機會。到PC產業發展到智能手機階段,蘋果打造了一個晶元、OS、應用都自己做的新生態,表明產業是螺旋式上升的。目前AI還處於垂直創新階段,就像CPU、軟體沒有分工之前的PC業一樣,可以說做AI加速晶元的企業啃的都是硬骨頭。」 沈強提到。

而無論是狹義的AI晶元比如神經網路加速器,還是廣義的應用層晶元,比如語音處理、人臉識別、自動駕駛等,要把骨頭啃下最重要的是跟隨產業的節奏。

沈強提及,晶元的價值是在場景中體現的,如何與產業的節奏合拍,激活應用場景實現商業價值是最終的要義。沈強舉例說,比如自動駕駛已在路上,從L1-L5的產業發展周期來看也很清楚,因而技術供給的速度要與產業發展的速度匹配,在規劃產品路徑時不斷匹配所需的性能、功耗、演算法、成本要求,才能合拍。而且汽車有很成熟的供應商體系,市場壁壘很高,在開發晶元的同時要積極構建合作夥伴體系,與車廠、Tier1等合作,要有提前量,要花時間執行,這也意味著對行業的理解至關重要。

「所以在AI市場上,又要看賽道,又要看選手,而且不會獨立來看,要與產業的發展相得益彰。」 沈強強調。

AI繁榮的標誌

對於AI繁榮的標誌,沈強用了幾個數字來概括:即成本降低100倍,性能提升10000倍,有100萬個應用。

這是大有依據的。沈強分析說,在性能上,AI的繁榮、成熟意味著大量的人可降低成本地投入到AI開發中來。蘋果生態能做起來的原因一是蘋果設備普及,二是應用開發低,一個人一個筆記本就可進行應用開發。但如今做一個典型的自動駕駛應用開發,比如英偉達做汽車級100-400TB的數據訓練,採用最高端伺服器的GPU,進行模型訓練就需要166到700多天,平均要1萬多小時,應用開發周期太長了,只有提升到一個小時左右才能促進應用生態成熟,因而10000倍性能提升是必要的,而這來自於工藝、演算法、軟體等的綜合。

「100倍價格的降低是在於英偉達的AI晶元需要100萬元,這方面需要不斷地降低成本,這是一個漸進過程。就像PC開始也很貴,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經人人都能消費得起。」沈強說到。

而100萬個應用亦是關鍵。「安卓蘋果的生態系統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態,標誌事件是應用商店中的應用大致有100萬個,這也意味著底層的架構趨於穩定,通用架構將大行其道。」沈強認為。

「因而,AI需要達到成本降低100倍,性能提升10000倍,應用實現100萬個,這是AI產業成熟的重要標誌,而這其中將有大量的創新。」沈強總結說。

對於AI熱的「泡沫」說,沈強認為,目前AI的投資太多,泡沫是有的,但關鍵是度的把握,一點點泡沫會促進產業的發展。將門投資基金還是關注於選擇通過技術創新激活商業場景,實現商業價值的初創企業,著重分析其技術、團隊以及在產業中構建價值鏈地位的能力。據悉,將門投資基金已經投資了包括量化派、碼隆科技、偉景智能、禾賽科技等超過10家具有高成長潛力的技術型創業公司。同時將門還不斷對接龍頭企業,加強雙方戰略合作和資源匹配。 (校對/范蓉)

2.王峰十問吳忌寒:傳統資本最大規模區塊鏈IPO的背後;

來源:火星財經

對話原文整理:

王峰:根據上周四彭博社報道,我們知道紅杉、DST和新加坡政府基金以4億美元參與了比特大陸的Pre-IPO融資,傳聞此輪估值達120億美元。如果這個消息屬實,可以想見不久後,我們會見證在傳統資本市場上最大的區塊鏈IPO。

鑒於比特大陸進入人工智慧晶元領域,彭博社將MTK、英偉達等IC廠商拿來與你做估值對標。但是,我有一個問題,每家公司都對標的是自己的時代,而不是某個廠商。GPU晶元廠商英偉達趕上了世界對人工智慧逐夢的紅利,雖然之前他們的市值曾橫盤了13年,被業界和投資者不重視,但從2016年初開始一路狂漲,10幾個月增長10倍,達到創歷史新高的1600億美元市值。

另一個例子是高通,這家移動設備晶元霸主在2014年就過了千億美元市值,他們趕上了蘋果、三星、華為、小米等推動的智能手機大爆發熱潮,雖然現在降到800多億,但它依然是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再之前,英特爾趕上了個人電腦走進家庭和企業桌面的紅利。總之,他們都是背靠巨大增量的市場,成為產業的領導者。

我的問題是,比特大陸作為控制數字黃金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市場上的礦機霸主,作為區塊鏈產業中舉足輕重的力量,什麼時候會迎來一個自己的市場價值巔峰?比特幣最高市值3200億美元,有一天你公司的市值可能會超過比特幣的市值?

吳忌寒:市值是比較虛幻的東西,有一個概念叫做流動性幻覺。就是說某一類資產感覺「總市值」多少多少,每個投資人都覺得,假如自己賣出手裡的股票或者資產,就能得到「價格*數量」那麼多錢。

但是這裡面是有一個幻覺存在的:當所有投資人都要在同一時間套現,就很難以這樣的「價格」真正賣出去——如果投資人集體拋售,價格就會低很多。

巴菲特常說,你如果要買一個股票,就要假設一下,嘉定股票市場明天就關閉十年,你是否還願意買入。

在經營企業時,天天盯著市值,也是有害的。因為財務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和個體情緒、宏觀經濟波動等都會影響市值。行業的周期波動,也會帶來企業「市值」的巨大變化,做企業的還是盯著自己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比較好。

王峰:和做互聯網狀態一樣啊。

吳忌寒:創始人不理會二級市場的市值,這樣的魄力其實對於企業的發展很關鍵。你剛才提到的某家企業,創始人就敢於冒所有人的反對,對一些未經證明的方向猛下賭注;它的競爭對手,是職業經理人掌握的,就做不到這一點了。最後總是關注二級市場反應的競爭對手吃虧很大:)

王峰:假設是創新之本。

51%算力攻擊有很多應對辦法,不會是一個區塊鏈的世界末日

王峰:第二問,今年2月份,Bitcoin.org網站的管理員Cobra發布公開信,打算修改比特幣的共識機制POW(工作量證明),引入POW+POS(權益證明)混合機制。據說就是為了應對比特大陸對比特幣的壟斷。上周五,Cobra又發布推特稱,吳忌寒和ViaBTC的CEO楊海坡兩人可以輕易對比特幣發起51%的攻擊,徹底擊垮價值1300億美元的比特幣網路。

這裡再科普一下「51%攻擊」,它的原理在於數字貨幣採用的分散式記賬機制。以比特幣為例,51%攻擊是掌握了比特幣全網的51%算力之後,用這些算力可以重新計算已經確認過的區塊,使區塊鏈產生分叉並獲得利益的行為。

而後,你在推特上回應:「在修改(比特幣)原始白皮書前,請閱讀中本聰關於51%攻擊的分析;它(51%攻擊)不會成為比特幣的終結者。」容本人冒昧地說一句,我猜99%的比特幣擁有者都沒有像你那樣,仔細閱讀過比特幣的原始白皮書,你能否進一步解釋你在推特上的回應?

