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拉美經濟振興受制資金和基礎設施 「一帶一路」成中拉合作新「風口」

拉美經濟振興受制資金和基礎設施 「一帶一路」成中拉合作新「風口」

拉美是中國對外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03-2016年中國對拉美地區直接投資存量由46億美元增至2071.5億美元(總量佔比15.3%),拉美成為中國境外直接投資第二大目的地。中國是拉美地區的第三大投資來源國,在巴西、委內瑞拉、厄瓜多、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國的生產性投資已初具規模。去年,雙方之間的貿易額近2600億美元,同比增長18.8%。

與此同時,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更是全球在基礎設施領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已成為中國開展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的第三大市場。今年1月,在智利召開的第二屆中拉論壇部長級會議上,中國和拉丁美洲、加勒比33個國家發表特別申明,將「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中拉合作的新的平台, 「一帶一路」正式延伸到拉美。

近日,第九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在澳門舉辦,由商務部主辦的第四屆中拉基礎設施合作論壇同期舉行。如何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令中拉基建合作進一步提質升級;中拉應如何發揮經濟互補性、找准利益契合點、對接彼此發展需要,攜手規劃「設施聯通」成為現場熱議的話題。

受訪專家們認為,中國和拉美同屬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有著共同的理念和訴求,且具有極強的經濟互補性,是天然的合作夥伴。未來,雙方應繼續加強政策和戰略方面的合作,創新合作模式與融資方式,加深「經濟神經」對接,在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領域取得更多「雙贏」的成果。

不少合作問題尚待解決

最近一段時間,由於受到石油、礦產品等初級產品價格下降因素影響,拉美國家經濟增速普遍下降。資金不足和基礎設施落後成為制約經濟振興的重要瓶頸,經濟發展亟需增加投資,而中國能向拉美提供充足的資金和技術保障,這為雙方合作提供了堅實基礎。中拉基礎設施合作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推動拉美和加勒比地區互聯互通建設。隨著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加速推動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進程,目前拉美各國基礎設施合作機制日趨成熟,以交通、電力、通信為重點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的規劃格局逐步形成。

近年來,中拉基礎設施合作領域也不斷拓寬,已從工程建設拓展到園區建設、產業規劃、產能合作等領域,合作方式從單一的工程承包向項目建設加後期運營拓展,PPP、BOT等新的項目融資模式加速實施,併購、直接投資等顯著增加。

但在現有的合作模式中,仍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國家開發銀行國際合作業務局美洲業務部資深專家田雲海談道,目前幾種類型的基礎設施項目中,政府主導型市場基礎設施項目時常面臨政府負債空間不足,銀行難以向政府提供大額授信的問題;而市場主導型的市場基礎設施項目,一般由政府部門或政府代理部門採用PPP或BOT特許經營模式,但中國公司常常面臨投標綜合成本比較高,中標幾率低的問題;公司主導型基礎設施項目,前期投入高,耗時長,當地政府批准與否變數多,後期項目資本投入量大,回報時間長,回報率不確定,令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因此田雲海建議,中拉基礎設施合作,應圍繞重點領域納入更多整體合作元素,根據雙方經濟發展的階段與實施能力和產業發展的進程,共同確定長期的實施目標。

同時,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具有的不同資源和優勢,其中,政府負責制定發展規劃和支持政策,並發揮組織、協調和指導的優勢;多邊金融機構會同各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支持、資金推動的作用;由市場確定除政府投資以外的其他投資人等各類參與者。基礎設施發展與建設規劃目前主要由政府出資,未來可以考慮政府出資為主,銀企出資為輔;可建立政府出資的招標機制,或者建立公司出資的補償機制;積極探討政府援助、開發性金融機構技術援助、商業貸款在基礎設施發展上不同角色的聯動機制。

「要提升中拉基礎設施合作水平,必須進行制度創新。」田雲海強調。他指出,中拉雙方接下來要做好政策對接、規劃對接、標準對接和文件語言便利化探討的對接,優化投資環境,降低協調成本,便利人員往來。金融機構要跟上時代的要求及時進行產品創新,拓展金融產品,豐富融資模式,降低融資成本。中拉企業包括第三方企業發揮各自優勢,探討多種形式的合作。政府、銀行、企業可共同探討基礎設施項目還款來源多元化,投資回報以「基本收益」加「變動收益」的組合模式。

