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農曆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節。

這個節日,肩負著歷史的厚重,帶著一臉滄桑,走過2000多年飄搖的風雨,依然烙印在中國人的情懷裡,它蘊含的文化智慧仍然啟示著今天的我們。

端午節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傳承,還體現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對親情的濃濃牽掛和對生活的美好嚮往。

端午安康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四種情懷

追念先賢,求真向善

唐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端午節起源的一種說法是「紀念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對國家社稷忠心耿耿,卻遭奸人陷害,遭到流放。他仍然心繫家國,寫下了大量憂國憂民的詩篇。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漫畫小劇場

在楚國滅亡前夕,屈原略悲憤交加,始終不忍脫離故土,最後在五月五日那天抱石自沉汨羅江。

沿江百姓捨不得忠良就此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同時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裝著米的竹筒投入江中。

由此產生了每年端午節劃龍船、吃粽子來紀念屈原的習俗。

屈原以他高潔的性情,嫉惡如仇的風骨,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操而名傳千古,為後人世世代代崇敬。

在端午節里,紀念這位偉大的先賢,體悟他「求真向善」的高尚品格,實際上是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禮。

平安和順,祈福納祥

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毒月」,五日是「惡日」「毒日」;五月五日更是惡月惡日,人們最忌諱這一天。

而從五月的氣候上來看,漸入熱夏,濕熱瀰漫,人也容易染病,是災疫流行之時。

因此端午節最早一直是作為保健、避疫、驅邪的節日傳下來的。一直到唐代,人們才逐漸把端午節當成佳節良辰來看待。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端午的很多節俗都是圍繞祛邪避邪展開的,如喝雄黃酒、插艾草、掛菖蒲(菖蒲葉子像劍,取祛邪之意),還有給孩子系五色絲繩,戴祛五毒的肚兜,縫裝有香料的荷包等,以達到祛邪、祛蟲的目的。

這些習俗體現了我們追求平安和順、祈福納祥的情懷。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頑強拼搏,自強不息

端午節又被稱為「龍節」「龍舟節」,其實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最初來源於遠古吳越民族祭祀龍的節日,紀念屈原還是後來才有的說法。

在這一日,人們斷髮紋身以表示他們是龍的子孫,舉行祭祀崇拜儀式,他們把所乘的船刻畫成龍形,與岸上的鼓聲相和,在水上進行競賽划船的活動和遊戲,這就是「龍舟競渡」的起源。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龍舟競渡」的習俗或多或少地給端午節增加了一點狂歡氣息,江中一艘艘爭上游的龍舟,赤裸著上身的結實的漢子們,用力劃著龍舟,喊著號子,伴隨著急促的鼓聲奮勇爭先,有一種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中華民族的融合,正如遠古吳越民族祭祀龍的節日融入端午節,龍也成了中華民族共有的圖騰,我們是龍的傳人;那種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成了我們共有的情懷。

繁衍生息,家國天下

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稱為「角黍」。

其實端午節的另外一個重要來源是感恩的祭祀,粽子是豐收的黍子做成的貢品,在人類享用之前,先拋入山上、江中,請大自然享用,而紀念屈原仍然是後來才有的說法。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吃粽子的最初含義是感謝大自然的賜予,黍子的豐收提供了糧食。有了糧食才能養育人類,才有人類的繁衍生息。

這種對大地、對自然感恩的情愫,養成了中國人安土重遷,重視家庭、安於土地的觀念,再加上後來的屈原的愛國精神,逐漸形成了中國人家國天下的情懷。

三家智慧

儒家的端午

「端」字的本義是站得中正,《說文解字》說「端,直也」;《廣雅》說「端,正也」。

「午」也是「端」,端端正正。進入故宮,過了端門就是午門,午飯就是正餐,而午夜就是黑暗正濃的時候。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乾乾淨淨、端端正正,其實是端午節的本意。過去評價婦女們包粽子的水平,比的就是看誰包得端正,有稜有角,又玲瓏可愛,這樣的粽子,才配投到江里,祭祀屈原這樣的先賢。因為他的人品,也是乾淨和方正的。

端端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做事,又有什麼邪祟可懼?端午節更重要的含義,應該是提醒我們,做一個光明正大的人。

道家的端午

古人在端午節有懸掛天師像、佩戴天師符的習俗,這天師指的是漢末時五斗米道的創立者張道陵,張道陵在死後被道教徒神話為天師、神仙。

在道符上寫上「天師」二字或者畫上天師像,這種符被稱為天師符,古人把天師符佩戴在身上,認為可以使毒氣不侵。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此外還有詩歌中經常提到的「彩繪符」「赤靈符」「釵頭符」等也是古人佩戴的道符,後來都演變成了裝飾品。

古人還在端午日流行請天師鍾馗,鍾馗為鬼中之神,在端午日吃鬼,斬滅五毒,祛除百病,他的畫像能鎮宅佑安。

古人在端午日儲葯、配藥,道教徒也喜歡在端午日煉服丹藥。道教有一部經典《朝修圖》說:「五月五日,乃續命之辰,其日可請道迎仙,請益壽。」由此產生了古人在端午日在手臂上系百索、續命索、延命索等習俗。

佛家的端午

古代端午節時佛寺也舉行驅鬼祈福儀式,古人認為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克害父母,使得一些端午日出生的孩子被送到寺院出家,其中有一些甚至成了名垂青史的高僧。

佛教的一些咒法在五月五日施行。《寶藏天女陀羅尼法》:「此法五月五日夜受持,即果成就。五月五日夜,注想思存,換誦咒一千八遍。」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端午日這一天午時(11時到13時),稱為「天中節」。五月、五日、午時,是三「五」重疊之時,故成為「天中節」。

佛教也有「天中節」的咒語:「五月五日天中節,一切惡事盡消滅!急急如律令。」《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十《雲門頌》:「五月五日午時書,赤口毒舌盡消除。更饒急急如律令,不須門上畫蜘蛛。」

走進端午的國學情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再生網 的精彩文章:

6月12日 有好想法就說出來,善於表達自己的才華
夏日炎炎,三種茶幫你解油膩

TAG:再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