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恐龍電影大觀:世無斯皮爾伯格,它們將再次「滅亡」?

恐龍電影大觀:世無斯皮爾伯格,它們將再次「滅亡」?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腓特烈】

自1841年被發現和命名以來,恐龍已成為最讓人類痴迷的滅絕生物之一(甚至可以去掉這個之一)。雖然「復活恐龍」的念想在生物學上已不可能實現,但從文學作品,到遊戲,再到影視作品,人類對「復活恐龍」的追求可從未停止。

從1914年至今,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從黏土模型,到真人扮演的皮套,再到高科技帶來的先進逼真的CG技術,靠著科技的演變,我們仍然可以在大屏幕上一次又一次看到「活」著的恐龍——無論是好的還是糟糕的。

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1993年創作的《侏羅紀公園》則開創了「恐龍大片」的先河,至今為止,包括6月15日上映的《侏羅紀世界:失落王國》在內,斯皮爾伯格負責創作、製片的五部「侏羅紀」系列電影均已在華公映,並已在全世界範圍內豪取近40億美元的票房。[1]

然而,拋開大師無法複製的手筆,恐龍電影的歷史發展卻是「一片蕭瑟」。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斯皮爾伯格,恐龍恐怕已再次在銀幕上「滅絕」。

一、從模型到皮套——早期恐龍電影概覽

人類在銀幕上「複製」恐龍的歷史遠比想像的早。

第一部恐龍題材電影,是1914年由美國先鋒電影家溫瑟爾·麥凱製作、出品的《恐龍格蒂》(「Gertie」),正如筆者之前在《大熒幕上的「人猿大戰」史:銀屏猿聲啼不盡》中所述,恐龍題材電影的歷史,要遠遠早於吸血鬼、木乃伊等「銀幕怪客」,僅遜於人類的親戚猩猩們,稍晚於狼人(如果1913年環球默片版《狼人》可以被視為「電影」的話)。

不過,《恐龍格蒂》雖然是歷史上第一部恐龍題材電影,但其與現代人印象中必然帶有驚悚色彩的「常見恐龍電影」相差甚遠,片中的恐龍主角「格蒂」是一隻友好的大型食草龍,甚至可以允許人類站在它的嘴巴上。

《恐龍格蒂》海報,這張海報最大的意義是保留了一生未留下多少照片的美國先鋒影人溫瑟·麥凱的個人影像

片中的主角大恐龍格蒂是一隻友善的食草龍

而第一部恐怖/驚悚劇情的恐龍題材電影,竟與《恐龍格蒂》誕生於同年,這就是同在1914年由比奧格拉夫電影公司出品的《殘暴力量》(「Brute Force」)。

相對於由簡單線條構成的《恐龍格蒂》,《殘暴力量》在歷史上首次全面使用了恐龍模型進行實景拍攝,[2]並在32分鐘的時間裡展示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多種「怪物」。不過,受制於當時生物學的發展,《殘暴力量》中的恐龍形象大多數看起來像是蜥蜴或鱷魚拼接上奇怪的「部件」,和現代的恐龍復原相差甚遠。

《殘暴力量》中最像「恐龍」的一個模型,這似乎是一隻角鼻龍,一種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中型食肉恐龍

誰都不知道這完全不符合生物學基本構造的短翅膀撲棱蜥蜴是什麼東西

而相對於沒有留下多少資料的《恐龍格蒂》,《殘暴力量》的拍攝團隊簡直耀眼得讓人睜不開眼——

本片導演是默片時代最為偉大的導演之一大衛·格里菲斯,編劇則是好萊塢史上最傑出的女編劇之一瑪麗昂·費爾法克斯,而奧斯卡影帝、巴里摩爾家族的領袖萊昂內爾·巴里摩爾客串了本片並為本片擔任了製片人。

而本片的男女主演同樣是好萊塢默片時代最為優秀的男女演員之一的羅伯特·哈倫和梅·瑪什。或許這兩個名字對百年後的中國觀眾來說有些陌生,但你只需要知道一點即可——在一年後的1915年,仍是大衛·格里菲斯、羅伯特·哈倫和梅·瑪什的組合,拍攝完成了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一個國家的誕生》。