吳忌寒:白皮書原文我貼一下:「設想如下場景:一個攻擊者試圖比誠實節點產生鏈條更快地製造替代性區塊鏈。即便他達到了這一目的,但是整個系統也並非就此完全受制於攻擊者的獨斷意志了,比方說憑空創造價值,或者掠奪本不屬於攻擊者的貨幣。這是因為節點將不會接受無效的交易,而誠實的節點永遠不會接受一個包含了無效信息的區塊。一個攻擊者能做的,最多是更改它的交易信息,並試圖拿回它剛剛付給別人的錢。」——比特幣白皮書

裡面的重點是:1、即便攻擊成功,整個系統也並非就此完全受制於攻擊者的獨斷意志;2、一個攻擊者能做的,最多就是更改它的交易信息,並試圖拿回他剛剛付給別人的錢。

在中本聰的白皮書中,他論證了,51%攻擊只會導致部分系統使用者,也就是接受攻擊者支付的人,在沒有防範的情況下,會受到傷害。

話說回來,就在上個月,比特幣的分叉幣之一BTC(比特幣黃金)就不幸淪為「51%攻擊」的受害者,攻擊者成功實施「雙花交易」,向自己發送了超過38萬個BTG。哈哈。瘋狂啊。如果所有資金被盜,攻擊者從交易所的損失中將獲利超過1800萬美元。而且,根據外媒報道,Monacoin、Zencash、Verge和Litecoin Cash等不少數字貨幣已經遭遇了「51%攻擊」,蒙受了上百萬美元的損失。

Cobra是Bitcoin.org的域名的聯合控制人,他(或她)個人與Bitcoin Core的分歧很大,今年還曾經採取單邊行動,把Bitcoin.org推薦的客戶端從Bitcoin Core改成了一個不知名的Bitcoin Knot。

Cobra算是少數很狂熱的人了,同時反對幾乎所有重要的比特幣企業,我不幸或者榮幸地成為其反對對象之一。

王峰:作為擁有比特幣網路接近一半算力的比特大陸掌門人,你如何讓我們相信,對由中本聰一手創造的、寄託人類更美好未來的原生比特幣網路不會被人惡意破壞?在你看來,隨著「51%攻擊」現象的頻頻出現,未來可能會動搖整個數字貨幣世界的根基嗎?

吳忌寒:首先,俺沒有「擁有」那麼多比例的算力,很多我們的客戶,自己韻味自己的礦機,但是把算力指向我們經營的礦池。這種算力指向是隨時可以變化的,如果我們作惡,我們的客戶會立即響應,把算力切到其他狂吃,不會坐視我們作惡不管的。我們可以算作是「受託」了很多比例算力。

51%算力攻擊沒有辦法憑空創造價值。也就是說,沒有辦法憑空增發。

說到BTG網路攻擊,其中還是有很多疑點的:攻擊者控制了38萬個BTG的私鑰,那麼請問誰有這麼多的BTG呢?

按照一般的攻擊首發,這些BTG倍送往了交易所,會立即被賣出,換成其他種類的幣並且提現提走。但是這麼大量的BTG應該是不可能完成整個攻擊流程的——交易所不傻,提現1800萬美金,讓一次性提嗎?能夠允許大額提現的賬戶,都經過了嚴格的KYC,跑得掉嗎?同時,理論上這麼大量的賣出,我們當時卻看不到BTG價格的巨幅下跌。那麼,攻擊者到底是否真的對交易所實施了雙花攻擊呢?

這些疑點該怎麼解釋?我想我最好就不要繼續分析了。

51%攻擊的發起人,攻擊者可能會讓自己的挖礦設備的價值大幅減少。

BTG等被51%攻擊的貨幣,一個重要特點是,採用GPU等通用計算設備挖礦。有關的算力據說來自nicehash網站,這是一個專門租賃雲算力的網站。租算力的人不需要投資硬體,隨時可以挖礦。

BTG這類幣,攻擊者攻擊垮了一個,還可以挖其他的幣,因為計算設備是通用的;nicehash租用算力,反正硬體是人家的,也不擔心硬體貶值。

在ASIC挖礦的幣種上,攻擊者付出的代價就要大很多。

怎麼相信比特幣網路不會被破壞?簡單來說,不要相信。任何區塊鏈從業者只要告訴你,自己的區塊鏈不會受到攻擊、是絕對安全的,那麼你聽聽就罷了,感受一下這個人的狂熱自信就好了(也就是所謂「為信仰充值」),不要當真。

我的微博簽名是:比特幣現金(BCH)是一種獨立的、去中心化的記賬單位,沒有任何個人與機構對它的價值給予任何承諾與擔保。

中本聰在比特幣的創始白皮書中就詳細分析了攻擊者採用51%的算力攻擊整個區塊鏈的情形,對其可能遭到破壞的後果進行了描述。這種科學和誠實的態度,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那麼為什麼大家還是認為比特幣網路是安全的呢?不是它不會遭到51%攻擊,而是在遭到攻擊的情況下,損失有限,而且社區還有很多技術手段對整個系統進行恢復。簡單說:區塊鏈對於攻擊具有極強的免疫性。

如果一個幣的網路被51%攻擊了,該怎麼辦呢?

可行的選擇有很多,一是被動等待網路恢復:因為攻擊者單純發動51%攻擊是沒有直接受益的,必須和具體的賣空、假充值掛鉤的,具體來說,往往是為了雙花某一筆交易。攻擊者攻擊一下就不攻擊了。持續攻擊成本很大,一旦得手就會停止攻擊;二是社區可以發布緊急補丁,給區塊鏈加上check point,社區緊急約定攻擊者的區塊鏈無效;所以,51%有很多應對辦法,不會是一個區塊鏈的世界末日。

「紐約共識」來龍去脈 吳忌寒為BCH爭議喊冤

王峰:第三問,隨著比特幣投資交易的日漸火爆,比特幣網路擁堵嚴重,擴容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016年2月,你和一群主要來自美國的Bitcoin Core方面的代表在香港達成和解協議,主張在實現隔離見證的同時,把區塊鏈容量擴大兩倍,但是之後被擱置。

2017年5月,由DCG創始人Barry Silbert召集22個國家的58個公司代表舉行了紐約會議,達成了Segwit2X的比特幣擴容方案公示,把區塊大小從1M擴容到了2M左右,這樣既解決了擴容的問題,又避免了分叉的出現。

但在2017年7月17日,比特大陸投資的ViaBTC宣布分叉比特幣,並將新生成的幣種命名為Bitcoin Cash(BCH)據說這讓簽署了紐約共識的人非常氣憤。今年5月份,BCH又完成二次升級,通過硬體分叉擴容到32M,支持100+TPS,承載能力和交易速度增加。當初你們圍繞比特幣擴容爭議的分歧點在哪裡?有人說BCH才是真正意義的比特幣,可有此說?怎講?

吳忌寒:說到紐約共識(New York Agreement),這個階段性的妥協成果,最後被擴容的大區塊主義者和小區塊主義者兩個方面同時放棄的。

2017年4月,由於Core作為一個整體拒絕認可香港共識簽署代表們的承諾,比特幣擴容面臨僵局。數字貨幣集團(DCG)創始人(Barry Silbert),投資了大量比特幣,他感到自己必須站出來,推動行業打破僵局。

Barry Silbert私下跟我說,雖然DCG投資了很多種類的數字貨幣,但是BTC佔據了最主要的倉位。他希望比特幣可以順利擴容。

王峰:真相!

吳忌寒:Barry也是每年5月份在紐約召開的Consensus大會的主人。

整個4月份,Barry異常勤奮地工作,和業內主要的公司、開發者代表展開了一對一的聯繫,他盡了極大的努力,去擔任斡旋人的角色,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之後,Barry初步軟化了各方的立場。Blockstream的CEO,Adam Back答應了Barry要在5月份去紐約參加面對面的磋商。

但是Adam在臨出發前,被Blockstream內部的另外一位重要的合伙人嚴厲地組織了。這是Adam親口在香港告訴Micree的。Adam在紐約的會談前夕,臨時宣布拒絕參加會議。與此同時,Blockstream派出了級別較低的繆永權參加會談。

由於一些重要的比特幣生態企業的抵制,繆永權被會議主持人Barry拒絕了。這些抵制繆永權的企業家威脅說,如果繆永權參加會談,他們就拒絕出席。因此,繆永權沒有能夠參加會議。為什麼大家要抵制繆永權參加會議呢?

