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對馬之魂》背後的故事:不只是神風那麼簡單

《對馬之魂》背後的故事:不只是神風那麼簡單

【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作者:紅色槍騎兵)

多多良濱邊的夷寇,正是蒙古軍勢

傲慢無禮之人,我等不共戴天

攜忠義之魂前進,鍛煉我等技藝

今次為了國家,去測試這日本刀

明治年間的一首日本軍歌《元寇》正是取材於元朝對日本的入侵——《元寇》的作者創作此歌,是想化用戰勝外敵的歷史,鼓勵「皇軍」士兵忠於天皇,忠於軍國主義國家。

然而在1274年,「元寇」真正到來的時候,日本武士所效忠的,既不是天皇,也不是國家,而是把天皇變成了傀儡,「干犯統帥權」的「國賊」鎌倉幕府政權。

這個幕府政權的實權也不掌握在名義上的征夷大將軍惟康親王手上,而在掌握「執權」(執政佐理)北條家族手裡。

(文明6中的北條時宗)

1185年,源氏武士集團攻滅了貴族化的平氏武士集團,建立了號令全日本武士的鎌倉幕府政權。而征夷大將軍源賴朝的子嗣三代而絕,源賴朝的岳父北條時政的家族掌握了實權。

這個武士集團的統治建立在武力和對莊園經濟的控制之上:武士受到幕府政權的「御恩」,得到領地和莊園,吃了飯就得為幕府幹活,也就是以服從軍役徵召的形式「奉公」。

然而,這個日本第一代武士政權並不穩固:一方面靠邊站了的天皇朝廷不甘心,一方面各地有實力的武士虎視眈眈。每到有人不老實的時候,鎌倉幕府就招呼起「奉公」的武士,將「叛逆」們討滅,而「叛逆」們的領地和田莊就成了對有功武士的封賞。

(《對馬之魂》中的騎馬武士和莊園)

到「元寇」來襲的時候,鎌倉幕府的「御恩·奉公」體制已經經歷了若干次的內戰,並且顯現出了自己的有效性,保持了幕府對武士階層的控制。

接下來他們要面對席捲歐亞的蒙古大軍了。

根據日方史料記載,1274年10月5日,1000餘名元軍登陸對馬島,島上的守護代宗資國帶領80餘騎武士前去抵擋元軍,結果當然是全軍覆沒,元軍第二天就佔領了對馬島。

在E3展會上披露的遊戲流程中,一開始的字幕就說明是元軍登陸對馬的第9天,主角走過了一片新墳,可能就是屬於那些陣亡的武士。

(《對馬之鬼》的主角走過的這片墳地,很可能屬於他的戰友)

10月14日,元軍又打上了壹岐島,壹岐守護代平隆景也帶著100騎去應戰,結果當然是被殺的片甲不留。

守護代是受封領國軍事和行政大權的武士(守護)的代理(代官),也是地方的實際統治者,對他們來說,受領代管的鄉土就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他們對武家政權的職責所在。所以即便以寡擊眾,宗資國和平隆景也沒有棄地而逃的資格。

《對馬之鬼》的主角作為一名對馬的武士,同樣如此。

忽必烈派軍入侵日本是為了「懲罰」日本的拒絕通好,因此元軍為了示威大發其野蠻作風,所到之處滅頂之災,據日本佛教日蓮宗的創始人日蓮和尚的記載當時的傳言說「(對馬、壹岐)二島百姓之中,男丁或被殺,或被擄,女子則被集於一處,用繩索穿手掌而過,鎖於船舷之上。」

當時日蓮和尚因為屢次批評幕府政權,正處在被流放期間,他整理這些可怖傳說的目的在於證明幕府因為信奉「異端」佛法,遭到了「天譴」。

不過由於此戰之後元軍都元帥忻都曾向蒙古女婿高麗忠烈王獻上200名日本少男少女作為禮物,蒙古軍大肆燒掠的說法應該總體上屬實。

日本武士打不過元軍,是因為寡不敵眾嗎?並非如此。

10月19日,元軍終於在博多灣登陸,踏上了九州島的土地,而九州島的御家人武士也集結起來在鎮西奉行(代理鎌倉幕府統治九州的職務)少貳景資和大友泰賴的統率下與之交戰。《八幡愚童訓》稱日軍集結了十萬兩千騎的大軍應戰,不過當時的九州肯定沒有這麼多馬,日軍的數量應該遠小於這個數字,不過這一次多少是能和元軍起鼓相當地交戰了。