《殘暴力量》製作團隊,左起:大衛·格里菲斯、瑪麗昂·費爾法克斯、萊昂內爾·巴里摩爾,在默片時代,你可能很難找到一部比本片的製作團隊更豪華的電影了

本片主演羅伯特·哈倫與梅·瑪什,兩人在一年後重新集於大衛·格里菲斯麾下,拍攝了種族歧視色彩濃厚,但對人類電影影響至今的《一個國家的誕生》(下圖)。羅伯特·哈倫一生與大衛·格里菲斯一起拍攝了超過70部電影、短片、實驗片等,梅·瑪什也與大衛·格里菲斯拍攝了超過30部各類影片。

《一個國家的誕生》海報

下一部影響力巨大的恐龍題材電影則是赫伯特·道利公司於1919年出品的實驗短片《眠山怪影》(「The Ghost of Slumber Mountain」)。

相對於《殘暴力量》,本片中的恐龍形象雖未脫離泥塑窠臼,但明顯與「科學」的恐龍形象相似得多,並出現了三角龍、霸王龍等多種備受喜愛的恐龍形象。當然,本片在製作恐龍的同時,卻出現了一個典型的「畫蛇添足」之舉:片中不但出現了腕龍、霸王龍、三角龍等恐龍,竟還出現了新生代的駭鳥,而且駭鳥的大小……明顯大出格了——如果真有比三角龍還大的駭鳥,那駭鳥恐怕就不會被劍齒虎、刃齒虎和狼滅絕了。

這大概是史上最大的駭鳥了

1925年的《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則在各個方面都更上一層台階。

本片改編自阿瑟·柯南道爾爵士的同名小說,編劇仍然是《殘暴力量》的編劇瑪麗昂·費爾法克斯。相對於32分鐘的《殘暴力量》和16分鐘的《眠山怪影》,本片時長長達106分鐘,講述了一群在荒島上被意外發現的恐龍大鬧人類世界的故事,堪稱《侏羅紀世界》的鼻祖。不過,為了過度追求驚悚效果,本片中的恐龍無論是霸王龍這樣的食肉龍,還是三角龍、大型蜥腳類恐龍這樣的食草龍,似乎都像被洗腦了一樣,同仇敵愾與人類為敵,幾乎把驚悚變出了喜劇的效果來。

霸王龍大鬧人類世界當然沒有問題,但蜥腳類恐龍拆毀倫敦塔橋算是怎麼回事?

不過,瑕不掩瑜,《失落的世界》仍然是《幻想曲》誕生前最優秀的恐龍電影,沒有之一。本片對蒙太奇手法的採用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的類型電影(就技巧而言,同時代能與其相比的可能只有蘇聯電影《戰艦波將金號》),包括雷電華公司的《金剛》和哈爾·洛奇公司的《史前一百萬年》)。

繼1933年在《金剛》中好好地客串了一把後,1940年,恐龍電影迎來了一個盛世,也是一個轉折。

迪士尼公司創作了流芳至今的《幻想曲》,以色彩美妙的動畫,在片中為觀眾呈上了一個美妙的恐龍片段。即使以現在的眼光看,《幻想曲》中的恐龍也描繪得相當出色,甚至還非常注意科學性——例如首次在本片中粉墨登場的劍龍的腦袋被畫得很小,完全符合其「身子大腦子笨」的生物學特徵。

《幻想曲》中霸王龍與劍龍搏鬥的片段

而《幻想曲》在大放異彩的同時,也為早期的恐龍電影敲響了「末日」的喪鐘——這部動畫的色彩太美了,恐龍的動作太流暢了,配樂太扣人心弦了,以至於當觀眾再看同年的真人恐龍電影《史前一百萬年》(「One Million B.C.」)時,只會有一個感覺:「這一秒一動的拼貼怪物是什麼玩意!」

正因如此,恐龍電影在1940年的《幻想曲》後,迎來了低潮——重金打造的《史前一百萬年》被以美國最大的娛樂雜誌《綜藝》為代表的評論界直接打入冷宮(對於該片,《綜藝》雜誌給出了一個大大的差評;「Corny!」)[3]。此後二戰爆發,美國轉入戰時動員機制,恐龍電影也就被放在了一邊。