主要是因為繆永權在Twitter上經常對於一些社區成員進行沒有下限的人身攻擊。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並沒有參與到Samson抗議者的行列。這個過程可以說明,Blockstream以及整個小區塊陣營的開發者,一方面他們被業內主要的公司排斥;另一方面,他們也是拒絕溝通的,Adam臨時決定不參加會議,反而排除名聲很差的繆永權(經常以攪局者的面貌出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我查看了日曆,會談是在紐約的2017年5月21日進行的。那是一個星期天,上午的陽光非常好。

Barry組織大家在一個酒店的樓頂,露天里,進行了一場會談。因為陽光強烈,很多參會者都戴著墨鏡。參會完後,我裸露的脖子後背還被晒傷了。Barry邀請了社區主要的代表參加會議。

會議的討論的焦點,就在於,SegWit激活是否應該綁定硬分叉擴容,讓兩者同時進行。Barry有意代表了不曾到場的Adam,站在Adam的立場說話,希望大家可以同意先激活SegWit,把擴容的事情放一放,先達成一個君子協定,將來再說。

但是現場的大多數企業,都希望能夠綁定在一起。例如Bitpay、Blockchain.info等都指出,目前的比特幣擴容形勢已經刻不容緩。如果不能綁定在一起擴容,他們的用戶就會被迫持續支付高額的手續費,他們就會立即開始支持替代性的密碼學貨幣,例如以太坊。還有企業說,如果今天不能達成條件彼此綁定的有效協議,就立刻退場。他們說,Core已經拒絕執行香港共識,我們為什麼要在紐約重複制定一個香港共識?

Bitfury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談。Bitfury是一貫支持小區塊立場的,但是令我感到驚訝的是,Bitfury的代表異常堅定地支持綁定一起擴容。那位代表認為,如果這麼多企業一起達成共識,少數Core的極端小區快主義者,做不了什麼,比特幣擴容一定可以成功。

Barry堅持著,希望在場代表能夠接受Adam的提議,也就是先上SegWit,別的以後再說。此時又有三家重要的企業代表威脅立刻離場。其他人雖然沒有那麼強烈的立場,但是都表示附和。

最後,在場的代表——強調一下——在場的代表形成了共識,準備實施SegWit+2M綁定擴容的方案,也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SegWit2X。

這裡其實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技術細節,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

比特幣在做算力投票的時候,有多個投票位點。SegWit的投票激活,是在位點1投票。而紐約共識推出的SegWit2X方案,為了明確表明社區是對SegWit2X進行投票,和SegWit本身區分開來,會議商定,準備在位點4進行投票。

為什麼要選在位點4,而不是位點2、位點3呢?就是怕有什麼不曾公布的社區方案,準備採用位點2、位點3。保守起見,選定位點4,這樣避免撞車:)

會議經過一個上午就開完了。Barry在散會後,草擬了有關內容,並給與會代表確認。

然後,Barry就開始搜集更為廣泛的簽名支持。Barry希望在馬上就要召開的Consensus大會上宣布這個消息。自然而然地,在這個協議向公眾公布之前,社區一些主要的開發者、企業家就都得知了協議內容。

緊接著周日的周一,協議依然只是在企業間收集支持簽名。周一晚上,令人意外的事情出現了。Bitcoin Core方面的一個開發者,名字叫做James,在協議公布之前,他搶先提出了一個非常弔詭的方案,被編號為BIP91。這個BIP91也決定採用位點4來進行投票。

由於紐約共識的協議和方案沒有被公布,看上去這個意外的撞車沒有任何問題!當然僅僅是看上去沒有問題而言。

SegWit2X和BIP91都採用位點4進行投票。我們先不用管BIP91是什麼,如果BIP91和SegWit2X都採用了位點4來投票,等投票真正發生的時候,就會分不清楚投票者到底投的是哪一個了。更進一步,一個投票者還可以持有一個模糊的立場,對自己的投票行為進行任意解讀。

BIP91的內容是什麼呢?其實比較簡單,就是先在位點4投票,等達到80%的同意票數,就開始強制要求在位點1進行投票,然後SegWit就得以通過,解除SegWit需要95%投票卻一直達不到的僵局。至於擴大區塊呢?就完全不存在了。

BIP91的前半部分,也就是激活SegWit,和SegWit2X是一模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到底是否在SegWit激活之後進行區塊擴容。BIP91沒有區塊擴容內容,SegWit2X包含得有。

當時國內兩家礦池,就藉此聲稱,先是支持紐約共識,後來又宣稱,自己投票其實支持的是BIP91。從BIP91故意搶著佔用位點4開始,這幾乎就是明說了,等到SegWit通過之後,他們就要立刻反悔對紐約共識的支持。紐約共識要流產的前景幾乎是註定的了。

與此同時呢,部分極端的Bitcoin Core的活動家,開始極力主張所謂的UASF。這個UASF並沒有得到Core的官方的支持。一時間,小區快陣營同時發布了兩個客戶端:UASF客戶端和Core客戶端。

UASF沒有得到所謂Core的支持,但是幾乎整個Blockstream陣營都傾巢出動,在社交媒體上煽動對UASF的支持。

這些支持者作為資深的開發者,不是不明白,UASF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方案,在UASF期間,整個比特幣網路會分叉成兩個幣,一個是UASF幣,一個是正常的比特幣。但是如果UASF的價格在後續的交易過程中變高,那麼算力就會被吸引到UASF的鏈條上,然後UASF的鏈條變得更長,就會覆蓋原來的比特幣鏈條。UASF實際上是一種依靠市場手段策劃的51%攻擊行為。

由於絕大多數交易所和用戶都不明就裡,不知道UASF的危險性所在,毫無防備可言,如果UASF發生,很多交易歷史都會出現巨大的爭議和混亂。整個比特幣的鏈條出現超長深度的回滾,很多交易所、很多用戶都會丟錢。

因此這個時候,為了至少保證有一條鏈上的交易不被回滾,就必須採取措施了。於是我們和大區快社區內很多專家,機遇另外一個提議,叫做BUIP055,一起討論出了被命名為UAHF(用戶激活硬分叉)的方案。

UAHF方案被實現後,很快大區快社區里,就出現了一些社區成員,策劃將UAHF這個防守性的方案,變成一個進取性方案。大家研究發現,只要堅持實施UAHF,加上特定的技術手段,一條嶄新的大區快的區塊鏈就會誕生,就會獨立於比特幣存在。

於是,在預見到紐約共識必然遭到言而無信的小區快主義者的背叛的前景之後,UAHF技術驅動下的BCH就誕生了。BCH誕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人關注,整個大區塊社區都積極推動紐約共識實現。

Roger Ver說,他會堅定地支持紐約共識,但是如果紐約共識不能實現,他和整個Bitcoin.com就會立即支持BCH。

紐約共識的部分簽署者確實憤怒了。例如國內某小區快主義的礦池經營者說,我們不是明明支持紐約共識了嗎,為什麼BCH還是要獨立。他忘記了,他在私下裡到處說,他只是支持BIP91,不是支持紐約共識。他支持紐約共識是為了激活SegWit,不會執行區塊擴大的部分。他們感到憤怒的是,他們希望把比特幣區塊鏈永遠鎖死在1MB的企圖失敗了。

「BCH才是真正的比特幣,」我個人不同意這種說法,但是我非常同情和理解。因為大區快主義者,包括很多早期就為了推廣比特幣而付出了巨大熱情的人,對「比特幣」這三個字有一種執著。

所謂的「比特幣」意味著什麼呢?對於這些比特幣的早期支持者而言,「比特幣」意味著速度快、手續費低、沒有中間人的支付網路、可以當作電子現金使用、中本聰原本計劃好的擴容路線圖等。

那麼對比BCH和BTC,BCH更加具有這些特性,因此有的人會說,BCH才是真正的比特幣。

我不同意這種說法。BCH是從BTC社區獨立出來的,它們共同享有一段歷史,從2017年8月1日之後,就分家過日子了。就好像美國從英國的統治之下獲得獨立,但是美國人把自己的國家叫做美國,不會有哪個美國人說,美國才是真正的英國。加拿大是一部分美國人因為政見不同,逃亡北美洲北部成立的,也不會有加拿大人聲稱,加拿大才是真正的美國。

這裡我也呼籲BTC社區和BCH社區,友好相處,在各自的技術路線圖上好好發展。不論BCH的成功,還是BTC的成功,或者他們共同成功,都是這項偉大發明的成功。BTC社區內一些早期的重要貢獻者也修改了自己的說法,例如Gavin說,BCH是他從2010年就開始為之努力的那個項目。

王峰:你這一問答,徹底刷新十問單一問題回復記錄了。我們重慶崽的性格,還是在關鍵時候體現出來。在BCH被人指責中心化的罪名時,你在Twitter、Reddit等平台上,對所謂的「敵人」破口大罵,比如那句著名的「Fuck your mother if you want fuck」?哈哈,你的情緒容易控制嗎?畢竟,你掌握了比特幣網路那麼大的權力。 今晚,月光凌厲,雖隱匿於雲層中。

