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享受孤獨的夜行者

享受孤獨的夜行者

《文匯讀書周報》第1716號第六版「三味書屋」

(2018年6月11日發行)

享受孤獨的夜行者

——觀攝影集《何荷》

徐明松

《何荷》

曦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何曦是一個優秀的畫家,這並不會掩蔽他同樣是一個出色的攝影家。無論繪畫還是攝影,何曦的創作一切皆在情理之中卻又在意料之外,這幾乎成了他作品給人的基本觀感,堪可凸顯何曦作為一個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內在張力。

——何曦的攝影與他的繪畫有著相同的氣質,這裡有著冷靜而洞悉幽微的意識。不拒絕你的靠近又保持著某種距離,在剎那的感性表象之下,隱藏著決絕的、毫不拖泥帶水的理性判斷。

——今年伊始在朵雲軒開展的 《靜物》攝影五人展中,何曦以他的「何荷」系列影像作品呈現,以他獨特的黑白影像表達自我的「心眼」以及美學觀照,藉以註腳和演繹《靜物》展覽的「秉持初心、靜觀萬物」的主題意旨。關於靜物攝影,遠非止於物象的物理存在所指涉的圖像。有如格林伯格說的,我們看見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看見了事物之間的聯繫。或者說,靜物攝影蘊藉著遠比客觀物象反映的更為深切而豐富的精神面向和審美意趣。

何曦「荷花」系列攝影作品

——日本攝影理論家飯澤耕太郎在其《寫真的思考——攝影存在的意義》中寫道:攝影師們憧憬著超越人類思考與感覺尺度的對象本身所含有的不可思議的力量,以及抱持著能夠將其自由操作轉化為任何變異影像的慾望,將這些衝動與攝影這個包孕了各種矛盾的媒體結合,便形成了上述的靜物攝影歷程,並讓攝影出現在既不是對象也不是影像的中間性區域。因此,攝影所拍攝下來的對象,一方面保存了對象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也保持著對象作為影像可被操弄的矛盾。

——這種矛盾既是一種對於傳統美學概念指代的背反,又是何曦關於荷的意象的自我投射。我們共同的朋友建君這樣寫道:何曦是日常中的奇異,冷靜而妖嬈;何曦是享受孤獨的夜行者,素以為絢;他若即若離,近在身旁也遠在天邊。

——何荷,是帶著何曦印跡的那種荷,不是古典詩詞意象里的荷。正因為如此,她沒有了那種傳統美學慣性投射下的嫵媚和嬌艷;沒有那種所謂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驕矜之態;沒有殘荷枯荷的萎頓之姿。這裡獨一個,是另一番的生命意象。我曾經這樣描述,那種宛若籍里柯畫作里夜色迷離、人影飄忽的魅惑和深徹靈魂的孤獨感,也時時搖曳在何曦的攝影畫面中。「荷花」系列作品則是他另眼的看見。你會在觀看的過程中諦聽關於荷花與心靈對位的一次細膩而微妙的喃喃私語。她跳脫、翻轉,甚至顛覆了我們傳統意象的執念和古往今來關於荷花的美學窠臼,將日常化作了冷靜和妖嬈。

——媚俗是一種集體的無意識,它是審美取向上一種集體性的迷失和迷情。古往今來吟誦荷花的詩文,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艷荷到「獨對西風立上方」的殘荷,不勝枚舉。一方面,千百年來詠荷的累累詩篇既是一種傳統美學的滋養和涵泳,又是一種美學思維的定式,或成為藝術創作的惰性思維和廉價消費的媚俗意識。曾幾何時,每當「蓮葉何田田」之際,君不見湖畔水澤邊滿坑滿谷的攝影人潮和比比皆是的荷花「糖水片」。這或許也是農耕文明時代美學意象的一種異化,抑或是對於數碼時代文化產品廉價複製的一種反諷。「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伴隨著85新潮成長起來的藝術家,當年叔本華的影響無所不在。何曦不是一個人云亦云、嘩眾取寵的人,當他以影像媒介進行創作時,特立獨行依然是他的藝術態度。何曦以獨特的個性化手段再度解構傳統美學意象,將我們從沉重的思維慣性中抽離出來、解放出來,造就了一種有著感性附麗的間離之美、理性之美。

——在這個意匠營造的過程中,何曦從形式表達到內涵揭示經歷了新的形塑。值得一提的是,他將荷花爭奇鬥豔的世俗場景轉換成安靜如斯的黑白世界。這種形式上的改變實際蘊含了強烈的視覺張力。還是那位飯澤耕太郎所言:「彩色作品,與黑白相對之下便無法離開現實」,「黑白色調的作品,無論如何與現實世界相較,總是一種異質性的存在,這種照片會創造出虛構的另一個世界」,「可以視為是一種抽象化的表現」。正是由於他的黑白調性的處理,素以為絢,將鼓噪喧囂的粉墨場景一下子引入了靜謐冥想的意象里。莫名所以,欲說還休。

——重要的是,何荷的攝影影像有著一種詩性,充盈著空靈之美。「以飄忽之思,運空靈之筆」(清·王韜《幽夢影》序),造化成靈想的無極世界。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荷花只是何曦所投射和寄寓的生命意識的一種媒介,幽深而沉寂的黑色恰是生命的淵藪所在,而花之葉、花之瓣、花之蕊的光暈則透析出晶瑩澄澈的生命境相。可以說,何曦鏡頭下的荷,她既接續了古典意象審美的靈想,又重新闡發出當代語境里關於人的終極關懷的生命隱喻;這就是東西方共同的精神冥想——孤獨。莊子在《齊物論》里有曰「似喪其偶」,尼采和叔本華的著述中也有著關於孤獨及其生命意義的言說。古往今來的詩文和繪畫里更有著孤獨這一宏大命題的寄寓,有如陳子昂的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有如牧溪的《瀟湘八景圖》。中國人的詩詞文學和書畫中,關於孤獨意識的介入和滲透幾乎是既定的美學思維。所以,有人這樣斷言,孤獨是美學的本質。

——何曦的荷,宛若夜幕里游弋的精靈,裹挾著妖嬈和孤獨,或喃喃私語,或與你接談。「你在人群之外,像一首絕世獨立的小令」,擅長古典詩詞的建君為「何荷」系列的每一幅作品寫下的配文,則是一處處亦古亦今、熨帖妥然的註腳和文學演繹。

——述文至此,又想及《見與不見》的詩:你見或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來讀一下《何荷》吧,何其冷厲,不過是每一個孤獨的瞬息。

微信編輯丨蔣楚婷

中國第一家由媒體創辦的讀書類專業報紙

《文匯讀書周報》

WENHUI BOOK REVIEW SINCE 1985

《文匯讀書周報》采編團隊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推薦給他人或在【朋友圈】轉發

請搜索並添加《文匯讀書周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文匯讀書周報

whdszb

We Have the Divine Scholarly Zest Blessed

喜歡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讀書周報 的精彩文章:

TAG:文匯讀書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