二、恐龍電影的「日美爭霸」

1948年,不知是不是受到了環球的怪物大亂斗電影《兩傻大戰科學怪人》的影響,恐龍電影也玩了一次「大亂斗」,即1948年的《未知之島》。

本片不但出現了恐龍,還出現了大地懶、古猿、劍齒虎等新生代動物。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拍攝中使用了皮套而非傳統的泥塑模型,稱得上是技術上的進步。可惜本片的皮套做得實在太過粗糙,以至於筆者懷疑,那幾隻所謂的「霸王龍」是不是當前非常火爆的「搞笑霸王龍」的祖先?

左圖右邊那倆哥們一定是右圖這哥們的祖先!

之後好萊塢又出品了幾部不同類型的恐龍電影,包括1951年的《迷失大陸》(「Lost Continent」)和《兩個失落的世界》(「Two Lost Worlds」),但這些電影的質量都乏善可陳,甚至為了偷懶連模型都懶得做,製作組竟然直接在沒長大的鱷魚身上安個板子,然後通過遠近鏡頭來糊弄觀眾!

《兩個失落的世界》劇照,這是恐龍?

雖然在彼時的電影藝術水平上,美國人並不敢自詡高於法國人或德國人,但如果論電影工業的發達以及先進技術在電影中的運用,恐怕世界上無人可與美國人匹敵。若美國人都拍不好恐龍電影,別的國家就更不敢碰這樣的燙手山藥了。然而,有一個國家卻不信邪,這就是將山寨謹慎做到了極致乃至以山寨壓過了原創名頭的日本。

彼時的日本還沒從柯蒂斯·李梅的地毯轟炸中恢復多久,連做模型的泥土都得拿去新修房子,但面對恐龍電影這個除了美國人外無人敢碰的「禁區」,一根筋的日本人卻撿起了一個美國人試過的法子——「如果我們沒錢造模型,也沒錢養鱷魚,那我們就讓演員穿上皮套來演恐龍!」 於是,在日本影業巨頭東寶的努力下,1954年,特攝電影的經典、衍生文化流行至今的《哥斯拉》誕生了。

雖然哥斯拉本身是不是「恐龍」嚴格來說存在爭議(原設定中,哥斯拉是一隻在海洋中生活的怪物,而恐龍沒有在海洋中長期生活的。哥斯拉的形象雖然被愛好者們稱為「原子恐龍」,但其設定更類似於海鬣蜥),但其形象卻比當時美國人頻繁使用鱷魚冒充的假恐龍們更接近恐龍。於是,包括日本,也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都沸騰了——美國人對於恐龍電影的壟斷地位結束了!

然而,《哥斯拉》的劇情,怎麼看都像是從美國人已經拍好的電影中「借鑒」而來的——一隻長期生活在海底的海洋爬行動物,受到了核彈試驗的影響,衝上大陸大肆破壞,這樣的劇情實在是有些眼熟。

沒錯!《哥斯拉》的劇情與1953年由華納兄弟出品的《兩萬英尋海底的怪物》(「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一模一樣。但鑒於當年電影版權的國際保護還不發達,美國人又沒加入《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美國直到1989年方才加入《伯爾尼公約》),所以《哥斯拉》在劇情上抄襲一事,自然是得過且過了。

《哥斯拉》(上右)與《兩萬英尋海底的怪物》(上左)的情緣關係可一點不比「不二家」(下右)與「Merry Birds Eye」(下左)的關係遠,下面截圖來自優酷

自《哥斯拉》開始,直到九十年代,日本人的恐龍或准恐龍特攝電影的拍攝幾乎是一發而不可收拾。

而美國人在這一歷史時段在恐龍題材電影上卻是節節敗退,除了炒冷飯(例如重拍《史前一百萬年》、《失落的世界》),就是偶爾在科幻名著改編電影中少少讓恐龍出來客串下(如《辛巴達七海航海記》、《地心歷險記》),即使是如《被時間遺忘的土地》(「The Land That Time Forgot」)這樣劇情還不錯的電影,也因為止步不前的技術而表現不佳。

美國恐龍電影甚至還被日本人「反噬」——1956年,美國人甚至不顧哥斯拉本身來自山寨的歷史,與日本人一起拍攝了一部「哥斯拉」電影(《哥斯拉:怪獸之王》)!