吳忌寒:當時回答那句話時,覺得只是人家在twitter上說髒話噴我,我就必須噴回去。後來發現,吃虧的是我:)以後就不這麼噴回去了。

我的這句髒話廣為流傳,還有人做了T-shirt。反正以後不說就是了。

「權力」真的談不上,我們自己完全擁有的算力很少,大量算力都是受託,任何僭越的行為都會遭到我們客戶譴責和抵制。

希望努力維護礦池的信息安全,不要出事兒就好~

王峰:理解,可是前不久,又有一些人集體向你開炮,稱比特幣分叉背後的主使人就是吳忌寒,他們指責:「為什麼在紐約共識已經達成的情況下,你要單方面破壞紐約共識,分叉出BCH呢?」網上還有一段故事,我不知真假,聽說你還找來一位「假的中本聰CSW」(一個名為Craig Steven Wright的澳洲商人,2016年自稱是 「中本聰」,但一直沒有提供證據)給BCH到處站台。以上質疑,你做回應嗎?這些人好像也在我們火星財經群里。

老規矩,有冤說冤,有過則招。

吳忌寒:CSW早先並不支持BCH,他後來突然大力支持的。CSW由來已久,有關他的專題報道無數,我拉不來。我和他的觀點多有不同,我拒絕評論CSW。

自評不是精明的生意人 對中本聰過於熱忱

王峰:第四問,這是關於你新的競爭者進入問題,你可能需要招架一番了。最近,日本的 GMO 宣布其7nm礦機晶元已經接受預訂貨,屆時GMO全網算力將比現在增加9倍;下龍礦業的DragonMint T1則採用了三星生產的10nm晶元,性能也很強悍;相比之下,比特大陸的Antminer S9使用的只是16nm晶元。比特大陸該如何應對GMO等競爭者的挑戰?

吳忌寒:區塊鏈網路是開放的,因此競爭不可阻擋。競爭有很大的好處,它可以讓網路更加安全。而更多更強競爭者的出現,也說明區塊鏈已經達到了勢不可擋的地步,才吸引了更多競爭者加入。希望大家一起能夠攜手讓區塊鏈發展更好。

王峰:我聽到過對你精明的很多評論,其中就包括比特大陸會先根據算力回本周期,計算礦機價格,而不是根據成本計算礦機價格?云云。其實我倒是覺得這個無可厚非,畢竟你有科班經濟學的底子,類似小米的成本良心價做大市場,以及基於市場供需,不斷調整用戶心理價以獲取市場主動權的定價手段,自然都各其道理。但是坊間有人說,比特大陸最新產品會先給自己的礦池使用?我的一個直覺,你在北大的心理學和經濟學雙學位功底,給了你進入這個新興市場如魚得水的自信?你自認為自己是一個精明的生意人嗎?

吳忌寒:很難說得上自信,真實的狀態是,內心總是覺得公司還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好,但是也還要忍住,不能過多把這樣的情緒傳遞給自己的同事。

如果我是精明的生意人,大概我不會去參與到比特幣擴容的紛爭之中。假裝什麼都不懂,全力投入到其他區塊鏈領域的發展,才是最為正確的。

自己本身對於中本聰早先設定的路線圖具有過於強烈的熱忱才是真的。

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就是,需求方真金白銀願意付出的,才是價格。所以我們定價肯定要根據市場需求情況來,不能盯著自己的成本。客戶不關心你的成本,客戶只關心付出的價格能夠換回什麼東西——控制不了,市場的力量遠大於我們公司。

王峰:第五問,在過去6年里,比特幣市場波瀾壯闊,也曾長期處在最黑暗的歲月,甚至投資比特幣是被人恥笑和不屑的,我相信當初沒有人能準確預料到有今天的局面。2012年,恰中國第一批礦機誕生之初,正是這個時代,讓我想起了哥倫布時期的大航海時代,野心勃勃啟程,歷經艱辛,卻不知道是能到達彼岸的夢想中的新大陸,還是該安全返程回到初始的港口?你的這段經歷中,最好的日子是哪一年?最黑暗的時候又是在哪一年?什麼時候,你才有了真正的心理安全?

吳忌寒:新大陸被發現之後,有的人遊山玩水、去去就回,而有的人也就永久定居在新大陸了。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選擇。社區有的先行者,很早就開始嘗試搞「只用比特幣生存xx天」的活動;或者「只用比特幣、周遊全世界」。這大概就是最為堅定的要在新大陸定居的人。社區絕大多數的投資人,則高拋低吸,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這大概就是返回出發港口的人吧?我自己,則對於航行本身有興趣,在哪裡定居,將來再說:)

最好的一年肯定是2017年,行業發展超乎想像,公司也享受了行業增長的巨大紅利;公司最困難的是2014年,那一年行業是個大熊市。公司幾乎破產。

王峰:比特大陸並不是礦機的最先進入者,事實上,烤貓2012年開啟了礦機時代,幾乎同一個時間,嘉楠耘智的南瓜張也進入到這個市場。據說你先是投資烤貓的股票,後來還買過南瓜張的礦機。我注意到你2013年11月推出第一代礦機,但2014年比特幣就進入了長期熊市,直到2016年初才開始進入大的上漲周期。在這個階段之後,當比特幣重回大牛行情時,比特大陸一舉佔據了比特幣網路的最多算力。穿越長期的熊市,我相信你一定有駕馭的手段,保持桅杆不被風浪折斷,在這個過程中,你做了哪些重要的事情?

吳忌寒:如果追求心理安全,就不做企業了。 最重要的事情是公司全體同事一起做的。我們在技術研發、生產組織、產業整合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公司也不斷在多個國家整合跨國的研發力量。

以太坊脫離PoW演算法可能性不大 比特大陸未來推出更多礦機

王峰:第六問,前不久,比特大陸開發出了一款針對以太坊挖礦的ASIC礦機——螞蟻礦機E3,其挖礦效率比傳統GPU礦機高出250%。這引起了以太坊社區的強烈反應,有一種觀點認為,一旦大面積推廣這款礦機,極有可能會導致以太坊算力集中化,進而威脅到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網路。以太坊開發團隊Piper Merriam提出硬分叉方案EIP958,改變演算法,用來抵抗ASIC礦機。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也透露,以太坊計劃在 2018 年實現將 POW(工作量證明) 機制改為 POW/POS(權益證明) 混合共識機制,你認為以太坊最終會脫離POW演算法嗎?

吳忌寒:Vitalik是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他早期在BTC社區內,是一個寫一篇新聞報道掙十多美金的少年記者,他也是屬於那種準備定居在新大陸不會回來的人。他原本希望在BTC的op_return空間內發展他的智能合約計劃,但是後來因為他意識到了Bitcoin Core的敵意,決定獨立發展。在BCH社區誕生的時候,他給予了大力的聲援。Vitalik希望推動區塊鏈實現PoS的努力已經持續很多年了。中間也遇到過挫折。最早,ETH希望能夠一次性實現完全的PoS,但是很快就退回到PoW+PoS的混合設計。

Vitalik雖然非常堅定地希望實現PoS,但是他也是一個在面對事實和真理的時候能夠非常誠實的人。據我觀察,ETH整個社區也大體是如此的。他們在將來PoS具體方案出台的時候,還會謹慎地分析其風險。

我們自己的技術研究判斷,完全PoS系統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特性,短期內都是不可能的。我們會積極跟蹤PoS技術的發展。目前看來,要做到沒有中央權威,只有PoW是經過驗證且安全的。

比特大陸本質上是在從事區塊鏈業務,不會局限自己為挖礦業務。我們對於PoS的理解能力和技術儲備其實比很多正在進行中的PoS幣種的理解要領先很多。時機成熟的時候,比特大陸也可以進軍PoS市場。

王峰:如果以太坊由PoW轉向混合機制,挖以太坊將變得不再這麼有利可圖。這並非沒有先例:門羅幣礦機問世後,門羅幣社區集體更新演算法導致舊的門羅幣上,基本只剩下比特大陸的礦工們,市值從 26億美元掉到8400萬美元,門羅幣創始人Riccardo Spagni斥責比特大陸為「毒瘤」。我們也注意到2018年以EOS超級節點競選為代表,很多新的公鏈都採取了類PoS的機制。你如何看待PoW挖礦市場的發展前景?你對未來PoW挖礦市場規模的預期是?