近年來拉美國家紛紛加快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如巴西推出「重振製造業」目標,秘魯的《2016-2021發展規劃》提出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礦業、冶金產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岳雲霞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一帶一路」所提倡的產能合作、創新發展與拉美自身的發展規划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雙方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也能為拉美的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動力。

「因此中拉雙方應進一步藉助』一帶一路』這一平台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溝通,促進產業和貿易政策的協調和對接;另一方面,雙方在基建領域的合作可加快中國先進裝備製造業、電力、通信、網路服務業與拉美農業開發、食品加工等各自優勢產業技術轉讓,實現優勢互補,除了能使拉美在基礎設施上進一步互聯互通,也能加快拉美經濟轉型和產業鏈升級步伐。」 岳雲霞表示。

引入社會資本填補融資缺口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2011年到2040年,拉美地區基礎設施投資總需求將高達13.2萬億美元。其中,鐵路、公路、電力、港口建設等是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最大的領域。巴西Concremat工程諮詢公司首席執行官Mauro Viegas介紹說,過去13年,巴西在基礎設施領域每年大概投入340億美元。最近研究機構剛剛發布的數據顯示,基礎設施的需求和供應之間的差距仍然非常大,基礎設施的資本總值只佔到全國GDP的34%,還有24%的GDP差距,這是未來20年中要投資的基礎設施總量。

由此可見,投資不足是拉美基礎設施匱乏的重要原因,基礎設施的落後又造成了發展的瓶頸。要打破這一局面,受訪專家們認為,拉美各國不但需要有更多有競爭力的裝備,更重要的是有更靈活多樣的金融支持:除了東道國政府的投入、銀行融資以及藉助例如中拉產能基金、中巴基金等基金的力量,還需要進一步創新融資方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其中。

融資難問題具體如何解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一部主任俞建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中國與拉美以及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建合作還需要進一步開闊思路,創新融資方式和理念,首先要更多地利用香港、澳門等金融市場,發展更多潛在的投資者。其次,要做大利益共同體,引入全球各地的金融機構共同參與,這樣彼此之間就不會相互排擠,而是把利益共同體做大做強。最後,要鼓勵PPP等社會資本的參與,實現更多股權性質的投資,不做「一鎚子買賣」,而是考慮到長期經營投資。

畢馬威全球中國業務發展中心全球主席Vaughn Barber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不只是拉美地區,全球的基礎設施合作都存在著巨大的融資缺口:據全球基礎設施中心2017年發布的《全球基礎設施展望》報告預計,到2040年,全球基建投資缺口超過15萬億美元,相當於基建投資赤字的16%。按照目前的投資趨勢,屆時97萬億美元中將有19%——即約18萬億美元無法獲得投資。如果能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引入更多社會資本加入,不但能夠有效緩解基建領域融資不足的問題,還會衍生出更多對專業服務的需求,比如專業諮詢、融資服務、工程諮詢等。與過去相比,這些專業服務將面臨更大的市場潛力,也將為全球相關機構和企業帶來更多商機。

然而社會資本的加入也意味著風險的上升。對此,俞建拖指出,政府和一些民間組織(如商會等)需要樹立更強的責任意識,建立完善評估機制和監管措施,加強信息共享。「政府公共部門需要幫助企業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可以跟中國對外承包商會一樣,建立諸如風險防控平台等,通過平台對企業的信息、徵信甚至是污點進行預警,將風險降到最低。」他表示。

巴西規劃、發展與管理部國際事務秘書Jorge Arbache表示,希望未來中拉基建合作中的投資可以更好地結合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並讓參與其中的企業能夠享受到更智慧的服務。「我們與中國的合作也將繼續推進,加強政策、戰略方面的對接,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使得我們的企業和國家都可以互利共贏。」 Jorge Arbache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日本半導體半世紀興衰浮沉 外資「瓜分」最後的巨頭
賈樟柯的二十年電影江湖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