日美合拍的《哥斯拉:怪獸之王》

當然,日本人也沒有拘泥於「哥斯拉」系列中止步不前,除了設計出一系列怪物和哥斯拉「亂斗」外,還拍出了《恐龍特急克塞號》、《奧特曼》等大量含有恐龍或「恐龍型」生物的特攝經典,以及《小恐龍阿貢》等優秀的動畫。當然,這其中,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還是1980年出品的「哆啦A夢」系列首部劇場版電影《大雄的恐龍》。

1980版《哆啦A夢劇場版:大雄的恐龍》,本片在2006年被重拍

在這一歷史時期,除了日美兩國的「鬥法」外,英國、丹麥、加拿大等國都通過與美國合作,拍攝了自己的恐龍電影。值得一提的是,前蘇聯竟然也在1962年拍攝了一部名為《行星芒刺》(「Планета Бурь」)的電影,講述了幾名飛上太空的宇航員與恐龍鬥志斗勇的故事。當然,如果論及「驚世駭俗」,那蘇聯拍攝的這部「蘇修社會帝國主義恐龍電影」,和加拿大在1979年拍攝的《小鹿斑比與哥斯拉》(《Bambi meets Godzilla》)相比,還真是小巫見大巫呢!

加拿大動畫短片《小鹿斑比與哥斯拉》,這大概是史上最無厘頭的「恐龍題材」影視了

三、《侏羅紀公園》與山寨恐龍電影——無盡的「豬玀紀」

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堪稱優質劇情、恐龍主題和先進技術結合的典範,本片也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恐龍的熱潮。

然而,《侏羅紀公園》及其之後的《侏羅紀世界》系列,對於恐龍電影不但是一個世紀式的里程碑,更是一座再也無法翻越的大山,任何以恐龍為核心主題的電影,都不免拿來和《侏羅紀公園》相比,並最終敗得一塌糊塗。

而《侏羅紀公園》的赫赫聲名,也給某些心懷不軌的電影商人以可乘之機,一系列利用《侏羅紀公園》名聲的山寨電影在這一時期紛紛登場亮相,甚至在被不法盜版商引進國內後,給中國人造成了誤解。

筆者的幾位發小都曾向筆者反映過這樣一段有關恐龍影視的「童年記憶」——他們一致認為,《侏羅紀公園》至少有五部,除了眾所周知的三部外,還有一部講的是礦洞中發現食肉恐龍的故事,另一部講的則是一群特種部隊士兵在密閉的空間中與恐龍戰鬥的故事,然而,長大後查詢,卻發現《侏羅紀公園》只有三部,因此不由懷疑自己的記憶是不是出錯了。

實際上,筆者發小所言的「侏羅紀公園」,並非不存在,而是《侏羅紀公園》大火時,被盜版商人引入國內的美國山寨恐龍電影《食肉龍》(「Carnosaur」)系列。

《食肉龍》系列

《食肉龍》系列電影可以說是山寨恐龍電影的「經典」,本片在聽聞《侏羅紀公園》立項後就趕騾子上架,最終竟然在《侏羅紀公園》上映前一個月率先在美國上映,引得不少「沒文化」的美國南方「紅脖」紛紛慷慨解囊,並在看後大罵斯皮爾伯格沒信用拍爛片。

而在國內,本片則被翻譯為「重返侏羅紀」、「再闖侏羅紀」甚至是「新侏羅紀公園」等等與《侏羅紀公園》有關的名字,堂而皇之地進入了盜版VCD店鋪甚至是地方電視台,並引得不少國人誤會,以為《侏羅紀公園》的水平竟然會差勁至此。

不過,平心而論,《食肉龍》系列雖然做工粗糙,但其懸疑設置、恐怖氣氛還算不錯,血腥場面更是成了不少80後90後童年的夢魘。如果能得到更充足的投資,說不定會是部尚可一看的B級片。

如果說《食肉龍》系列好歹還能嚇唬人,那之後其他以「侏羅紀」名義引入國內的盜版電影,包括但不限於2001年的《迅猛龍》(被翻譯為「《決戰侏羅紀》」)、2013年的《侏羅紀城》和《侏羅紀進攻》等,就純粹是在浪費觀看者的時間了(這三部電影的imdb評分加起來可能不到10分)。由於中國影迷對這些電影的憤怒,國內不少良心影迷紛紛將此類電影翻譯為「豬玀紀」,以提醒其他觀眾不要上當。

四、除了斯皮爾伯格,無人能夠拯救恐龍電影?