吳忌寒:PoW市場會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而起伏不定。但是總體而言,PoW會分享整個區塊鏈行業的成長,只是市場份額是否能夠保持的問題,但是成長是一定的了。

王峰:我也就此問題徵詢了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長孔華威先生的意見,他認為如果未來數字貨幣啟動Anti-ASIC,比如比特幣出現ProgPOW(可編程POW),會讓比特幣回到2009年人人可挖幣的時代。果真如孔所長所說,這對比特大陸的商業策略會有什麼影響?有消息說,比特大陸正在為十幾種加密貨幣銷售定製的礦機,而且計劃增加更多?

吳忌寒:對於Anti-ASIC的演算法,本身是任何一個區塊鏈獨立社區的自由選擇,我覺得這是任何外人都無話可說,我們必須尊重的。但是他們的選擇是否是明智的?是否真正為了社區的前途做出了正確的思考?我是持懷疑態度的。Anti-ASIC的演算法,不一定安全,也不一定去中心化。一些對CPU非常友好的演算法,幾乎都是黑客控制的肉雞在挖礦。肉雞的控制者在這些幣種上面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者難道是去中心化的嗎?而我們知道,黑客很難控制ASIC礦機。

比特大陸很長時間以來,就都是研發多種礦機的了。我們未來還會研發更多礦機。

老被黑,原因是對擴容問題太堅持

王峰:第七問,早在2011年底,你還在風投公司做分析師和投資經理時,自己就去社區申領任務,把中本聰的比特幣創世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翻譯成了中文,這也是目前流傳最廣的版本,很多人因此稱你是「比特幣佈道者」。然而,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快7年,提起比特幣和數字貨幣,依然還有不少人存在誤解:一種總量受限的貨幣對公眾到底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比特幣是不是一種金字塔的遊戲,或者一種傳銷的陷阱?你能否用大媽都能聽得懂的通俗語言,澄清以上誤解,向大眾再做一次科普?

吳忌寒:目前通常意義上的比特幣,已經離我翻譯的中本聰白皮書很遠了。如前面所說,比特幣現金(BCH)社區已經獨立了,我個人的精力和熱忱都在比特幣現金(BCH),對於比特幣(BTC),我不想進行評論。我相信BCH目前遭到的誤解和BTC在2011年遭到的誤解一樣大、而其中蘊藏的投資機會也和2011年的BTC一樣大。

BCH正在全力實施多項技術,為成為互聯網的電子現金做技術上的衝刺。BCH是最具潛力的點對點電子現金——謙虛一些,加上之一吧。

這裡可以簡單列舉一下一些重要的技術和項目,包括:giga block、weak block技術、op_codes再次激活,UTXO證明、canonical transaction ordering、sharding、op_return擴容、tokenization技術、money button等。

BCH具有很大的潛力成為電子現金,價值基礎非常牢固,不需要任何信仰充值的行為。BCH將會被廣泛用於互聯網的多種小額支付場景。

王峰:聽說你最早是在淘寶和Mt.gox購買的比特幣,當時你是怎麼了解到比特幣的?誰是你在比特幣世界最初的引路人?你目前持有多少比特幣?很多人都非常關心比特幣行情方面的問題,這波熊市還會持續多久?

吳忌寒:我是在一個博客上看到的比特幣介紹。其他問題不回答了,感覺話題好敏感的~

王峰:第八問,和那些忙著為項目站台割韭菜的幣圈大佬不同,你一直在礦機業務領域低調深耕多年。但我感覺,很多人對你的不滿,好像比那些割韭菜的大佬更甚,你甚至被美國最大的區塊鏈媒體Coindesk戴上了「惡棍」的稱號,海外論壇上,不少人還故意錯解你的名字「Jihan」,喊你是「Jihad」(恐怖分子)。在你看來,自己為什麼會遭到那麼多人的斥責和反感?

吳忌寒:這些非議主要是因為我在擴容問題上的堅持而來。區塊鏈社區其實很扁平的,不管你是誰,這裡遭遇一下口水仗、被人噴一下,在所難免。另外,企業的規模和影響力越大,其創始人在某些問題上堅持一個觀點,受到的非議就會越大。

這是一個非常希望實現去中心化理想的社區,我作為一個對中本聰原初技術路線圖有極大熱忱的社區成員,與我比特大陸聯合創始人的身份重合了,這種重合的身份,讓一些極力希望比特幣免於權威控制的人感到了極大的擔憂。尤其是在我堅持認為小區快路線圖很荒謬的時候。

我覺得平常心對待就好,很多在網上天天噴我的人,到了線下見面,感覺都是挺溫和的人。

如果要論被噴得有多慘,我覺得Vitalik曾經比我慘多了,Blockstream的人天天在背後說Vitalik要被SEC調查了、要坐牢了什麼的,ETH也天天被一些小區快主義者各種噴,說ETH技術很爛、漏洞很多云云。

在ETH出現TheDAO的安全事故時,小區快主義者綜合動用了黑客、水軍、輿論公關對ETH進行打擊,當時一些攻擊ETH的文件,迅速被人有組織地翻譯成世界多國語言。但是以太坊該發展還是發展,並不因為噴子說了什麼而停下腳步傷心哭泣一番。Vitalik對於主要由攻擊他個人而獨立的ETC,也表示了極大的寬容和諒解,認為這是ETC社區擁有的自由。

王峰:聽說,在接觸比特幣之前,你和很多年輕人一樣,視股神巴菲特為人生偶像,但巴菲特老先生對比特幣和數字貨幣嗤之以鼻啊,稱比特幣就是「老鼠藥的二次方」。你現在還把巴菲特當做人生偶像嗎?你怎麼評價巴菲特對數字貨幣的批評?

吳忌寒:巴菲特是個睿智的人,值得長期研究和學習。但是不見得巴菲特一直是對的,就想巴菲特很早就發現他自己的老師並不一直是對的一樣。巴菲特年輕時候投資某家他認為要快速增長的、尚且名不見經傳的保險公司,他四處興奮地分享他的見解,他失望滴發現沒有人相信他,大家都怪異地看著他。這樣的境遇,會發生在過去、現在、未來的許多人身上——那些只有未來的事實才能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人身上。

比特大陸本質是高性能計算晶元企業 未來方向在AI

王峰:第九問,提到比特大陸,我們不得不提到你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被稱作比特大陸「技術大腦」的詹克團。在我看來,你們之前的合作算得上是金牌組合,詹克團比你大七歲,從中國科學院畢業後,一直在從事集成電路的設計工作。2013年,詹克團花了6個月時間便開發出了比特大陸的第一代礦機,挖礦效率遠超當時同行,成為比特大陸日後崛起的關鍵。

據說,你和詹克團的緣分歸結於一次「路邊推銷」?在公司內部,你和詹克團怎麼分工?有傳聞說,詹克團才是比特大陸最大股東?

吳忌寒:可能最近區塊鏈行業急劇擴大,很多不了解我們的記者朋友必須要寫點什麼稿件,就比較關心co-CEO的事情。其實這個是舊聞了,Micree和我一開始就是co-CEO,這一點在中國的區塊鏈行業內大家一直都了解的。

到了2017年,擴容爭論激烈的時候,國外的Blockstream的人才突然知道,他們長期私下有未披露的合同關係的記者大舉報道此事,一時興奮不已。Adam感覺這裡有機會,還單獨約見了Micree,希望能夠找到突破機會,但最後也沒啥效果。

王峰:很多人可能會注意到,一直隱居幕後的Micree開始頻頻走到台前,多次代表比特大陸發聲,但他的身份是「比特大陸聯合創始人、聯合CEO」。據我觀察,聯合CEO 的title,基本上使用在兩家公司合併的過渡階段,比如美圖和點評合併後的王興和張濤,最後王興組局張濤淡出,一個企業總是要有一個人最終說了算。而比特大陸是你和詹克團兩人合夥創辦,那麼設立聯合CEO目的是?