(《蒙古襲來繪詞》中的日本武士形象)

博多灣大戰戰況如何?《蒙古襲來繪詞》的記載說,日本武士在各自主家的帶領下發揮其騎射優長,奮勇衝殺,見到元軍就沖,看到友軍就匯入,走到哪打到哪,打完了就到處找元軍……

當時日本武士主要戰術是騎射戰法,供奉神明的「流鏑馬」表演就是從這種實際運用過的戰術演變而來的

(流鏑馬錶演)

就這樣連戰連捷,打的元軍死傷慘重,連夜退回船上去了。

而《八幡愚童訓》卻提供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說法:

九州豪族少貳氏的少主少貳資時按照國內戰爭的慣例報上名號射出響箭,想要跟元軍單挑,結果卻被元軍嘲笑

元軍作戰時以金鼓為號,響聲震天,把沒見過這陣勢的日本馬匹嚇得驚躍狂跳

元軍大將坐鎮指揮,各隊進退調度靈活,嚴整有法,而日本武士只會以小集團各自為戰,被元軍施展兩翼包抄之術各個殲滅

元軍大量使用配重式投石機(回回炮)拋射火藥爆炸物「鐵炮」,炸得沒見識過火藥的日本武士「心碎肝裂,目眩耳聾」

(配重式投石機的圖示,這種投石機再加上原始的火藥爆炸彈,算是那個時期軍事科學技術的尖端武器)

(從海底發掘出來的元軍鐵炮遺物)

元軍的角弓輕箭射程比日本武士的大弓重箭長得多,而且箭頭帶毒,射得武士們死傷慘重

元軍甲輕馬強,人勇力大,砍倒了日本武士就當場開膛破肚,食其心肝……

這哪裡是軍隊,簡直是一群地獄裡冒出來的惡魔。結果就是武士們大敗虧輸,向太宰府水城方向敗退而去,連家眷都被元軍俘虜了幾千人。

太宰府水城是白村江大戰後,天智天皇擔心唐軍打來日本而修築的水壩兼防禦工事,沒想到在這個時候用上了。

(太宰府水城遺址)

《八幡愚童訓》為了體現「神明」在戰勝元寇中的作用,對元軍的描繪不免誇張。

但它的說法,頗能體現日本軍事水平和歐亞大陸主流的差距:武士們都是依附各自的主家,作戰時或幾十人,或幾百人,成小集團隨主家衝殺。

即便是幾萬人的大軍,也沒有什麼整體的組織和調度可言,更不用說日軍的兩個首領少貳景資和大友泰賴都是同級別的(一個鎮西東方奉行,一個鎮西西方奉行),連個名義上的總指揮都沒有。

而元軍卻是以層級編製組織起來的,下層服從上級,隨主將的指揮而動。在大型會戰中更容易佔上風。

不過,日本武士們畢竟是主場作戰,他們也就擁有四個優勢:

第一,他們是為了保衛自己的鄉土和領國,同樣也是在保衛自己的地位和飯碗,打起仗來確實是捨生忘死,英勇頑強。

第二,日本武士騎馬作戰,元軍雖然也以弓馬嫻熟著稱,但卻是渡海而來,因此騎兵較少,機動和衝擊力上處於弱勢。

第三,他們熟悉本地地理,而元軍只能探查海岸附近的地形,不知道內陸地形。

第四,武士在本土補給方便,而元軍勞師遠征,打了一天就把箭射光了,繳獲的日本箭又太長沒法用。

當然,日本武士還有一個決定性的優勢——他們人多,後援源源不斷。

《蒙古襲來繪詞》中的兩軍交戰情景

博多灣大戰的雙方都沒有留下傷亡記載——當然日本方面都沒有統一的兵力統計,更不可能有傷亡統計。不過入夜之後,元軍退回到了船上。蒙古軍,漢軍和高麗軍的統帥開會,認為今天打得不錯,「入其國而破之」,給了日本一個教訓。

高麗軍的統帥則認為還可以乘勝追擊,但主帥蒙古將軍忻都認為應該撤退,因為對手兵力還很多,元軍沒有後援,天時地利又不佔優勢,「小敵之堅,大敵之擒」現在實力對比不利,我們應該見好就收。

而日本武士一邊呢?他們覺得元軍撤回船上,說明自己打贏了,因此士氣還不錯,想要準備繼續打下去,但是雙方都不會有再打下去的機會了。

因為「神風」吹起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中國餐桌上會有大量浪費現象?
中國女足殺入2019法國世界盃的微博忽然翻紅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