然而,在《侏羅紀公園》誕生後,除了《侏羅紀公園》以外其他恐龍電影的頹勢,可不僅反映在層出不窮的山寨電影上。事實上,除了環球影業和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系列外,幾乎任何電影公司,都挽救不了恐龍電影的再次「盛極而衰」。

曾通過《幻想曲》開創了美國恐龍電影的第一次「盛極而衰」的迪斯尼,在2000年推出過一部恐龍題材動畫《恐龍》(「Dinosaur」),以1.27億美元的預算,在全球斬獲了3.54億美元的票房,竟然還稍稍虧本(票房未能達到成本的三倍)。本片失敗的主要原因,便在於觀眾看慣了斯皮爾伯格式的恐龍後,對迪斯尼的「兒童恐龍」產生了質疑——這樣的勵志、溫情題材何必要使用恐龍?如果非要使用恐龍,那還放一群根本和恐龍時代沒關係的狐猴幹什麼?!

《恐龍》劇照,這群出現在中生代的猴子也太穿越了

不信邪的迪士尼在2015年「重振旗鼓」,責令旗下「部部是精品」的皮克斯工作室製作了一部新的恐龍題材電影《好的恐龍》(「The Good Dinosaur」)。然而,本片的失敗程度甚至比《恐龍》還要厲害,以2億美元的預算,最終僅僅斬下3.3億美元的票房,虧損近億美元,皮克斯的不敗神話也被本片徹底打破。迪斯尼甚至放棄了《好的恐龍》在中國大陸的上映,最後在一年後草草把電影轉播權賣給中國國內的視頻網站了事。

《好的恐龍》是近年來唯一一部沒有在中國上映而直接賣給了視頻網站的皮克斯電影。本片的主要問題仍在於不夠「恐龍」,畢竟這種其他物種送人類小孩回家的例子《冰河世紀》早已用過,而且後者要「科學」得多。

除迪斯尼外,就連靠《侏羅紀公園》賺得盆滿缽滿的環球自己也在另一部恐龍題材電影也栽了個大跟頭(2009年的《遺失的大陸》)。同樣栽跟頭的還有華納和新線,其2012年翻拍的《地心歷險記》雖然請來了巨石強森壓陣,但仍然表現糟糕,不得不取消了之後繼續拍攝的計劃。而唯一成功的「恐龍題材」電影,則是福克斯出品的《冰河世紀3:恐龍紀元》,但本片的成功,更多依賴於《冰河世紀》本身IP的強大,恐龍不過是其中「蔥花」一樣的點綴而已。

由此看來,《侏羅紀公園》的大獲成功,對於恐龍電影而言,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還真是個未知數。《侏羅紀世界:失落王國》上映,我們只求,環球的右腿可千萬不要被自己的左腿絆到才好,畢竟,這樣的事,他們已經在去年幹了一回了(《新木乃伊》)。

注釋:

[1]截至筆者6月15日凌晨發稿時,各部「侏羅紀」系列電影票房如下:《侏羅紀公園》10.3億美元,《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6.88億美元,《侏羅紀公園III》3.68億美元,《侏羅紀世界》票房16.7億美元,尚未在北美和中國大陸上映的《侏羅紀世界:失落王國》票房1.67億美元。

[2] http://www.silentera.com/PSFL/data/P/PrimitiveMan1913.html。

[3] "One Million B.C.". Variety. New York: Variety, Inc. May 1, 1940. pp. 18, 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在紀錄片領域,中英最大的差別竟然是……
挪用押金超百億、餘額僅剩35億?小黃車回應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