吳忌寒:我和Micree更多是一個互補組隊的局面,就像一個乒乓球雙打比賽,球打過來,誰在最佳接球位置誰說了算,大家配合比賽,獲取勝利是關鍵。

王峰:第十問,去年底,比特大陸在2017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發布了面向人工智慧應用的專用定製晶元算豐SophonBM1680,深度學習加速卡SC1和SC1 ,以及智能視頻分析伺服器SS1,正式進軍人工智慧行業。三體迷一定知道,「算豐」這個名字,就來源於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的智子(SOPHON)。

根據你的估計,未來5年內,比特大陸40%的收入將來自AI晶元。你是怎麼做出要進軍AI晶元領域這個決定的?從礦機晶元開發轉型到AI晶元開發,哪些技術積累可以適用,將要遭遇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吳忌寒:本質上比特大陸是一家高性能計算晶元企業,在區塊鏈與數字貨幣領域獲得成功後,我們看到了人工智慧作為一個新的應用領域。我們發現傳統的晶元沒有辦法滿足深度學習的計算需求,需要一個新的ASIC架構來為它做專門的處理器。

比特大陸經過區塊鏈晶元領域的發展,擁有優秀的晶元研發人才資源,全球多個國家設有研發辦公室。在高速度、低功耗電路的設計上,我們積累很多,也可以適用。

挑戰:人工智慧領域有一些傳統的晶元巨頭企業,他們有非常深的技術壁壘和行業生態壁壘。比特大陸作為一家新晉的企業,需要抱著謙虛的態度,不斷努力,和更多的合作夥伴進行深度合作。人工智慧作為一個新領域,我們相信還有無數的處女地等待開發,合作是大於競爭的。

最近,Intel推出了最新版NNP晶元,英偉達推出了 Jetson Xavier,谷歌也推出了新版TPU 3.0,IBM推出了「真北」,就連Elon Musk的特斯拉也宣布要開發自己的人工智慧晶元,顯然晶元的研發競爭已經成為食物鏈頂端競爭了。與這些巨頭相比,你的比特大陸的競爭優勢是什麼?是否有差異性的競爭選擇?

本質上,我們跟他們還不算是競爭關係。人工智慧是一個新興市場,應該是這些企業共同把這個蛋糕做得更大。比特大陸和英偉達這些公司的策略也不太一樣,比特大陸作為一家新晉公司,我們會從應用的角度來看,會跟他們一起把應用做得更好。Google是一家非常開放的公司,TPU是開源精神引領的作品,對我們幫助很大。

王峰:在AI場景落地應用方面,比特大陸如何考慮?據說,比特大陸已跟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在AI領域展開合作,能否透露更多合作信息?

吳忌寒:比特大陸的人工智慧產品可以應用於安防監控、語音處理、圖像識別、機器人等各個領域。互聯網巨頭擁有大量數據,也有機會打造一些非常棒的場景,是比特大陸人工智慧產品重要合作方與應用領域,目前第2代人工智慧晶元已經完成測試,第3代和第4代產品也沿著研發路線圖加速進行,我們與業內主流互聯網公司均保持緊密的合作與溝通,但具體細節暫時無法透露。

王峰:不好意思,我直接追問到第十二問吧,還有兩個話題點。今天是「王峰十二問吳忌寒」。

第十一問,從2015年起,比特大陸就陸續在舊金山、以色列和荷蘭等地設立研發中心;但2018年一開年,公司的海外布局突然提速,接連在瑞士的「加密貨幣谷」Zug州設立分公司;在新加坡開建地區總部;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區尋找適合的地點設立礦場;在俄羅斯設立ASIC礦機服務中心等等。比特大陸對於出海業務的整體布局是怎樣的?為什麼今年以來突然發力海外業務?

吳忌寒:比特大陸一開始就是全球布局的公司,我們會根據每個國家的優勢來進行布局,也力求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創造就業機會做出貢獻。以往公司人手少,很多辦公室只有幾位員工,2017年因為行業整體發展,辦公室的數量增大了,每個辦公室的人數也擴充了。

以往我們前往某地開設辦公室是沒人注意我們的,現在我們剛剛開始諮詢中介設立公司主體,當地媒體就開始報道了。所以給人一種「發力」的感覺:)

其實,我們一直沒有放鬆過。

王峰:你在接受彭博TV採訪時表示,美國是比特大陸最大的目標市場之一,公司比特幣挖礦業務將在美國「有巨大的擴張計劃」,你打算如何擴張美國市場?目前進展怎麼樣?

吳忌寒:美國地大物博,人才很多、能源也很便宜,我們目前在美國的發展比較順利,已經初步了克服了很多困難。

王峰:第十二問,我能感受到,比特大陸已經在投資上做深度布局了。自2017年以來,比特大陸已經投資了亦來雲、ViaBTC、AICHAIN、英雄互娛、愷英網路等多個區塊鏈項目。今年5月,又以1.1億美元,領投了移動支付和加密貨幣交易公司Circle Internet Financial。比特大陸在區塊鏈投資布局是怎麼考慮的?會重點選擇哪些賽道或細分領域?

吳忌寒:我們非常看重區塊鏈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我們將重點選擇那些對於實體經濟有幫助的區塊鏈項目。

王峰:比特大陸官網上這樣寫道:「儘管現在我們還不是人工智慧的巨頭,既不是擴張速度最快的,也不是最善推廣的,但我們對專業的堅守、對行業的理解,終將使我們成為征途中最耀眼的那一個。」 或許,新的大航海時代已經開啟,縱使驚濤駭浪,縱使千溝萬壑,希望你堅持初心,永不言棄,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新大陸! 謝謝你今天來到王峰十問,很精彩,很受益。我相信群里的各位都可以感受到你的用心。

吳忌寒:謝謝主持人,謝謝王峰十問!

3.美國SEC官員:比特幣以太坊不是證券 但部分ICO是;

網易科技訊 6月15日消息,據CNBC報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負責加密貨幣和ICO的官員表示,比特幣和以太幣不屬於證券,不過部分ICO屬於證券,將受到SEC和相關證券法的監管控制。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司融資部門主管威廉·欣曼(William Hinman)在舊金山舉行的雅虎全市場峰會(Yahoo All Markets Summit)上稱:「決定是否出售一種證券的關鍵是如何出售,以及買家的合理預期。」

欣曼說,決定加密貨幣和ICO是否屬於證券的主要問題在於,第三方的期望回報。具體來說,就是是否有某個人或組織贊助資產的創建和出售,並在開發和維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於資產的購買者來說,關鍵是他們是否在尋求投資回報。

欣曼解釋稱,如果有個集中化的第三方,以及期望回報的購買者,那麼它很可能是一種證券。但欣曼也給出了一些例子,說明加密資產不會被視為有價證券,也不會受到SEC的監管。他特別指出,比特幣不屬於證券,因為它是分散化的,也沒有關鍵第三方。此外,以太幣也不是證券,因為乙太網絡也是分散的。

欣曼沒有解釋其他加密貨幣是否屬於證券,尤其是瑞波幣(XRP),它正成為訴訟的目標,瑞波幣曾稱自己屬於證券。

關於ICO,欣曼還承認,有些數字資產的結構更像是消費者項目,而不是證券,特別是如果這些資產是為個人使用而購買的,而不是用於投資。他似乎暗示,這類投資(比如投資讀書俱樂部或高爾夫俱樂部會員)很可能不屬於證券。

欣曼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證券法的嚴格解釋進行了辯護,他指出:「人們對這項新技術感到興奮,併產生了大量投機興趣。不幸的是,也有欺詐的案例。」

欣曼承認,對於如何確定加密貨幣和ICO是否屬於證券,人們可能還存在很多困惑,他的辦公室是願意提供幫助。他說:「我們隨時準備提供有關正確描述數字資產及其用途的更多正式解讀或指導。」(小小)

4.比特幣最近暴跌的神秘原因找到:比特幣期貨合約到期;

騰訊科技訊 據外媒報道,現在對於買賣比特幣的人來說真是煎熬。

在過去一個月中,這種加密貨幣的價格暴跌了大約30%;今年以來則暴跌了50%以上。華爾街證券研究公司Fundstrat的研究主管湯姆-李(Tom Lee)可能發現了比特幣最近暴跌的原因或部分原因。

在一份研究簡報中,他寫道,去年12月,Cboe比特幣期貨推出。在比特幣期貨合約到期前,比特幣的價格一直在下跌。

「在Cboe比特幣期貨合約到期前,比特幣的價格下跌幅度很大。Raptor Group諮詢公司的賈斯汀-薩斯勞(Justin Saslaw)也指出了這一點。我們整理了一些數據,發現事實確實如此。」李寫道,「一般來說,在Cboe比特幣期貨合約到期前的10天里,比特幣的價格會下跌18%。」

李補充稱,有兩個例外出現在今年2月和4月。在2月,在Cboe比特幣期貨合約到期前,比特幣的價格上漲了大約15%;在4月,在Cboe比特幣期貨合約到期前,比特幣的價格上漲了大約16%。

Cboe比特幣6月期貨合約在周三到期,比特幣的價格跌到了四個月以來的最低點。

「我們經過觀察發現,在期貨合約到期前後,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很大。」李說,「一般來說,在期貨合約到期後的第六天,比特幣的價格開始出現反彈。」

當然,比特幣大出血還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管制政策的不確定性、人們對價格操縱的擔心以及熊市的情緒都會對這種加密貨幣產生負面影響。

如果李的理論正確,那麼比特幣的價格在未來幾天內應該會開始反彈。

比特幣的價格從去年12月的最高點2.05萬美元下跌了近70%。儘管如此,李堅持認為,到今年底,比特幣的價格可能會達到2.5萬美元。

在周四,比特幣的價格略微上漲,達到了6400美元。

Cboe全球市場總裁和首席運營官克里斯-康坎農(Chris Concannon)回應李的理論說,「我們對於我們推出的比特幣期貨感到興奮。有人說,比特幣期貨嚴重影響了比特幣的價格。這種說法誇大了比特幣期貨的影響,忽視了其他重要的影響因子。我們發現,比特幣價格下跌用其他因素來解釋更合理,例如全球管制機構的審查、稅務機構採取的措施、其他加密貨幣的崛起以及媒體對比特幣日益減少的興趣。」(編譯/樂學)

5.資本搶灘區塊鏈:泡沫還是技術?

鄭瑜 何莎莎

隨著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將區塊鏈作為轉型的方向,具有區塊鏈概念的上市公司持續增加。根據同花順概念板塊統計,截至6月13日,具有區塊鏈概念的上市公司已達80家。

除了上市公司之外,各路資本也蜂擁進入區塊鏈行業。據工信部信息中心發布的《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涉及區塊鏈公司股權投資事件數量為249起。從2016年開始,區塊鏈領域的投資熱度出現明顯上升,投資事件達到60起,是2015年的五倍。2017年是近幾年的區塊鏈投資高峰期,投資事件數量接近100起。2018年第一季度,區塊鏈領域的投資事件數量已達到68起。

在虛擬幣熱潮不斷的同時,區塊鏈也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落地雖難,發幣熱情高漲

資本搶灘區塊鏈的過程中,國資系、風投系與上市系的身影隱現。IT桔子數據顯示互聯網創投市場上當41%獲投項目聚焦區塊鏈。而具有區塊鏈概念的上市公司已達80家。

記者注意到,其實目前面臨的現實問題——關於區塊鏈真實應用場景和監管已經引起了行業大多數人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促進區塊鏈與現實產業的結合、實現公鏈之間的連接與行業監管,都在等待全行業乃至監管層交出答卷。

據全球審計巨頭德勤的報告顯示,2017年,僅前6個月,在GitHub上新創建的區塊鏈項目就達近25000個,與2016年全年的新建區塊鏈項目量幾乎持平。但是,目前階段連主網上線的項目都寥若晨星,遑論具體落地的區塊鏈應用。

「打個比方,沒有主網的幣是租別人的店面開店,上主網就是自己建一棟樓開店。」一名「幣圈」人士對記者這樣解釋道,「但是除了主網上線問題,關於區塊鏈能否走進生活,最至關重要的還是應用要落地。」

紙貴科技區塊鏈架構師王昊近期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區塊鏈現在最大的落地應用是數字貨幣,但是數字貨幣具有完全虛擬的特點,落地應用就需要與現實相結合。他直言:「如何將現實中的問題做信息化、數字化處理,使得他們在線上進行流轉,是影響區塊鏈應用落地的很大難點。」

除了將從線下映射到線上的上鏈難點,還有目前區塊鏈技術效率低也是引發落地難問題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區塊鏈面對大規模的應用是非常吃力的,作為一個分散式賬本,把賬本分發到所有節點 ,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和時間。2016年8月2日Gartner研究副總裁兼院士級分析師Ray Valdes曾公開表示,比特幣區塊鏈是現在現實世界上唯一可用的一種作業系統級別,它的執行速度受限於每秒只能做7個交易,還有數10分鐘的延遲確認。

TAC溯源鏈創始人王鵬飛對記者表示:「應用落地第一個說的是技術。像比特幣、以太坊均沒有很好的TPS(系統吞度量,即每秒系統處理的數量),這一問題是區塊鏈首先要解決的。以太坊所擁有的智能合約(運行在計算機裡面的,用於保證讓參與方執行承諾的代碼)是一個基本的保證。」

落地應用停滯不前,公有鏈的競爭也愈發激烈。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市值排名前二十的數字貨幣中,公有鏈幣種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比如以太坊、EOS、NEO、量子鏈等等。投資者往往覺得,區塊鏈基礎設施項目發行的通證相對於其他更加安全。

6月6日下午,中國最大的比特幣(BTC)、萊特幣(LTC)、以太坊(ETH)、以太坊經典(ETC)交易平台火幣網宣布火幣公鏈項目啟動,對於這一消息,業界判定為火幣在向轉化為公鏈的征途已經正式起航,未來火幣也將走在逐步成為公有鏈幣種的路上。

可是公鏈開發火熱的同時,其中區塊鏈真正能夠落地的場景寥寥無幾。據統計,目前以太坊上面的Dapps應用(分散式/去中心化應用)已經超過了1252個,換言之,目前市場上95%的應用鏈都是基於以太坊(ETH)平台所開發的,使用以太坊(ETH)的智能合約。

與懸而未決的落地難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區塊鏈行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ICO募資如日中天,發幣熱潮如烈火烹油,「往往應用未落實,就開始發幣眾籌圈錢的項目越來越多了。」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對記者說道。

不乏可落地場景,但監管待同步

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行業人士已經開始聚焦於區塊鏈應用的探索,一些區塊鏈技術也開始找到了落地場景。

Goopal Group發起人、神州數字(08255.HK)CEO孫茳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區塊鏈應用落地有四個可實現場景,孫茳濤稱它為「1+3」。「1」指的是金融科技領域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3」具體是以下幾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信息確權,或者叫身份認證,在網路上通過技術建立信任關係,而非靠權威背書。第二個方向是物聯網,因為物聯網的P2P結構和區塊鏈去中心化的P2P結構在網路架構上有天然大部分的重合。第三個方向是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包括圖片、聲音、視頻及文字這四種可以徹底數據化的信息。其實,第三個方向最近已經有落地應用, 5月28日晚間,百度百科悄然上鏈,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特性保持百科歷史版本準確存留。另外根據食品溯源需求,已有許多溯源鏈應運而生,如將於6月30日主網上線的溯源公鏈TAC。

雖然區塊鏈應用場景隨著人們的討論越來越豐富,但是目前區塊鏈行業亂象叢生,區塊鏈各種噱頭和博眼球的事情已經毫無底線,區塊鏈和炒幣往往跟一夜暴富聯繫在了一起。

關於區塊鏈監管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今年的外灘峰會上,中國平安集團首席創新執行官屠德言就表示,國外比較前沿的公司,已經在逐步與當地監管單位溝通,希望提供一種實時技術,能夠允許監管部門看到他們想看到的東西,儘管這一技術並未成熟,但雙方已經在考慮相關邏輯的設計與貫穿。此外,中國的底層技術如何與國外幾個核心的底層技術融合,也是監管層關注的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教授表示,區塊鏈目前的風險來自於幾個方面,第一是技術研發本身的實現有風險;第二是區塊鏈的技術應用有經營風險;第三是政策風險;第四是輿情風險。

針對這些風險,黃震表示:「在當前防風險成為第一要務的時候,必須要警惕我們並不能完全判斷這些風險來源,在防風險的時候,可能更多的要藉助一些新技術。區塊鏈也是一種新技術,所以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理性反思等不斷的迭代,才可能防範這個風險。」中國經營報

6.應用比例不到10% 家電巨頭造「芯」壓力有多大?

近日,格力集團宣布今年不分紅,將至少投資500億元資金,自主研發晶元,保障家電產品的產業安全。格力作為家電領域的龍頭企業,宣布進軍集成電路產業的消息,受到產業界極大的關注和討論。家電晶元產業鏈有什麼特點?我國家電晶元發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

國產家電晶元應用比例不到10%

一是家電應用對晶元要求相對不高。相比於手機、汽車、工業控制等領域,家電產品對晶元性能和技術水平要求較低。如家電控制部分,因需要處理信息較少,一般不需採用CPU等高端處理器,主要採用MCU處理器即可。功率產品方面,家電關斷時承受的電壓和導通時可通過的電流較低,採用低電壓調控的MOSFET器件即可,不需要用到調控600V以上電壓的IGBT器件。電源管理方面,相對於手機對電源高集成度和低功耗的嚴格要求,家電產品中電源設計採用傳統的AC/DC晶元即可實現。通信晶元方面,家居中一般採用藍牙或WiFi技術實現短距離連接,不需要手機或基站中高頻率射頻晶元,設計水平相對較低。

二是家電晶元已經形成穩定的競爭格局。全球中高端家電晶元已經基本被瑞薩、恩智浦、意法、德州儀器、英飛凌等企業壟斷,而且產品線豐富齊全,能提供整體家電晶元解決方案。32位MCU晶元領域,前五大企業瑞薩、恩智浦、意法、英飛凌、德州儀器佔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電源管理晶元領域,德州儀器、ADI、安森美、Maxim、Power Integrations五大企業佔據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儘管國內家電晶元企業取得一定進展,但從家電行業整體情況來看,國產晶元應用比例不到10%。

三是產業鏈成熟穩定且整機企業話語權較大。傳統家電產業鏈已經十分成熟穩定,各環節合作模式較為固定。上游國際成熟晶元企業在家電領域主要採取走量薄利的業務模式,國內晶元和原材料企業比較零散,議價能力和盈利空間相對較低。中游整機企業通常規模較大,行業競爭充分,對產業鏈掌控和晶元採購具有較強的話語權,主要通過採用不同晶元體現產品性能提升和差異化競爭。目前國內企業在家電領域形成全球壟斷優勢。美的、海爾、格力、TCL等企業銷售收入均接近或超過千億元,其中美的、格力凈利潤達到百億元。

培育自主產業鏈成重要議題

一是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我國是全球重要的家電晶元應用市場,空調、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年產量位居全球前列。我國空調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80%以上,2017年達到1.8億台,同比大幅增長25.8%。電視機產量佔全球70%,2017年為1.7億台,同比增長9.3%。冰箱和洗衣機產量較為穩定,這四大類家電產量2017年突破5億台,同比增長11.3%。巨大的整機產量帶來巨大晶元市場需求,根據賽迪智庫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家電領域晶元市場規模為500億元左右,前三大類晶元為MCU、模擬晶元和功率晶元,市場佔比分別為20.4%、19.6%和10.6%。

二是家電智能化、節能化發展趨勢使得晶元含量不斷提高。相較於傳統家電,智能家電融合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對處理器晶元、感測器、通信連接晶元、音視頻等晶元產品性能和數量需求迅速提升,預計2020年家電中晶元佔比將從目前(以傳統家電為主)的2%提高到4%。在智能家居不斷滲透的趨勢下,未來5年家電領域晶元市場將保持10%以上的年均複合增長速度。若將目前國內家電晶元市場50%採用國產晶元,國產晶元企業市場空間可達250億元,隨著家電智能化發展,晶元市場空間將逐年提升。

三是產業鏈供應安全成為整機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近期的中興事件對國內整機企業敲響了警鐘,培育自主產業鏈成為重要議題。自研晶元有利於保障企業供應鏈安全,同時提升企業外購晶元議價能力,構築核心競爭力的著力點。實際上由於背靠企業自身巨大的晶元市場需求,國內海爾、TCL、海信、長虹等企業幾年前就涉足晶元市場。海爾涉足集成電路產業較早,2000年就成立上海海爾和北京海爾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從事MCU等產品的研發設計工作。上海海爾集成電路公司2015年被東軟載波收購。2017年,格力成立研究院開始自研晶元,目前已有兩款MCU晶元應用於自家空調,裝機量超過1萬台,下一步將繼續研發WIFI、藍牙等無線連接晶元。

四是國內在家電晶元領域已經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並在中低端家電和小家電中實現應用。MCU晶元方面,中穎電子、上海靈動微電子等企業在豆漿機、微波爐等領域市場份額領先。電源管理晶元方面,國內中小企業數量較多,包括矽力傑、晶豐、士蘭微等實現模擬電源管理晶元出貨。連接晶元方面,新岸線WiFi已全面進入智能家居領域,總出貨量達一千萬顆。MEMS感測器方面,歌爾股份在微型麥克風領域佔據市場第1位,在微型揚聲器領域佔據市場第2位。

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差距明顯

一是家電整機採用國產晶元動力不足。一方面,家電產品中晶元成本占整機成本比例不足3%,相對於消費電子,家電企業對晶元成本不敏感,因而更願意採用國際企業成熟產品。另一方面,採用國產晶元需要重新進行技術和可靠性驗證,家電企業需付出一定試用和驗證成本。同時,從品牌建設角度考慮,家電企業多高度重視品牌建設,為維護產品品質高端、穩定性好、故障低等品牌形象,家電企業更多採用國外晶元。

二是國產家電晶元技術水平和國際企業仍有差距。國內家電MCU、電源管理、連接晶元、功率器件等產品已在中低端家電中規模應用,但產品技術和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仍然十分明顯。MCU產品,國內相關廠商超過10家,但主要產品為低端4位和8位MCU產品,僅極少數廠商量產32位MCU產品。電源管理晶元,國內企業在高端電源管理晶元、低壓IGBT等器件技術尚存差距。感測器模塊方面,國產感測器可靠性比國外同類產品低1-2個數量級,尚未形成系列、標準和統一介面。國內家電晶元企業大多成立時間不長,且規模較小,而家電領域高端MCU、模擬器件產品技術難度大,需要較大研發投入和較長時間技術積累,國內晶元尚未取得突破。

三是國內家電整機和晶元環節互動不足。為實現家電產品差異化和企業競爭力,整機企業應該從功能定義、技術研發等環節開始就與晶元企業開展協作,以實現快速上市或產品差異化。目前國內整機與晶元企業互動較少,總體呈現各自獨立發展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國內家電企業巨大的體量與晶元企業極小的規模導致二者難以平等對話。整機企業收入多在千億元級別,晶元領域龍頭企業收入才只有3-4億元,兩者體量相差較大難以實現互動協作。

鼓勵國內家電應用企業自研晶元

一是繼續鼓勵國內家電應用企業自研晶元。充分發揮大型家電企業資金充沛優勢,以應用為牽引,鼓勵國內格力、美的等公司採取成立晶元子公司或研發部門的方式,整合國內資源,加強與海外企業合作,完善家電企業供應鏈,培育產品系列齊全、產品性能滿足需求、成本性能優勢突出、全球領先的大型家電晶元企業。

二是加強家電企業與晶元企業形成緊密合作關係。充分發揮國內家電應用大市場、大需求的優勢,鼓勵家電應用企業投資晶元設計企業,或與晶元企業合資成立研發中心,以資本為紐帶加強整機與晶元實現聯動,推動國產家電晶元技術和應用水平提升。

三是加強資本對家電晶元領域的支持力度。國內突出的家電整機產業優勢,加之家電晶元性能要求總體相對不高的特點,使得家電領域成為短期內最有可能實現國產晶元規模化採用的應用領域。加強資本對家電晶元的關注,促進國內家電晶元企業加強產品研發,實現從中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發展,完善國內家電產品產業生態。

作者葛婕,供職於賽迪智庫集成電路所

本文來自中國電子報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集微網 的精彩文章:

陳泰銘:日廠釋單 國巨可接95%,被動元件擴產追不上需求;聯發科計劃打造增強版Helio P60;高通要加碼南京產業布局
蘋果高通圍堵,無線耳機晶元市場衝出本土黑馬;樂鑫連續三年被 Gartner 物聯網酷供應商榜單引用

TAG:集微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